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现在地球天气变暖的情况怎么样有延缓吗
-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 《生化之我是丧尸》txt全集下载
- 历史上,因为天气原因发生的飞机失事事件有哪些
- 李桥铭的人物论述
- 旅客苦等12小时却遭航班甩客了吗
现在地球天气变暖的情况怎么样有延缓吗
现在地球天气变暖的情况 ,不是很好 ,很多地方的天气都变暖了很多 ,没有延缓 一直都在慢慢的上升当中 ,希望大家可以做一点努力让地球天气变暖,情况有延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
更多2条
评论收起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湖泊是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下面就让我来告诉大家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里海(英语:Caspian Sea)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位于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则是苏必利尔湖。里海拥有与海洋相似的生态系统,海运业发达。里海在地理学上属性为‘海迹湖’,它与黑海最后分离成为一个内陆湖泊,距今不过1.1万多年。里海的英语名、俄语名(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以及哈萨克语名都是“卡斯皮海”,“卡斯皮”是拉丁文继承自希腊语对里海西南岸高加索东部人的称呼。里海在现代波斯语(波斯文????? ???)、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等 其它 突厥语族语言中为“哈扎尔海(可萨海)”,来自9世纪时它附近的哈扎尔王国(可萨汗国)。现代波斯语也有????? ????????的称呼,是按伊朗马赞德兰省而来。里海的中文译名按西文海的原意也使用“海”字,繁体写法可以有“里海”、“裏海”或“里海”(注,我国大陆地区“里”字内码与台湾地区不同,通过复制粘贴查不到,它就是“表里如一”的“里”,简化后同表示里程单位的“里”)。
基本概述/里海
里海(CaspianSea)是个内陆湖,位于中亚西部,里海南北狭长,形状略似“S”型,南北长约1200公里,是世界最长及唯一长度在千公里以上的湖泊。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湖岸线长约7000公里,面积371000平方公里,大小几乎与波罗的海相当,规模为亚速海的10倍,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万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积总和(24.5万平方公里)还大出51%。里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山脉所环抱,其他几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湖水总容积为76000立方公里。里海表面约低于海平面27公尺(90呎)。靠近南面,最大深度为1,025公尺(3,360呎)。湖面总面积超过37万平方公里,比起北美五大湖(24.5万平方公里)加起来还大,有1.5倍;也比德国大(35.7万平方公里);比波罗的海大(33万平方公里)。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
属性/里海
虽然里海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但是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与地中海连接,湖中也有多种海洋生物。
地质/里海
里海与咸海、地中海、黑海、亚速海等,原来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经过海陆演变,古地中海逐渐缩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变它们的轮廓、面积和深度。所以,今天的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地理学家称之为“海迹湖”。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北里海面积99,404平方公里(38,380平方哩),是海中最浅部分,平均深度为4~6米,在与中里海的分界沿线最深达20米。海底由单调的波形沉积平原构成。中里海面积137,918Km?(53,250平方哩),形成不规则盆地,西坡陡峭,东坡平缓。最浅部分--深度达101~140米的大陆棚--沿两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于水下塌方和峡谷而沟壑纵横。阿普歇伦暗滩为一沙洲和岛屿带,从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升起,是向面积约149,106Km?(57,570平方哩)的南里海盆地过渡的标志。一系列水下山岭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为一坦荡的平原,而里海最深处则在此。里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山脉所环抱,其他几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海区划分里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里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约180米。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达1025米。里海有岛屿约50个,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地理组成/里海
里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里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约180米。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达1025米。里海有岛屿约50个,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1940~1970年,平均每年流入的淡水量286.4立方万公里,其中伏尔加、乌拉尔和捷列克河约占90%以上。整个海区可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其间被许多岛屿和浅滩隔开。北里海,岸坡平缓,水深很浅,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为波痕状沉积平原,水量只占总水量的1%。中里海,依大高加索山脉的岸线多陡坡,东岸频临曼格什拉克高原,较为险峻。底部,东为陆架,西为杰尔宾特海盆,深达790米;水量约占里海的三分之一。南里海,海岸低平,东西陆架较宽,往西为洼地,是里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较大,约占全里海的三分之二。海底沉积物,北里海多含贝壳的砂;中里海洼地多泥和砂质泥,东西两岸近海则多贝壳、砾石砂和粘泥;南里海深水区为泥和含有薄层硫化铁的粘泥,东西两岸边缘区为砂、灰质泥、贝壳和砾石。
