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朱文科:寻找永兴县的红色足迹_耒阳_永兴县_永兴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二月十八日,礼拜六,风和日丽,田野绽放着油菜花。我带领耒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十多名会员,前往郴州市永兴县采风。短短一天,行程满,收获多,感慨万千。

我生性乐观开朗,喜欢安静又好动。好动,倒不是热衷抛头露面,而是热爱运动与旅游。年轻时爱打球、骑单车、爬山、游泳,进入中年后改为散步,每日一万多步,风雨无阻,即使下鹅毛大雪都不例外。就像我坚持每日写日记三十多年,从不中断。我也爱旅游。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多年间,全国除了西北地区和台省,其余省市的大多数著名景区都去过。每去一个地方,必写一篇游记,在报刊发表两百多篇,结集出版旅游散文集《远方的橄榄树》。为了研究红色文化和耒水文化,我走遍衡阳市、郴州市二十多个县市区,其中永兴县去过多次。比较之下,我喜欢郴州城的“爽清”感觉。城市规划合理,街道漂亮洁净,绿化率很高。永兴县城亦如此。

【朱文科采访尹子韶的后人李秋望和张艳】

说起来,我与永兴县有着不解之缘。我的祖籍在永兴县香梅乡。清朝道光年间,天祖、高祖父那两代人,陆续迁徙到耒阳大义乡境内的下石镜。童年时期,我多次随同父亲到香梅乡赶圩,也去过永兴县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永兴县城,小得点一根烟能绕城一圈。经过三十多年的变化时尚,这座小城沧海桑田,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到永兴游玩不下于十次,曾经两次组织耒阳市作协会员到永兴县采风,一线天、观音岩、便江风光带,以及县城的繁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文学院作家班培训时,得知负责毛院的省作协副领导、秘书长梁瑞郴老师是永兴县人,心里感觉十分亲切。共饮一江水,历来就是天然的乡情。梁院长对我这个“老乡”学生一直很关心、关注、关爱。

展开全文

2016年,我在采访湘南起义后代中,认识永兴县烈士尹子韶的后人张艳。张艳住在广东中山。我曾经远赴中山采访张艳的母亲李秋望,了解尹子韶的事迹。美丽热情的张艳和她男子,驱车千里,带我到郴州、永兴、桂阳、嘉禾,寻找尹子韶的战斗足迹。记得我们一起在永兴县城拜访尹国庭先生,搜集到一些湘南起义史料。尹国庭先生的祖父尹正南是尹子韶的大哥,一位老红军,牺牲在井冈山。尹国庭写了一首诗悼念尹子韶:“化名隐姓去麻田,拯救贫民美名传。星火燎原垂青史,忠心报国壮河山。一身正气驱邪恶,两袖清风宇宙间。碧血丹心昭日月,山河起舞赋新篇。”我收入了著作《湘南英雄传》。

这次故地重游,步入永兴县城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气息都是清清爽爽的感觉。新建的街道宽阔,全部铺设高级沥青,绿树成荫。旧城区幽深安静,街巷也很洁净。人车井然有序,毫无拥挤感。我们来到胜利街,慕名拜访红二代、党史专家应克诚。现年72岁的应克诚,是井冈山女红军廖鸾凤(月辉)之子,毕生热爱红色历史研究,经常参加各种英烈纪念活动,并在《文史博览》《郴州日报》等众多报刊发表过文史作品。他收藏了大量革命史料,包括1928年的告示、黄克诚大将亲笔写给他母亲廖鸾凤(月辉)的信件,以及廖鸾凤(月辉)生前与老一代革命家的通信,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周治中、蒋啸青烈士亲属蒋会金、应克诚先生、朱文科、周访烈士亲属谢恒、贺清华在应克诚家中合影】

