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江西彩礼,不要轻信“故事”_江西_彩礼_萍乡

春节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当然是彩礼话题。近日,一位网友发文称被江西萍乡女友一家索要“1888万彩礼”。该用户自称是上海“土著”中产,在美国留学时与一名来自江西萍乡的女留学生相识相恋,女友的父母向他提出1888万天价彩礼、数千万房产过户到女方名下、女方上百个亲戚每人给十万元红包等要求,最终因未谈拢导致分手。

致歉声明

都说江西彩礼高,但没想到有这么高。上千万的彩礼让人不可思议,如果事实的确如此,可想而知萍乡当地的压力有多大,不只会打击当地的形象,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成为萍乡“地域黑”的一个重要说辞。幸好这只是一个故事,萍乡有关部门展开调查,当地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出入境情况核查,初步判断该文章内容系杜撰。1月12日,上述帖文的发布者发表致歉声明,承认了杜撰事实。

虚惊一场,但也似曾相识。每年春节期间,城里的翠花和铁蛋们回到农村老家,他们都喜欢发布各种“返乡见闻”,描述自己看到的农村。不知从何时开始,江西成为了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开始的确不乏真实的故事,甚至也出了一些爆款,不过后来慢慢就走歪了,自媒体从中学会了叙事技巧,似乎只要把类似事件安排在江西,文章流量就有保障。前些年也是春节期间,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热点,文章作者称自己是上海女孩, 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一跳”而逃离江西。但后来调查证实,“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

就是这么巧合,自媒体编故事就是如此充满套路。上海女孩+江西男友,或者上海男友+江西女孩,这一套流量密码被他们运用得非常娴熟。充满戏剧冲突的剧情,让人不可接受的反差,组合在一起写成长文,总能激起人们讨论的欲望。类似的文章和人们内心的认知,彼此刺激相互巩固,久而久之,“江西高彩礼”就成了一种互联网事实。这种事实的含金量难以考证,毕竟它所囊括的数据非常有限,开始只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类似的说法,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把它放在网上说,后来经过一些极端案例的渲染,很多人就把它视为一种既成事实,认为当地文化普遍就是如此。

互联网的舆论心理就是这么微妙。如今,江西+彩礼这类关键词总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很多人看到这类关键词在心目中就已经预设相关的话题,当打开这类文章时,其实只是印证内心的想法或观点,至于事件本身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阅读者本人认定存在这样的事实。

个人的经历有其价值,不过很难将其用来论证一种地方文化,而且通常也很容易证伪。你在江西遭遇了高彩礼,但很可能其他人的经历恰好相反。况且,江西是一个非常大的地理概念,内部差异也很明显。比如萍乡,以我个人了解以及当地朋友的说法,他们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彩礼一般会在5万元左右,但女方家庭不会拿这笔钱,而是用来购买嫁妆反哺新家庭,不少女方家庭还会添一部分钱,所谓彩礼,不过是走过场,面子而已。

我提到的也只是个人说法,也不足以构成任何反驳。互联网会制造某些成见,好就好在它是一个开放的舆论场,一旦成见到了极致,怀疑自然就会出现。不知道江西彩礼话题的下一个热门事件是什么,江西彩礼高不高,可能每个人的切身体会都不一样,但是,希望自媒体在这个话题上歇一歇,不要为了流量而杜撰虚假事件。关注江西彩礼话题的朋友,应该多问问身边的江西人,而不是一味泡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不要轻信互联网上的“故事”。 □园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