划分/里海
以水文特点为依据,通常将整个里海可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其间被许多岛屿和浅滩隔开。北里海,岸坡平缓,水深很浅,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为波痕状沉积平原,水量只占总水量的1%。中里海,依大高加索山脉的岸线多陡坡,东岸濒临曼格什拉克高原,较为险峻。底部,东为陆架,西为杰尔宾特海盆,深达790米;水量约占里海的1\3。南里海,海岸低平,东西陆架较宽,往西为洼地,是里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较大,约占全里海的2\3。海底沉积物,北里海多含贝壳的砂;中里海洼地多泥和砂质泥,东西两岸近海则多贝壳、砾石砂和粘泥;南里海深水区为泥和含有薄层硫化铁的粘泥,东西两岸边缘区为砂、灰质泥、贝壳和砾石。
水位上升之谜/里海
里海位于欧亚大陆之间,南岸属于伊朗,东、北岸属于哈萨克斯坦、西岸属于俄罗斯。在其西岸有个古老的卡斯比(Caspii)部落,故称共为卡斯比海(CaspiiSea)。由于它僻处内陆,不与大洋相连,故在汉语中称其为里海,就像杭州西湖中的里西湖一样,是根据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它长约1200公里,宽平均为320公里,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大小130多条河的河水流入。
里海因地处欧亚大陆的干燥地带,水的蒸发激烈,海面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小。据历史记载,1929年时里海的面积为42.2万Km?;1970年缩小到37.1万Km?,水位低于大洋平面28.5米,这应该是正常的现象。
但令人惊奇的是,里海的水位是不稳定的,它好像有周期性涨落的奇妙现象。自1830年以来,大约在一个世纪内,里海的水位呈上升趋势;但进入1930年以来,里海的水位又开始下降。为此,前苏联为使里海水位不再下降,曾于70年代末计划将西伯利亚的河水引入里海。
这个“河水逆流计划”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认为这样做会弄乱西伯利亚和中亚的生态系统,结果计划没有实现。但过了20年之后的今天,里海水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莫名其妙地上升了,而且如何处理因水位上升造成的灾难却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里海水位下降时期,其沿海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巴库的油田开采,斯姆卡托的石油精炼加工,舍甫琴柯包括铀矿开采在内的原子能电站等,都因里海的水位上升而受到影响。
1940年至1976年,是里海水位大幅度下降时期,但到了1978年又开始上升。据1994年11月29日俄罗斯《消息报》称,里海的水位比1929年时高出了2米多,造成里海西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土地被减少10%。
阿斯特拉罕州人口大约有100万,其中有90%的居民居住在里海沿岸和伏尔加河三角洲地带。过去里海水位每年仅上升15厘米左右,而在1994年却超过了40厘米,而且事态越来越严重,使该州的许多人成了“水上生活者”,过着《鲁滨孙飘流记》般的生活。
里海水位上升,受影响最大的是东、西、北的俄罗斯地区,当然南岸的伊朗也受到一定的牵连。如位于里海南岸的伊朗拉什特,那儿原是鱼子酱的生产基地,由于里海水位上升而被淹没,成了威尼斯式的城市。
那么里海的水位为何上升呢?
据阿斯特拉罕市水文水利研究所所长玛丽娅·米罗耶德娃女士说,里海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的变化或地壳构造的变动;海陆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等,但还未作出明确的结论。
里海水位上升至今仍是一个谜。
地形/里海
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海底由单调的波形沉积平原构成。一系列水下山岭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为一坦荡的平原,而里海最深处则在此。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达1025米。里海有岛屿约50个,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沿岸/里海
海岸线
北部湖岸低平,具有大量被乌拉河、捷列克河,特别是窝瓦河冲刷下来的冲积物质,这些河流的三角洲得到广泛开发。中部西岸多丘陵。大高加索山脉的山麓看似切近,但却被狭窄的海滨平原将其与海岸分隔开来。阿普歇伦半岛在那里伸入海中,巴库市坐落在半岛上,而就在其南面,库拉河与阿拉斯河的泛滥平原构成阿拉斯低地。里海西南岸和南岸是由兰卡兰和吉兰-马赞达兰低地的沉积物形成的,塔利什山脉(Talish)和厄尔布尔士山脉(Elburz)的高峰在内陆不远处耸立。里海南部东岸亦低且不太陡峭,由波浪活动造成的沉积物形成;被低矮的、多丘陵的切列肯(Cheleken)半岛和土库曼巴希半岛猝然打断。中部东岸大部地方陡峭,海摧毁了石灰岩的曼格什拉克高原和肯德尔利-卡亚桑(Kendyrli-Kayasansk)高原的边缘。这一地区最重要的特征是卡拉博加兹戈尔(Kara-Bogaz-Gol)湾,原为里海的一海湾,但如大潟湖似的形成港湾。
主要河流
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每年入海径流量为300Km?以上。伏尔加河、乌拉河与捷列克河--注入里海北部,它们合在一起的年水量达注入里海的所有河水的88%,其中伏尔加河入海径流量为256Km?,占里海总径流量的85%。苏拉克河、萨穆尔河(Samur)、库拉河及一些较小的河流从西海岸注入,提供7%左右的水量,其余水量来自伊朗海岸的河流。东部沿海地区则完全没有常流河。
港口
里海在交通运输方面占举足轻重∶石油、木材、粮食、棉花、水稻和硫酸盐是被运输的基本货物,而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巴库、马哈奇卡拉、土库曼巴希和谢甫琴科(Shevchenko)是最重要的港口。它们还通过常规客运连接起来,而在巴库与土库曼巴希之间,铁路货运直接轮渡,无须装卸。
