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就骗走20余万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要当心
虚假征信类诈骗案件激增
前不久,福建漳州市民林女士接到诈骗电话,对方以清偿京东白条欠款为由,将林女士引导到其他贷款平台借款,并将14万元借款转账至诈骗账户。漳州市反诈骗中心接警后及时止付,5分钟内将14万元拦截。
福州、泉州、莆田等多地公安民警表示,去年七八月以来,以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校园贷等名义实施虚假征信类诈骗案件量激增。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此类案件占电信诈骗类警情的比例,从去年8月的约8%增长到去年11月的约20%。
“虚假征信诈骗就是诈骗团伙重新整合话术、上下游黑灰产、洗钱通道等作案环节,利用人们重视征信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新圈套。”多地公安民警说。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
陈某说,由于自己确实是京东白条用户,所以接到电话后就相信了对方。因为很看重个人征信,很快就被带入陷阱,钱款转账出去后意识到被骗了。
警方在一起案件中查明,有通信运营商的内部装线工使用他人信息代开宽带,并获得对应的固话号码。开通后,境外诈骗团伙人员指挥境内人员购买光猫、网关等通信设备,通过互联网使用远程操控软件,以固定电话号码外呼受害人,一个电话号码一天拨打量超过1000次。
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日趋科技化、精准化,受害人一旦上钩极易“入坑”。多起案件中,诈骗分子引导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远程指导并观看受害人的操作。在公安部刑侦局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江苏的吴先生接到自称某平台工作人员电话,按要求下载了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并在对方远程指导下完成借款、转账等程序,被骗11万余元。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增强防骗意识
据了解,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加大,今年1月,此类案件发案量已开始大幅下降。
受访公安民警表示,虚假征信诈骗案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诈骗团伙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更为精准,实施诈骗的目的性更强。多名民警表示,这反映购物订单信息被泄露的风险较大,既有可能出现在快递物流环节,也有可能是从互联网电商平台流出。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系统安全防护滞后等原因,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等储存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和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信息通过境外网站等平台进行非法交易,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在侦办诈骗犯罪的同时,要加大对上游个人信息泄露的溯源,坚持“一案双查”、全链条打击;同时,要进一步压实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责任,切实扎紧个人信息保护的“篱笆墙”。
文章来源:新华社
编辑:盖丹阳
法治成都12348 “云学法”小程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