秦基伟的儿子要去打越南含泪辞行,秦基伟臭骂:这小仗算什么?_秦基伟_上甘岭_敌军

20世纪70年代,越南站队苏联,与我国的关系逐渐交恶。

在中越边境,越南士兵不断挑起武装冲突,严重扰乱了中国边民的正常生活。

对于中方发出的严厉警告,越南也是置若罔闻。

最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国迫不得已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开启了持续十多年的中越战争。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6年,秦天应国家号召,率领自己所在的235团奔赴老山前线。

战场凶险,因此秦天在出发前向父亲秦基伟辞行:

“爸,我就要去前线了,绝不会给您丢脸的。要是我发生了什么意外,就没办法给您尽孝了”。

想象中父慈子孝的画面并没有出现,秦基伟反而板着脸,严厉批评了儿子一顿:

“一个军人,怕这怕那怎么能打胜仗?再说了,我打了十几年的仗,你们这场小仗算什么!”。

这段话让秦天眼里噙着的泪始终没有落下,后来秦天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也是一样。

只不过秦基伟不希望儿子在战场上担心家中,影响了战斗。

其实也不怪秦基伟将军心狠,当了解了他经历的恶仗、硬仗之后,也就明白他为何说这场战争是“小仗”了。

奋勇抗敌的“红小鬼”

秦基伟出生于湖北的一个中农家庭,幼时的家境还可以。

展开全文

父母也对他寄予厚望,将他送入私塾读书。

但是这个时候的秦基伟还比较顽皮,下河摸虾,上树掏鸟无所不干,不然就是跟同学打架。

父母担心长期下去秦基伟会难以管束,就让他回家干农活。

没过几年,秦基伟家中遭遇巨大变故,11岁的他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1927年,秦基伟所在的地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当时才13岁年纪轻轻的秦基伟,却尝尽了地主剥削压迫的苦,于是自愿加入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队伍,没有枪,他拿着一把红缨枪就冲了上去。

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这件事让幼小的秦基伟认识到:

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会有出路。

于是,1929年,为了追随信仰,他带领着几个小伙伴跑上大别山。

千辛万苦找到了工农红军第11军,被分配到机枪连当战士,成了一名光荣的

“红小鬼”。

秦基伟在军队经历了几个月的训练,就遇上了第一次战斗。

当时红军枪支不充足,秦基伟这种“红小鬼”自然没有枪。

当看到身边的战友用枪射击敌人时,他多么渴望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枪啊。

突然,秦基伟灵机一动:

我没枪,敌人不是有枪吗?抢一把不就行了。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秦基伟大吼一声,拎着梭镖就往敌军那儿跑,一个敌兵看着半大的孩子不要命似地朝自己冲来,吓得丢了枪就跑。

秦基伟捡到枪之后如获至宝,扔了梭镖就朝敌方扫射。

秦基伟

这次战斗之后,秦基伟初露锋芒,不断被提拔。

后来秦基伟参加了黄安战役,在徐向前手下战斗。

有一次,徐向前被敌军的子弹射中右臂,并且敌人已经冲到了指挥部附近。

一旁的秦基伟见状,一手拿着枪,另一手抡起大刀,大吼一声“冲啊”,就率先朝敌人的队伍冲去。

全连的士兵都受到鼓舞,冲向敌人展开了拼死肉搏。

徐向前在负伤的情况下,指挥队伍抗敌,周边的友军也迅速赶来增援,经历了半日多的血战之后,战局得到扭转。

经此一战,秦基伟在队伍中的声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32年,国民党对我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行动。

在反“围剿”战斗中,

秦基伟总是身先士卒,第一个冲在最前方,胳膊在战斗中不慎受伤。

10月,张国焘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败,主力部队被迫转移。

这个时候,由于秦基伟的伤口不断恶化,首长便将他安置在老乡家中养伤。

秦基伟猜想主力部队为了轻装转移,估计要将自己留下来。

于是,他偷偷跟上部队,尾随队伍前进。

在被首长发现后,他坚决不走:

“我是胳膊伤了,两条腿还是好好的,我既然当了红军,就是死,也要跟着队伍革命”。

首长不得已将他留下。而秦基伟在带伤的情况下走完了长征路。

这时的秦基伟年纪虽不大,却早已打了不少硬战。

浴血上甘岭,一战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攻击朝鲜的时候逼近我国边境。

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也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揭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其中,人们最熟悉的,也是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战了,战术指挥员秦基伟也凭借优秀的战略一战成名,从此家喻户晓。

上甘岭,本来只是朝鲜五圣山下的一个普通村子,可是,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往前走不远,便是在美军控制下的平康、金化、铁原地区,而美军一向视这里为“铁三角”地区。