岛屿/里海里海有50个岛屿,多为小岛。西北部的车臣岛最大,其次有秋列尼(Tyuleny)岛、莫尔斯科依(Morskoy)岛、库拉雷(Kulaly)岛、日洛依(Zhiloy)岛和奥古尔钦斯基(Ogurchin)岛。以水文特点为依据,通常将整个里海分为北、中、南3部分。
沿岸城市/里海巴库,阿塞拜疆
克拉斯诺沃茨克(现在名为土库曼巴希),土库曼斯坦
巴博勒,伊朗
阿特劳,哈萨克斯坦
阿克套(以前名雪夫晨科堡),哈萨克斯坦
水文特征/里海
环流
海流主要为气旋性环流,各个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环流。北里海,伏尔加河径流入海后分成两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东流,在东北部形成一个小型的反气旋型环流。流速随风而异,一般为10~15厘米/秒,有强劲偏北风时,西部流速达30~40厘米/秒,最大可达100厘米/秒。中里海被一个大型的气旋型环流所控制。南里海的西北和东南部,各有一个气旋型环流。因而,使里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为25~35厘米/秒,而东部则出现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约为10~15厘米/秒。
水温水温分布随季节和地区而不同。冬季,表层水温南北差异较大,2月北里海仅0.1~0.5°C,南里海可达8~10°C。夏季,温差较小,一般为24~27°C。水温的垂直分布也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北里海和中里海,水温几无变化,南里海在50~100米深处有温跃层。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处和南部海区,上下层温差较大。里海共有130条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径流量为300立方公里以上。其中伏尔加河入海径流量为256立方公里,占里海总径流量的85%。入海经流量有较大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直接影响着盐度和水位的变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较低,而硫酸盐和碳酸盐的含量较高。海水的盐度约比大洋水的标准盐度低三分之二。中部和南部,一般为12.0~13.0,伏尔加河三角洲以外,盐度仅0.2。盐度的季节变幅常在0.17~0.21之间。12月至翌年4月,北里海常有结冰现象,冰厚一般为0.5~0.6米,最厚为1米。在强劲北风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伦半岛附近。
水位水位的长周期和超长周期的显著变化是里海最引人瞩目的现象。研究证实,里海19世纪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7~11世纪间,出现较低水位。1930~1957年间,由于伏尔加河上建水库,工农业过量用水,气候干燥等影响,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里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水位季节变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变幅可达33厘米。里海的风增减水十分显著,伏尔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时风减水达4~5米,风增水也可达2米。里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为2~3米,中部和南部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过1.5米。里海的水温,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温0℃以下。南部的平均温度为8~10℃,北部浅水区每年冰期2~3个月。里海的风增减水十分显著,伏尔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时风减水达4~5米,风增水也可达2米。
里海位于荒漠和半荒漠环境之中,气候干旱,水分蒸发非常强烈。据统计,里海每年的进水总量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则为361.3立方公里,进得少,出得多,出现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会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经缩小到37.1万平方公里了。水位下降是由于气候变化减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发--窝瓦河上建设水库加重了这一情况--也由于灌溉和工业对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则与导致窝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气候因素有关,该河若干年来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于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发减少也促成这一现象。里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为2~3米,中部和南部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过1.5米。
海流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从北向南运动,在远南发展为复杂模式,形成数股支流。海流在与强风相合之处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涛汹涌。在阿普歇伦半岛附近,风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过9米。
海流主要为气旋性环流,各个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环流。北里海,伏尔加河径流入海后分成两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东流,在东北部形成一个小型的反气旋型环流。流速随风而异,一般为10~15厘米/秒,有强劲偏北风时,西部流速达30~40厘米/秒,最大可达100厘米/秒。中里海被一个大型的气旋型环流所控制。南里海的西北和东南部,各有一个气旋型环流。因而,使里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为25~35厘米/秒,而东部则出现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约为10~15厘米/秒。