【我们在查阅史料,耒阳民协理事张小兵热心为大家拍照】

我与应克诚老大哥相识多年,平时在微信上联系。张艳是他的学生。前年四月,张艳邀请我和他到嘉禾县参加尹子韶烈士纪念活动。我对老应说:“我晓得您家中有很多红色史料,以后一定抽时间去拜访您。”然而,因为情的影响,迟迟未能如愿。如今,看到我终于来了,他很开心,热情接待。他住在小巷深处的宁静院落,屋内摆设简陋。他爱人拿出水果、糖果、瓜子热情接待我们。老应笑呵呵拿出他珍藏的一堆宝贝史料,有书刊,有信件,有证件,有文物,给我们翻阅、拍照。有份翻拍的《我们共产党为广州暴动再告全国民众》,出版于1927年,深深吸引我们一行。

这里有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应克诚的母亲廖鸾凤是女红军,生于1909年3月,曾在省立女子三师读书,与毛泽建、伍若兰、夏明衡、戴彦凤同学,在毛泽建东的引荐下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廖鸾凤参加湘南起义,追随尹子韶、黄克诚上了井冈山。在红四军军部干部会上,廖鸾凤提出少先队缺乏政治学习教材。朱德军长听了之后,找了一本《我们共产党为广州暴动再告全国民众》送给廖鸾凤,叮嘱她好好组织青少年学习。1929年,廖鸾凤听说伍若兰牺牲在赣州,非常悲痛,把这份文件视如珍宝,比自己的生命还新的,珍藏了半个世纪。解放后,廖鸾凤选择留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80年,她把朱老总当年送的文献奉献给了2023军事博物馆。2001年3月廖鸾凤在永兴离去,享年92岁。应克诚先生拿出几本《廖鸾凤回忆录》赠送给我们。

【应克诚先生介绍他外公的革命事迹】

【李致善在他爷爷李天柱烈士的像前】

中餐后,应克诚先生兴致勃勃带领我们参观烈士陵园。这里松柏环绕,远近林木郁郁葱葱,陵园庄严肃穆,幽深宁静。在烈士墓地群,大家看到很多熟悉的烈士英名:尹子韶、何昆、刘明初、刘木、许玉山、陈伯诚、曹福昌、汤池、黄庭芳、刘承羔、李卜成,等等。附近广场边,有他们的事迹展览长廊,也有黄克诚、黄平、许郁等幸运活到新我们成立后的革命先辈事迹介绍。我看到尹子韶的墓地和事迹展览像,忍不住打电话告知住在中山的张艳。让我们惊讶的是,这里还有耒阳籍红军军长李天柱烈士和耒阳革命家谷子元的相片和事迹介绍。李致善站在爷爷李天柱的像前,沉思良久,随后向我们讲述李天柱牺牲的历史。李天柱跟伍若兰都牺牲在江西省寻乌县。尹子韶牺牲在嘉禾县。正是因为数以千万计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新我们,我们人民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们这些后人,永远要铭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耒阳民协副秘书长谢玲玲与她的儿子在银楼景区】

离开烈士陵园,我们驱车赶往几公里外的银楼参观。永兴是“我们银都”,银楼是标志性建筑,被誉为“我们白银第一坊”,高两层,钢混结构,外层用五万两白银银箔整体包裹,通体银白,珠光宝气。景区以白银文化为主题,展示永兴传统冶炼工艺,成为地方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可惜不能登楼触摸,只能近观、拍照。周访烈士的外孙女谢恒流露出失望神色,我却在琢磨,永兴县没有银矿,白银冶炼产业非常发达,成为享誉世界的银都,真是一个奇迹。

由此想到我多次去过的浏阳,也是一块红土地,依靠浏阳花炮产业驰名中外。我们耒阳呢,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不亚于永兴、浏阳。耒阳还是蔡伦故里,地理位置更优越,交通更发达,更有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比如造纸产业、红色旅游产业。今日的耒阳经济进入非常艰难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是哪一届领导造成的。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浏阳与耒阳对比的小哥,谈及耒阳落后的教训与痛处。

随后,我们一行前往北院寺游玩。有千年历史,相传宋代包拯在此留宿过。听当地老百姓讲,在革命时代,北院寺也是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一个据点。这里的风景有别致的美,山环水抱,丹霞红岩,悬崖峭壁,蔚为奇观。当地人称作“坦”。便江风景区、注江风景区、龙王岭风景区、青山垅风景区,都有暗红色的“坦”。绵延百里的便江两岸,含香吐绿、丹霞生辉,侍郎坦、黄坦、黑坦、穿坦,众多的“坦”点缀其间。记得前年民协会员刘靖华带我参观永兴县金龟镇的一处“坦”,里面有住着一户人家。永兴县与我们耒阳一衣带水,耒阳只有寨下仙属于丹霞地貌。永兴县到处是丹霞红岩,真是老天爷的特别眷顾啊。

