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宁乡⑮|昔日“小煤村”实现美丽蜕变_永盛_村民_乡村

宁乡市大成桥镇永盛村,曾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的资源型村落和传统农业村落,是远近闻名的“小煤村”。时过境迁,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绿色经济的兴起,永盛村辉煌数十年后,进入发展低谷,不得不谋求转型发展,向“绿”而生。

日前,走进永盛村,记者发现:这个昔日的“小煤村”,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渐摆脱了煤炭关停带来的影响,实现了“地下煤矿资源经济”到“地面绿色生态经济”的转型,生态环境大为改变,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了美丽蜕变。

人居环境的蜕变

——“黑色”变“绿色”

柏油道路蜿蜒向前,房前屋后整洁干净、田间地头渐出新绿……初春的永盛村,乡村田园风韵卓然,清新脱俗,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

谁能想到,数年前,永盛村还深陷在因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中?

池塘不蓄水,农田下陷,房屋开裂,处处残留着煤灰……“80年代起,我们村就开始开采煤矿。几十年的开采,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损耗,一个个亟需解决的生态难题接踵而至。”谈起多年前村里的模样,永盛村党支部书记谢明的内心还是五味杂陈。

展开全文

好在,发展的春天来了。近年来,永盛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按照“三高”(规划定位高、社会参与度高、产业融合度高)、“四新”(村庄建设新形象、产业发展新业态、乡风民风新气象、致富增收新渠道)的建设思路,创建了永盛村标杆美丽屋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美丽屋场如何建?永盛村也有自己的好方法。建设之初,永盛村“两委”邀请所有户主召开“屋场夜话”,与村民共商共议。“要不要建、建设资金哪里来、如何建……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都通过‘屋场夜话’出主意、做决定。”谢明介绍,永盛村标杆美丽屋场以政府主导、村级主体、群众主人的模式,以村“两委”牵头、各屋场创建组委会协助、屋场户主全员参与的原则,选拔24名热心公益的屋场召集人,动员组织群众义务筹资投劳、共同管护。

“建设方案由村民自己定,建设项目由村民自己管,资金账目由村民自己算,不仅调动了村民的热情,也带动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刚开始,家家户户都是实心的高围墙,‘围’住了邻里间的距离,美丽屋场建设以后,墙拆掉了,邻里关系也近了,大家住得也越来越舒服。”谢明站在柏油路旁,指着前面一片错落有致的房子告诉记者。

自美丽屋场建设以来,永盛村民共义务投工11448个,自筹资金100余万元,无偿调田让土18.6亩,拆除空心房、危房等49处700余平方米,拆除实心高墙3800余米,复垦农田150.5亩,有序铺排屋场建设项目45个。

“建设好美丽屋场,受益的是我们村民,在村“两委”的号召下,我们负责召集齐村民出资出力,大家都纷纷支持,干劲十足。美丽屋场建设完成后,村民们还会主动维护村容村貌,清扫村庄公共区域卫生,自家的房前屋后更是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谈起美丽屋场建设,屋场召集人陈国文忍不住地夸赞。

如今,到处飞扬着黑色煤灰的“小煤村”已不复存在,“绿色”正成为永盛村建设发展的新底色。而永盛村的村民也成为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主导产业的蜕变

——“地下经济”变“地面经济”

20世纪80年代,永盛村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当地村民利用资源优势,开采煤矿。“当时,大部分村民都到矿上打工,经济收入不错。”谢明说。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永盛村的支柱产业,一个人进矿,一家人吃穿不愁。

“靠煤吃煤”,是以付出巨大环境代价换来的经济富裕,不是长久之计;同时,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一产业之路也已然走不通。2014年,永盛村的煤矿整体关停,村庄的经济发展和稳定迎来了最严峻的挑战。

“煤矿一停产,村集体不仅没了收入,还欠下因关停带来的不少债务。村民不仅没了在煤矿工作带来的收入,也断了村集体经济的分红。”谢明说,当地的村民习惯了拥有高收入的日子,关停后心里落差大,抱怨的声音不少。

永盛村的产业转型迫在眉睫。然而,“地下经济”转型,要转到哪里去?新的收入来源又在哪里?

永盛村的答案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3年,湖南湘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永盛村成立。该公司实行“公司+农户+闲置资产”入股,实现闲置民房、学校、废弃矿区等资源改造再利用,从农地增值、农房创收、农村旅游、农业高效、农民致富五个关键入手,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创新。

据悉,湘都生态农业园改造乡村客栈30家,发展蔬菜种植800亩,花卉培育基地50亩,建成农产品加工中心7000平方米,红色教育培训基地1个,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数达20万人次,年产值过亿元,带动周边近100户农户就业增收,让农户以土地租金、房屋入股、经营提成、一家一品、零散务工等多种形式获得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以前我们兄弟俩都在村里矿上工作,收入虽然高,但工作环境很差,钱挣了但损耗了身体。现在,村里面环境好了,产业改变了,我们俩都在村里的农业基地打工,身体还好得很!”曾海清、曾海涛是两兄弟,哥哥曾海清如今70余岁,弟弟也有60余岁了。如今,两位老人在村上农业基地干点农活,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顾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

生态宜居处处皆是美景,产业兴旺实现增收致富。原本因煤矿关停而静谧的永盛村,乘着乡村振兴战略这股东风,再次欢腾起来。(文/大公湖南 周汝洁 侯润滋 梁懿 赵鑫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