气候情况/里海
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整个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海区)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造成多变的气候。大气环流冬季以寒冷、明净的亚洲反气旋为主,而在夏季亚速尔群岛高压分支和南亚低压中心发生影响。狂烈的风暴与北风和东南风有关。海区纵跨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北里海虽属大陆性气候,但变化不剧烈;中里海西部气候温和,而东部则为干燥的沙漠气候;南里海属夏季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冬季里海的天气不稳定,气温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北部为-8~-10°C,南部为8~10°C。风向多变,而以东和东北风占优势。风力为5.5~10.7米/秒,中部有时可达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压控制,常有微弱海风向陆吹,天气十分稳定。气温变化不大,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29°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4°C。平均年降水量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东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年蒸发量一般为1000毫米,南里海的东部和阿普舍伦半岛达1400毫米。
含盐度/里海据统计,里海每年的进水总量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则为361.3立方公里,进得少,出得多,出现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会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经缩小到37.1万平方公里了。因为水分大量蒸发,盐分逐年积累,湖水也越来越咸。由于北部湖水较浅,又有伏尔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盐度低,为0.2‰,而南部含盐度高达13‰。
资源状况/里海
石油资源石油资源石油和天然气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始于20世纪20年代,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得到相当发展。采用钻井平台和人工岛开采海底石油。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西岸的巴库和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地区,以及里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产区。里海湖底的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
生物资源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里海生物资源丰富,既有鲟鱼、鲑鱼、银汗鱼等各种鱼类繁衍,也有海豹等海兽栖息。约有850种动物和500多 种植 物;尽管对于如此浩阔的水体而言生物种类数量较低,其中许多物种却是其特有的。蓝绿藻和矽藻构成生物量最大的集团,还有数种红藻与褐藻。动物--一直受到盐度变化的极大影响--包括鲟、鲱、狗鱼、鲈和西鲱鱼;数种软体动物;以及包括海绵在内的其他各种微生物。约15种北冰洋型(如里海海豹)和地中海型物种充实基本动物。里海长期以来一直以其鲟著称,产量约占世界渔获量的4/5。在水位下降和随之而来的条件最有利的产卵场干涸的长时期内,鲟数量锐减。已经采取一些包括禁止在公海捕鲟及推行水产养殖在内的 措施 ,以图改善这一状况。海豹业在北部海域得到发展。
矿物资源
里海含盐量高,盛产食盐和芒硝。从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提取硫酸钠一类矿物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意义。
航运与港口/里海
里海地区航运业较发达。通过伏尔加河及伏尔加—顿河等运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速海五海通航。但由于北部水浅,航运受到一定限制。在巴库和克拉斯诺沃茨克之间有火车轮渡。运输货物以石油为主,其次为粮食、木材、棉花、食盐、建筑材料等。沿岸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巴库,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阿斯特拉罕、马哈奇卡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舍甫琴柯,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克拉斯诺沃茨克,伊朗的恩泽利和托尔卡曼港等。
里海划界问题/里海
由来问题1991年以前,里海是平静的,那里没有争议,更没有冲突。因为那时无论按传统还是地理位置,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里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两国签订的条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条约,只有挂苏联和伊朗国旗的船只才能在里海航行。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里海地区不断发现大规模的油气田。根据西方石油公司估计,这一地区有可能继海湾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能源主要供应地之一。因此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都要求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而里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权,自然也就和划界问题联系在一起。