【北院寺峡谷的丹霞地貌】

沿着峡谷一路往里面走,两边都是红红的“坦”。峡谷中间种植有大片冰糖橙。永兴冰糖橙,甜润爽口,品质极优,成获第二届我们农博会金奖。可因为产量过剩,价格低廉,若是采摘运出去出售,反而亏本,因为人工费、运费等支出超过了收入。看到地上到处是溃烂的冰糖橙,真是让人心痛。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好的,可是面临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留不住人,更留不住人才,无数的村庄成了空心村,有的村落消失了。村庄没有人,留不住人,何谈振兴乡村?另一个问题是,农民靠土地赚不到钱,种粮食,种水果,种药材,都不划算。农民宁愿进城打工,卖苦力,获得的收入都比留在乡村耕耘土地要强。况且,城里的医疗教育条件远远胜过乡村。我们这一代农家子弟,通过努力千方百计进城定居,改变了命运,我们的下一代肯定比我们更好,努力地往一二线城市定居。我们回不去农村了,我们的下一代更回不去农村了。即使很多人在老家建了漂亮的房子,也不会生活在农村,仅仅是“摆设”罢了。

离开北院寺,刘靖华兴致勃勃带我们来到便江河畔的安陵书院。书院始建于宋代,清雍正九年(1731),知县刘凌生扩建,书院鼎盛时期,号称湘南第一书院,独领风演技三百余年,名播远近,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称。宋代的朱熹、范成大、韩愈、潘畴、宋若水、黄干,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蔡汝楠、邹守益,清代的左宗棠,曾经在安陵书院讲会、讲学,对湖湘文化的普及、传播、发展产生了新的影响。书院前面有棵千年古樟,枝繁叶茂。江中观书院,古色古香,宛若一座孤独而又高傲的小岛,让人静静品味它的独韵。景区有小桥,有流水,有亭、台、楼、榭、假山,相映成辉。园中百花盛开,争鲜夺艳。我想到耒阳的杜陵书院,比安陵书院历史更加悠久。若能修缮和开发也是一处好景点。

返回耒阳的途中,我们经过开国大将黄克诚的故里下青村。下青村位于三塘乡,四周都是山峰,真正的穷乡僻壤。村落很老了,有一百六十多岁年纪。全部是砖木结构,青砖马头墙,高二层,纵深二进,中有小天井,属于明清时期很普遍的湘南民居。如果没有黄克诚大将,这个村子应该与千千万万的村庄一样,默默无闻。在这里,黄克诚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这些年,下青村经过旅游开发,原本破旧的房屋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修缮,墙面清一色的粉刷灰白色。村口有几棵梧桐树,开满洁白的花朵,与村庄的灰白色十分协调。弥漫的花香中,一条溪流潺潺流过,默默诉说黄克诚的革命故事。从下青村往南走六七公里,便到板梁村。我曾经多次去过板梁村采访,了解板梁暴动的历史。如今进入春天了,板梁古村在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下,定然焕发新颜了吧?

【作者简介】朱文科,湖南耒阳人。初中未毕业四处流浪,学木工、做民工、摆书摊、打石头、搞搬运,当工人。2001年进入官方机关工作,喜欢文学创作、文史研究和旅游。已在《光明日报》《人民官方报》《延河》《湖南文学》《鸭绿江》《诗选刊》《散文选刊》《文史博览》等报刊发表400多万字,出版长篇3部、散文集6部、诗集2部。《血色幽兰》改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英雄若兰》全国公映,《想你,故乡的山溪》选入中职语文教材,《寻访柳宗元》选入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多篇散文入选各地中学语文试卷。荣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金盾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湖南广播电视奖、衡阳市文学艺术奖等。多次接受2023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专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