在经历了五次战役后,朝鲜战场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和平状态,看似平稳的表面下依旧暗流涌动。随后,双方将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五圣山。

当美军偷偷摸摸计划攻占五圣山时,彭德怀命令秦基伟率领15军进入五圣山地区,接替26军的防务。

同时,彭德怀也给部下下达了死命令:

“五圣山是我们的最后防线,一旦被美军夺去,我们就无险可守了,谁要是把五圣山弄丢,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这个指示给秦基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奉命接防后,秦基伟一方面指挥部队同敌军战斗。

另一方面,还组织部队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这也为日后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还在睡梦中的秦基伟被巨大的轰炸声惊醒。

他急忙穿衣前往指挥室,值班参谋也赶来报告:

“首长,五圣山方向正在被敌军攻击”。

据秦基伟的日记记载:

从黎明开始,“联合国军”集结了大量步兵,并伴随飞机大炮的轰炸,朝我军阵地发起了猛攻,其中以五圣山高地最激烈。短短一天,五圣山就承受了炮弹30余万发,炸弹500多枚。

“联合国军”来势汹汹,刹那间,整个山头硝烟弥漫,到处都是火海。

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秦基伟瞬间就冷静了下来,指挥高地上的部队坚守阵地,同时,找准时机反击,与敌军周旋。

然而,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守卫五圣山阵地的志愿军们以少敌多,经历了30多次的争夺后,我军伤亡惨重,但是也重创了敌军。

经过多次战斗后,虽然五圣山的表面阵地落在敌军手中,但主阵地还在志愿军手中。

得知这个情况后,秦基伟连忙召集了45师政委聂济峰和29师政委王新,在15军军部针对阵地失守展开了作战会议。

在会上,秦基伟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现在全世界都在盯着我们这个战线,你们可算是有仗打了,就算是拼了老命,也得给我把这场仗打好!敌人打多久,我们就拼多久”。

同时还制定了夜间反攻的计划。

在这长达七天的反击战中,秦基伟几乎没有合眼,时刻关注着前线的状况。

与前线指挥员保持通话,了解战况,还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战中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断。

这场仗,45师打得异常艰苦,他们与“联合国军”在五圣山高地开展了惨烈的拉锯战。

没有队伍可调动,勤杂兵、通讯员全都拿上武器冲上前线。

一阵战斗之后,有的同志受了轻伤,依然坚持不退往后方,直到最后一刻牺牲在了阵地上。

在与美军的反击战中,还出现了像黄继光这样舍身堵枪眼的特级英雄。

这时,秦基伟前期派人修建的坑道派上了用场。

白天,士兵们在坑道里躲避战火,秦基伟组织炮兵攻击敌方阵地。

到了夜间,志愿们从坑道出击,给“联合国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给志愿军提供了缓和的时机。

到了10月27日,经过了多日的准备,秦基伟召开了作战会议。

秦基伟

确定15军的反击条件已经成熟,这就意味着:

上甘岭的大反击,要开始了。

秦基伟决定,先收复597.9阵地,然后再收复537.7阵地。

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全歼敌军4个连,打退敌军多次反扑,我军收复了597.9阵地。

后来第12军加入第15师,使得秦基伟如虎添翼,趁“联合国军”还没缓过神儿发动突然袭击,又收复了537.7高地的全部表面阵地。

经历了43个日夜的血战,在秦基伟正确的战术指挥下,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全胜和“联合国军”的溃败而告终。

此战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无力发动任何一场像样的攻势了。

地面战场的主动权,就这样牢牢掌握在中朝军队的手中。

秦基伟将军以能征善战闻名于世,但其实,这位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也是一位终身都在学习的儒将。

勤奋好学的“百战将军”

秦基伟参加革命之前,没有怎么上过学,所以文化水平比较低。

参加革命后,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于是发奋学习。

然而随之而来的土地革命战争,秦基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这让他十分苦恼。

全面抗战时期,秦基伟自行组建了一支几乎全部由学生构成的游击支队。

由于这支队伍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当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时,他们就爱问秦基伟,而且不问出来就不罢休。

秦基伟

在这样的压力下,秦基伟意识到当初领着那群

“大老粗”一甩帽子就开干的作战方式行不通了,他必须跟上时代的队伍,否则那不就被淘汰了嘛?