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附近的里海水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这三个国家坚持里海为内陆海,应依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对里海水体及海底进行划界,明确各国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范围。而伊朗、土库曼斯坦两国则因为附近水域油气资源相对较少,坚持认为里海是内陆湖泊,按国际法里海资源应当是沿岸各国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开采里海任何资源必须征得各国同意或经共同协商后方能进行。因此,里海之争说到底是围绕能源的利益之争。伊朗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对里海进行划分,但和土库曼斯坦一起要求各国按各占20%的份额平均划分里海。这样便形成了目前以伊、土为一方要求5国均分里海,和以俄、哈、阿为一方要求按中心线划分里海的局面。
地缘政治使问题复杂化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过于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其能源供应安全存在隐患,因此它们对能源来源多样化的愿望使里海地区成为追逐 热点 。美国凭借同阿塞拜疆的密切关系,一直竭力介入里海能源开发,主张里海是“海”,这样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里海油气资源归阿所有,以便自己从中谋利。
在事关地缘政治的油气管线方面,有专家认为,用里海经伊朗到海湾的管线运送石油到西方和亚洲的石油消费国最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国不愿把控制权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罗斯在中亚油气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西方国家也担心自己能源来源多样化受俄牵制。因此,美国牵头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绕过俄罗斯但经济上极不划算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挤压俄罗斯的利益。
伊朗国内早有对里海重新划界不满的声音。有伊朗议员表示,当年伊朗与苏联各占里海50%,而今伊朗占20%水域的要求都难以得到满足,这让伊朗难以接受。
里海划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复杂问题,一时难以获得解决。因此,里海之争仍会持续下去。
能源争夺/里海
里海周围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主管能源的部长20日在莫斯科举行铺设里海沿岸天然气管道政府间协议签字仪式,俄总统普京、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出席。普京表示,对于俄、哈、土三国和欧洲的能源系统来说,铺设里海沿岸天然气管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此间观察家则指出,“沿里海天然气管道”政府间协议最终得以签署,是俄哈土“三赢”的结果,更是俄在同美、欧能源博弈中所赢得的一场关键性战役。代表俄政府签字的联邦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说,“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建成并投入运营可提高里海地区能源的外运能力,“按照今天达成的协议,天然气年出口将增加200亿立方米”。根据管道建设进度计划,2008年年底将作出全部项目、投资决定。“沿里海天然气管道”途经土境内360公里、哈境内约150公里,然后与哈俄边境现有的“中亚-中央”管道连接。如加上现有天然气管道,2010年年底土俄间年天然气运输能力将达到700亿立方米。此后,随着原有“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现代化改造的完成,天然气年运输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加。能源专家认为,俄、哈、土关于“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协议的签署,是俄“能源外交牌”的典型展示。长期以里海来,欧洲国家为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与美国一道鼓励、支持独联体的中亚国家推行“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在天然气领域,欧盟、美国加紧对土库曼斯坦这个里海地区重要天然气出口国的外交攻势,提供资金,帮助土勘探修建绕过俄罗斯、跨里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路线。而如今“沿里海天然气管道”是否修建的悬念不再,土对欧美“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铺设的兴趣大减。换言之,通过实现俄哈土项目,俄至少暂时消除了欧盟避开俄罗斯、染指中亚天然气的危机局面,从而使自己继续掌控欧洲天然气阀门。与此同时,土、哈等中亚国家也是该项目实施的主要受益者。土库曼斯坦能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远景储量为2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有土俄管道,年运量500亿立方米、土伊年运量100亿立方米,远远无法满足土确定的年出口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目标。土一直力图在里海能源博弈中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希望跨里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早日启动。然而,多年无结果的等待让土明白,欧、美推动的项目不过是一个话柄,加之里海划分难题短时间无法解除,“跨里海天然气管道”建设计划被土束之高阁。而对哈来说,“沿里海天然气管道”经过哈境150公里,不仅可以赚取过境费,而且还能提高自身在里海能源争夺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化之我是丧尸》txt全集下载
《生化狂潮之我是丧尸》是看电视吃瓜子创作的网络小说
历史上,因为天气原因发生的飞机失事事件有哪些
《1》 2006年中新网5月3日电据美联社报道,亚美尼亚失事客机所属公司——Armavia航空公司一名驻首都埃里温的航空代表透露,今天凌晨失事客机在坠毁前飞过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上空时曾和索契机场塔台通话。
