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本科/文科】如何阅读老师布置的文献资料!?_文献_自己的_阅读

通常本科文科课程一节课会布置1-3篇长度在10-30页不等的文献,也就是说,一个个字读是来不及的,既费时间,又会见树忘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这里会将写作课,阅读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读前】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上花10分钟现场在acativity sheet上写response,

【读中】的内容是让他们拿着课内写好的activity sheet自己回去照着读,并写1-3页的

【读后反馈】下节课带过来,改。(I know I know, I'm doing some hand holding...but what else can I do?!?!)

读前

1、判断目的

展开全文

- 老师为什么给我这篇文献?它和我们课程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它和之前读过的文献之间有什么对话?

- 我为什么找了这篇文献? 我希望从中得到什么(是理论框架、方法论、案例素材还是其他什么东西)?

2、前阅读问题 Pre-reading questions

- 这篇文献/书籍是什么时候出版的?比较它与其他文献,这个年份告诉了我什么信息?(奠基之作?理论延续?新思路?批判?)

- 作者是谁?他/她是什么学科的背景?他/她的职位是什么?他/她在网络或专著中如何描述自己的学术兴趣?他/她是否是某个理论的创始人或某个学术领域的权威?(无论是不是,都可以帮助你nevigate这篇文献的地位)

- 快速阅读文献的标题、摘要、小标题,写下至少三个你想通过阅读全文得到解答的问题。(例如:作者在标题中提出的XX概念具体的范畴是什么?作者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作者如何表述A与B之间的关系?)

3、阅读计划

看清文献的页数和大致框架后,确定自己需要仔细阅读的区域,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我个人的建议是,You can't do what you cannot do, 所以最好是开学初的时候计时阅读,看一看自己通常多少时间能读完一页这门课的文献,然后以此为标准安排阅读时间,给自己留够时间看文献并完成response作业。

(我自己刚开始读英语文献的时候是8分钟一页,所以大家不要怕自己花的时间太久,承认这一点,结合下面分享的阅读速度技巧,慢慢克服就好)

读中

1、怎么做读书笔记?

我觉得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我自己的读书笔记一向是各自为政没有章法的,所以没法写出“阅读笔记系统”这样实用的干货。我只提几个关键点:

- 保证自己follow作者的核心逻辑 (可以试试做reverse outline,就是国内文科生很擅长的拉框架,具体的方法在下面有写)

- 标记清楚你可能想quote的句子,最好电子化,这样方便查阅和做citation

- 建议把之前写的pre-reading questions放在手边,时时check你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回答,如果找到了(部分的)答案,要记下来

- 不要讲究漂亮,高效清晰最重要

2、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首先,读文献不是学英语,不需要把每个词都查清楚,重点是抓逻辑。

所以我建议多练习skim的能力,把文章的intro和conclusion仔细读完以后,中间的部分都尽量skim,把可能有意思的部分标记出来。读完第一遍以后停下来,文献放到一边不要看,自己在纸上理一下作者的逻辑,哪里卡壳了模糊了,标记一下。

理完了逻辑,快速扫一遍文章结构,看看有没有没想到的部分,有的话写下来。

然后读第二遍,针对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和卡壳模糊的部分仔细读。一般这样读两遍,把作者逻辑理得七七八八,就可以开始写response paper了,如果写到哪里觉得不对劲了,再去文献里找就好。

读后

- 一般如果是老师发的文献,通常在布置的时候会问你几个prompt问题。如果有的话,response里照着答就好。关键是多揣摩这篇文献与整个课程,尤其是之前几节课阅读的文献之间的对话关系。

- 如果老师没有给prompt(比如我们课),我自己在做研究的时候有用过一个叫做QCCQ的方法,是我的导师最先教给我的。QCCQ=Quote, Comment, Connection, Question

· Quote: 文中你认为值得引用的句子

· Comment: 对这个句子(或者其所代表的观点)进行评价分析,主要可以包括你认为这个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其他的理论或者文献?以及你认为这个观点还可以作哪些引申?

· Connection: 文中的某个具体观点是否与我们课堂上读的其他观点有所联系?这个观点与你自己的研究话题或者兴趣问题之间可能有何种联系?(注意这里的connection一般不是指那种“这个跟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然后开始讲自己的故事的联系)

· Question: 文中的某个具体观点是否引起你的好奇,你有什么问题想要追问?

之前有好几个学生抱怨Comment和Connection之间的内容overlap得厉害,写不好。我的答复是,这个框架不是死的,如果有一块觉得不合适,就不用写,活学活用嘛。

但同时我也觉得挺奇怪的,我自己在写的时候感觉是根本不会重叠的,推测可能还是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没有训练到位,还没有建立synthesize的能力,可能还是要求太高了,要继续寻找更合适的方法。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没有表述清楚,大家可以实践以后来告诉我。

总之,response paper最大的意义是让文献与你自己的思考进行对话,而不是让你简单地总结归纳作者的观点。可以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很多学术研究都是从这样一段一段的response开始的。

写完response paper以后的理想结果是同学长舒一口气并感到“对明天的讨论好期待哦!我有好多话想说!” 但(不幸的)事实是很多同学还是一脸懵逼,还背上了“作业又是一堆BS,会不会被老师骂”的压力。

最后

我一直认为liberal arts课程的目的不是兜售记忆性的知识,而是锻炼并提高思辨批判能力。

虽然一些历史文学课会有些小quiz考基本常识,但是最后分数占比最大的大多还是期中期末考试里的作文或者take home final essay。也就是说,阅读学术文献的目的并不是要你把文献中的fact全给记住,而是帮助你学会像学者一样思考。

学者怎么思考呢?

无非是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归纳(synthesize)。

这些词语说起来轻巧,但实际上一旦面对一手资料,上面每一步都对思辨逻辑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课程需要通过让学生理解文献中作者的思辨过程,看清文献之间的对话关系,从而习得学者式的思考方式。

另一方面,培养正规学术出版物的写作风格也是liberal arts教育不言而喻的目标之一,*这也是需要通过modeling才能习得的。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convention,有的喜欢先讲讲故事,有的一开始回顾学术史,有的上来直接甩问题,熟悉这些不同的风格(及其背后的思维路线)和常规操作,也是打扎实写作基本功的必经之路。

以上就是这次的分享,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还请大家提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