从这个时候起,秦基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文化。

怎么学呢?在不断的摸索中,秦基伟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写日记。

每天,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后,秦基伟就在夜间把它们记录下来。

然后第二天,秦基伟就拿着自己写的日记给识字的同志看,让他们指出错误并进行修改。

当有不懂的字时,他还会不断翻字典加深印象,以至于翻烂了好几本字典。

这个习惯秦基伟一直保留着,从不间断,他在上甘岭战役时期的日记,为我们了解那段往事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

淮海战役时期,秦基伟缴获了一本《孙子兵法》,从此,他就彻底入了迷。

有时候面临敌机轰炸,部队不便反击的情况,秦基伟就旁若无人地在防御工事里读《孙子兵法》。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秦基伟将《孙子兵法》读了三遍。

第一遍将所有字认熟,第二遍了解大概意思,第三遍就沉迷其中,分析书中的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秦基伟还学习了各种军事辩证关系。

秦基伟

抗美援朝时期,秦基伟经常阅读我军自办的《参考消息》,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并对敌人的动机进行分析,从而做出了一个个正确的决策。

不仅如此,

秦基伟还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跟在徐向前身边时,他就学到了只有提升士兵的军事作战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

挺进大别山时期,他又不断学习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军事思想。还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转化,化为己用。

闲暇之余秦基伟还将这种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士兵,谁哪方面优于我们就向谁学习。

抗美援朝出发前,他带领整个部队去向先期入朝的队伍学习,熟练掌握了“联合国军”的作战方式。

在秦基伟的引领下,第15军不断向优秀部队学习,在不断成长中由弱变强。

秦基伟的英雄事迹,还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

秦基伟的女儿巾帼不让须眉,成为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女飞行员。

秦基伟的两个儿子也都投身军队,小儿子秦天,更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带领队伍在对越战争中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老子英雄儿好汉

身为开国将领秦基伟的小儿子,秦天从小就表达出了对军队的好感。

看到小儿子对带兵打仗感兴趣,秦基伟很高兴,只是,他有话说在前头:

“想要当兵可以,但是得到作战部队去,只有参加过真正的战斗,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兵”。

正是这句话,给小秦天的心里留下了要去作战部队的信念。

到了能够入伍的年纪,即使有如此大的靠山存在,秦天毅然选择了摆脱父亲的荫庇,来到部队从基层做起。

训练中,在完成部队的任务后,秦天还要额外加练。

付出就会有回报,秦天的能力有目共睹,最终被任命为团长。

到了1986年,秦天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去老山地区换防一年。

虎父无犬子,对于秦天来说,他自然是不怕战争的。

只是毕竟战场与训练不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意外,想到此,秦天还是决定回趟家。

谁料,这便出现了开头秦天被痛骂一顿的事情。

毕竟,身经百战的秦基伟跟再凶悍的敌人都交过手,更何况这次对上的是越南。

在他看来,这种小打小闹根本就不够格。

而且,作为一团之长的秦天,怎么能在队伍出发前有任何留恋的表现呢?

秦基伟用这种特殊的方法教导儿子如何做好部队的指挥官,

秦天的表现也没有让他失望。

秦天带领235团到达云南后,制定了一套特殊的训练方法让战士们迅速适应环境,战士们的状态也逐渐好转,五个月后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1987年,秦天跟随部队接手老山的防务,与敌人展开了正面较量。

而235团大部分阵地都处在敌人的火力范围内,秦天打仗沿袭了父亲的特点,

每次都跟着部队到前线去。

当战士们看到团长与他们共进退时,一个个都充满了一往无前的信心。

秦天甚至将团指挥所秘密设置在了阵地前线,敌人在发现他们眼皮子底下就有一个指挥所时,很快就发动了攻击。

而秦天既然敢冒这个险,怕的就是越南人不来。

在精密的准备下,秦天好好的给越南人上了一课。

指挥防御阵线拉开后,

这些越南人有来无回,秦天用越南士兵的鲜血祭奠了死去的同胞。

防御过后,就轮到主动出击了,秦天派出一支队伍摧毁周边山壁上的洞穴,摧毁了越南军队赖以生存的掩体。

至此,越南军队就难以掌握我军的动向了。

之后,秦天组织部队多次发动突袭,给越南军队带来了重创。

235团也是在秦天的带领下,奋勇杀敌,使得敌军听到235团的威名就闻风丧胆,四散而逃。

秦天率领的235团,在老山的艰苦环境下,与敌军奋战了整整十八个月,也因为在此期间的英勇表现荣获

集体二等功。

在整个老山战役中,这数得上最高嘉奖了。

而老山战役的这段经历,也是秦天最宝贵的财富。

一门三虎将,是秦家最大的荣耀。

秦基伟

对秦基伟将军来说,戎马一生,自己打下的天下,交由子辈守护和平,恐怕是最好的结局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