这名匿名航空代表称,塔台工作人员称天气情况非常不好,但是飞机可以着陆。
然而在着陆前,塔台要求飞机在空中再飞一圈,然后就发生了坠机事件。
该代理称天气状况“肯定”是飞机的失事原因。
《2》尼泊尔一架飞往旅游景点的小型飞机2002年08月22日坠毁,3名机组人员和15名外国游客全部遇难。
尼泊尔民航局官员说,坠机可能是恶劣天气所致。
在这15名外国游客中,13人是德国人,另外2人分别来自美国和英国。3名机组人员都
是尼泊尔人。这13名德国游客已在尼泊尔游玩10天,原定23日回国。
这架小型客机当天上午从尼泊尔西北部木斯塘地区起飞,目的地是西部的尼泊尔第二大城市、著名旅游胜地博克拉。 10点左右,飞机与博克拉机场指挥塔失去联系。原来,飞机坠毁在博克拉西南部高约1530米的山上。那里距离博克拉只有大约5公里。
赶到现场的一名尼泊尔记者对美联社说,飞机因撞到山坡上而断裂坠毁,“到处都是烧焦的尸体和残体。天仍下着雨,给救援工作造成困难”。附近一位名叫普尔纳·巴哈杜尔·塔帕的村民说:“我听到了一声巨响。由于雾大,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我们从村子里跑出来,爬上了很滑的山坡上,发现飞机已成碎片。”
博克拉机场一名官员说,救援人员后来找到了全部遇难者的尸体,军方派出一架货机将尸体运往首都加德满都。
8月仍是尼泊尔雨季。大雨造成的洪水和山崩迄今已经夺去近500人的生命。因能见度差,尼泊尔军队的救援直升机不能从加德满都起飞,灾民迟迟得不到急需的毯子、食物和药品。据报道,过去3天来博克拉地区大雨没有间断,加上当地多山多林,因此能见度极差。
德国驻尼泊尔使馆一名女发言人说,上述15名游客本来预定于21日乘坐同一架客机从木斯塘飞往博克拉,后因天气恶劣而取消。
失事飞机为加拿大制造的“双水獭”双引擎小型客机,为私营的“香格里拉航空公司”所有。
这种飞机已多次在尼泊尔失事。坠机事件发生后,尼泊尔政府立即下令调查。博克拉机场则宣布关闭。
德国外交部说,遇难的13名德国游客为6男7女,年纪在35岁到38岁之间。德国空难调查办的专家将赶赴坠机现场协助调查事故原因。德国外长菲舍尔对坠机事件“深表悲伤”。
《3》2002n10月25日晚美国参议员保罗?威尔斯通乘坐的一架小型飞机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丛林地区失事,机上7人全部遇难。据说飞机坠毁时天气十分恶劣,飞机是下降时因冻雨和降雪导致飞机失事。
(4)新疆新闻网乌鲁木齐5月19日消息 据搜狐新疆消息分析此次伊尔76坠毁的情况,中国民航总局适航司专家王颜田认为天气可能是最大祸首。
他介绍说,起飞时,飞行员要观察电子导航系统,还要收放飞机起落架,还要听从地面塔台的指挥,在繁忙起降的机场见缝插针地寻机起降,同时还要观察机场周边的飞行环境,绕开其它正在进场、出场的飞机。如果天气恶劣,肉眼无法看清机场大环境,就只能依靠仪表着落,但仪表远没有肉眼观察到的直观,飞行员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对仪表显示的数据作出反应,心里承受的压力也大,因此这时就成为飞机事故多发时段。而当时的乌鲁木齐机场周围正刮着7级大风,而且伴有沙尘,这直接增加了飞行员的操作难度。
(5)韩国驻柬埔寨大使申铉锡说,本周一在柬埔寨失事的一架包机显然是因为改变航道躲避暴风雨而失事。
申铉锡在巡视了出事地点之后说,这假飞机显然在飞入一股来自海上的风暴时将方向转向东南,却不幸撞上波格山的山顶。这次坠机事件造成机上所有二十二人死亡,其中有十三名韩国游客。申铉锡说,这班飞机当时是由暹粒市穿过海面直飞西哈努克村,驾驶员接到塔台传来的许可讯号而改变航道直接飞向山区。
柬埔寨总理洪森说,失事的原因很可能是天气不良而不是机件故障造成的。
(6)2005年3月3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消防员和警察在坠毁飞机的废墟旁工作。当天一架小型飞机从博洛尼亚起飞后在暴风雪中坠毁,造成机上5人全部当场死亡。
(7)2007-05-07 17:08:00 来源: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对非洲的航空情况较为熟悉的专家帕特里克·史密斯推测,肯尼亚航空公司5日的波音客机失事可能和恶劣的雷暴天气有关。不过也有分析者指出,目前对飞机失事的具体原因做出评估为时尚早,多项调查仍需深入进行。
据美国媒体报道,史密斯说,飞行员不会把飞机主动开进雷暴气团,但是飞机在非洲上空很可能不经意间“撞上”强烈的气流并陷入困境,飞机受到气流“攻击”后往往会发生结构性故障并坠落。
据了解,非洲大陆的民航雷达预警系统覆盖面有限,飞机在航行中途经常“猝不及防”遭遇恶劣天气,飞行员在非洲经历的许多险情都是雷暴等强力气流惹的祸。
5日凌晨,肯航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从杜阿拉起飞后不久即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载有114人,其中包括5名中国人。飞机已被证实坠落于喀麦隆西南部的沼泽地带,根据目前现场搜索情况,尚未发现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生还迹象。这架坠毁客机是波音737系列的最新机型,刚在肯航投入运营6个月。
(8)南方网讯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月8日9时46分(北京时间1月8日22时46)美国一架快递通勤飞机起飞后撞向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斯帕坦堡国际机场的一个机棚,该飞机上的19名乘客全部遇难。
夏洛特机场警方发言人布里奇斯称,“机上的19名乘客及两名机组人员可能都已经遇难,当时正在国际机场飞机修理库的两名工作人员也已失踪,真是可怕的一幕。”
据消息灵通人士称,造成此次飞机失事的原因是清楚的,该架飞机起飞的时候天气状况并不利于飞机航行,当地十分寒冷,而且多云,能见度只是10公里。
美国联邦航空局发言人凯思琳称,失事的飞机是中西航空有限公司的5481次航班,其目的地是位于南卡罗莱纳州的Greenville-Spartanburg喷气机机场。
美国联邦航空局称,此飞机是“山毛榉”1900型运输机,属于涡轮螺旋浆飞机。此前,美国没有出现过商运飞机失事的纪录。
李桥铭的人物论述
李桥铭:苏联军队“非党化”的历史悲剧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近20万布尔什维克党员领导不足3万人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拥有200多万党员的苏共领导人民,战胜了德国法西斯;70多年后,拥有近2000万党员和530万军队(其中军官130万)的苏共却自我否定、自我缴械,丧失政权、亡党亡国。苏联解体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飞到莫斯科,他骄傲地在红场散步,并宣称:“我们知道,无论施加经济压力还是进行军备竞赛,甚至用武力也拿不下来。只能通过内部爆炸来毁灭它。”当年,苏共放弃对军队的领导,国家危急关头军队袖手旁观,最后瞬间苏联分崩离析,苏共土崩瓦解,教训深刻!
一、 苏共丢弃列宁建军原则,取消了党对军队领导的组织保证,致使危急关头军队不听指挥
对于“无产阶级军队究竟由谁来领导”这个问题,苏共内部在苏俄红军组建前后,有过激烈、尖锐的争论。列宁及斯大林的态度和指导思想十分坚决,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独立地行使对红军的领导权和指挥权”。1918年11月,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专门领导红军及一切武装力量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列宁既担任委员会主席,又担任党的领袖、政府首脑,从而实现了苏共对红军的绝对一元化领导。同时,苏共在红军中建立了坚实的组织系统,各级党组织、政治部和军队政治委员列入红军组织编制,政治部成为苏共在军队中的组织核心。在多次艰难的历史时刻,苏共坚决贯彻列宁的建军原则,克服危局,战胜了国内外各种敌人。红军初建的国内战争时期(1918年至1920年),苏联军队在团以上部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兵团由军政指挥员共同指挥,集团军、方面军由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党动员了优秀党员总数的一半到红军中去,构成了部队的基本核心,击败了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卫国战争初期,面对战场上苏军严重失利的险恶形势,斯大林发布《关于改组政治宣传机构和实行军事政治委员制度》的命令,在团以上部队重新实行政治委员制,苏联红军迸发出了旺盛、顽强的战斗意志,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城下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改革。对军队的改革从削减军费开始,进而对其使命任务和体制编制进行调整,主动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为表现“新思维”,并树立改革形象,戈尔巴乔夫及部分苏共领导人刻意与军队保持距离。苏军40集团军司令格罗莫夫说,当集团军从阿富汗完成撤军(1985年2月15日)回到苏联境内时,“没有一名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国防部的领导人来迎接我们”,“故意不重视部队撤出阿富汗这件事是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失策表现之一,戈尔巴乔夫的战友们随随便便就将前任的错误推到我们身上”。(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页)
为体现“民主化”思想,苏共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中,逐步削减了各级政治机关和约8万名政治工作军官,撤销了总政治部,并在“苏共组织在武装部队中的工作条例”中规定,“苏共组织及其机构不得干预行政人员和军事指挥机关的工作”。特别是全苏第三次人代会通过的《关于设立苏联总统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从法律上剥夺了苏共领导和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由此,苏军内部刮起了“退党风”,特别是年轻军官的主动退党“最终汇成洪流,包括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也弃党而去”。(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苏共从组织上放弃对军队领导的直接后果是,“一个人可以拉走一支部队”,军队在国家危难关头倒戈。在1991年“8·19”事件中,以格拉乔夫司令为首的空降兵进入莫斯科,执行控制俄罗斯共和国办公大楼——白宫的任务,格拉乔夫阳奉阴违,以执行国防部命令为名,行支持民主及分裂势力之实,阵前调转枪口;以克格勃将军卡尔普欣为首的“阿尔法”行动小组,阵前拒绝执行克格勃总部下达的强攻白宫、抓捕叶利钦的命令;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先是以天气不适宜飞行为由,延迟输送空降兵的运输机起飞,后又引导机群错降机场,使空降兵无法在预定时间内集结,同时直接向叶利钦表示空军支持他。苏共、苏联政府由此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8·19”事件后不到一周,苏共即土崩瓦解,同年底,苏联大厦轰然倒下。
二、 苏共推行的“改革与新思维”,瓦解了党对军队领导的思想基础,致使危急关头军队无法统一决心、统一意志
在苏共的行政结构中,“总政治部是苏共中央书记处下设的一个部,具有单独的指挥链”。依靠这种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指挥链,列宁的战争观、党的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传统曾经是苏军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苏共统一军队意志的政治思想基石。在卫国战争莫斯科会战的紧要关头,苏军316步兵师指导员克罗奇科夫冲向敌坦克的最后一句呐喊——“俄罗斯大地辽阔,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迅即成为从司令员朱可夫到士兵的战斗口号,凝聚起所有会战部队的战斗意志,以至于希特勒专门下达了“把在战场上抓到的苏军政治委员统统就地枪毙”的政治命令。面对1942年春夏两季灾难般的战场形势,斯大林及最高统帅部“不准后退一步”的第227号命令,立刻统一了各级指挥员的决心和意志,使苏军在经历了斯摩棱斯克、基辅、明斯克、顿巴斯、维亚兹马等一系列战略性会战惨败后,终于顶住不倒、不散,并反败为胜。二战后,在维持雅尔塔国际格局中,苏共关于战争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主张,更是苏军军事学说、军事战略和在东欧保持庞大军事力量的政治战略依据。
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与新思维”,使军队的政治思想基础被釜底抽薪。“政治新思维”,使苏共失去了在军队意识形态领域上的主导权,军队中“非政治化”、“国家化”思潮泛滥。苏联各种舆论媒体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攻击和对历史的自我否定、自我丑化,一方面从根本上动摇了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军队内部造成了深度的思想和组织分裂,赞成改革与反对改革、积极参加与消极厌恶政治活动的将校级军官之间形如冰火、严重对立。“外交和军事新思维”,使驻东欧和蒙古的“数百万军人及其家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同溃逃一样抛家弃业,丢弃装备、靶场、机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房屋和设施撤军回国,驻扎在野外空地、帐篷或者借居在别人家中”。“迫不及待地单方面裁军与投降般地削减战略核武器、中短程导弹,使军队瞬间产生了大量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预案的工作任务和海量般的问题”,“荣誉感、自信心和尊严丧失殆尽,苏军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整体政治力量不复存在”。(根纳季·亚纳耶夫:《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版,第6页)
与苏共主动放弃军队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各种反对派、民主派加紧拉拢与扶持军中亲己势力。叶利钦专门授意和安排自己的助手尤里·斯科科夫与军方、特别是空降兵多接触、保持联系。1991年2月,叶利钦专程到图拉空降师观看演习和慰问。在听取部队急需解决困难问题的汇报后,他在队前讲话中说:“一旦我当选俄罗斯总统,将给图拉空降团军官和士官增添五百套寓所。”午餐时,叶利钦问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如果突然出现某种特别状况,合法选出的俄总统遇到危险、叛乱,是否可以依靠军人、依靠你呢?”格拉乔夫回答:“是的,可以!”(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70页)1991年3月,苏联就是否保留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国防部长亚佐夫严肃地对媒体讲:“苏联其他东西还可以分,但军队、核盾牌决不许瓜分,这是不可思议的”。“张三、李四、叶利钦都可以当总统,但国家不能变,军队是不可分裂的”,“苏联武装力量是社会团结、政治稳定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肖枫:《苏联解体我的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页)他可能没有认识到,苏共及其军队政治思想上的解体,已经彻底动摇了官兵的理想信念,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国家实体的崩溃。
在动荡的1991年,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一些军官示威性地撕毁了党证,并故意大声地给同事讲,他们的祖父曾经是自卫军成员,或者他们的祖父曾经放火烧过苏联最初建立的集体农庄。”(尼·布兰涅茨:《沉沦之师:俄军总参谋部上校手记》,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8·19”事件中,海军司令切尔纳温、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火箭军司令马克思西莫夫、列宁格勒军区司令萨姆索诺夫从一开始就质疑或反对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则率领开进莫斯科的空降部队,兑现了对叶利钦的承诺。“8·19”事件后,辞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总统身份奔走呼号,想挽救“联盟”免于散伙,然而,失去了苏共和“多民族、统一思想的军队”作依托的总统,分文不值。
三、 苏共不切实际的军事改革,破坏了军队的纪律和秩序,致使危急关头军队形同散沙
苏共的领袖和领导集体历来重视军事理论创新和军队建设,其中之一就是严字当头的治军思想。斯大林曾经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军队需要铁的纪律和严格管理,维护纪律和秩序是党领导军队和军队全体人员首要的职责。纵观苏军战史,以创新作战理论与严厉惩罚来保障纪律和夺取战斗胜利的事例比比皆是,并且越是在危急关头,这两点体现得越为鲜明。
戈尔巴乔夫在推动国家经济和政治改革中,不仅没有继承借鉴党治理军队的历史经验,反而无视军事改革的特殊性。苏共及军队上层领导和统率机关,始终没有就新的“国家军事学说”及军事改革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中高级军官对军队改革更是一头雾水,面对汹涌而来的“公开性、民主化”政治环境束手无策,没有采取任何严格、有效的措施掌控与管理部队,进而导致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涣散不堪,并一发不可收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从欧洲和蒙古撤军近百万,“大批武器装备被盗窃、被私吞,通过黑市交易流失,军队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迅速蔓延。将军们带头进行武器交易,将整船的武器装备运到国际军火商手中,将大把的外币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克扣德国政府提供的在俄罗斯给军官们建房的资金”。(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55页)官兵关系在金钱的侵蚀下日渐污浊,逃兵、逃服兵役情况严重,内部秩序混乱不堪。1990年苏军擅自离队人数,直线增至3万多人;驻远东地区的工程兵部队,为抗议军营中的不公平现象,一天内有500多人逃跑;驻东德集团军,在德国统一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有700多名士兵逃离。部队与部队之间、不同民族士兵之间关系紧张,军官体罚士兵、老兵欺负新兵等恶劣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矛盾,军中犯罪率上升。80年代中后期,有69%的官兵承认吸过印度大麻;驻阿部队中,有33%的士兵承认用过毒品。部队中偷盗及私自出售武器、军服、汽油、机动车零部件的现象普遍存在。军人犯罪在阿富汗作战部队中尤为突出,仅记录在案的就有6412起,其中包括714起凶杀案、524起毒品买卖案。1990年至1991年,从地面部队流散到老百姓手中的武器、机动车和其他装备数目惊人。
在国家变革的关键时期,苏军涣散直至崩溃的组织纪律性,使得各种训练、管理事故频繁发生,基本失去了履职尽责的能力。这支有着铁一般纪律、历经过无数次战火考验的强大武装,已经由维护国家政权的坚强后盾,变成了摇摇欲坠的“泥足巨人”。仅海军核动力潜艇,1989年就有一艘沉没、一艘导弹发射造成重大破坏、三艘发生严重事故。“8·19”事件中,根据国防部命令进入莫斯科的三个师(坎捷米洛夫卡坦克师、塔曼摩步师、图拉空降师),从指挥官到单车、单兵更是各行其是。许多军官不按命令时间行动,甚至把所属排、班径直带入商店游逛;开进中的坦克、装甲车随意脱离编队或停下来,不少士兵接受市民给予的烟酒及食品,与围观者一起歌舞嬉戏,甚至在装甲车内喝得大醉。除了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外,部队松散的管理、溃散的组织纪律性,已经难以达成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更无法执行“实施紧急状态”这种特殊的政治军事任务。
四、 苏共实行的“新型干部政策”,改变了军官队伍的纯洁性,致使危急关头军队退缩倒戈
苏共从建党初期,就把“采取特别措施,培养、选拔忠诚合格的红军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作为党的重要任务之一。1935年5月,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提出的“干部决定一切”的论点,是苏共指导军队建设的纲领性口号。为确保各级军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并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苏共及其军队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干部晋升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严格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军官政治审查、实践考验识别制度。在苏联最危急的卫国战争初期,从劳改营放出来的军官,有的还背负着不白之冤,仍然带领部队英勇作战,直到牺牲;他们没有因冤而放弃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临阵退缩或临阵叛变;罗科索夫元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直到战后他病亡时,档案中仍然留存着内务部枪毙他的命令。
为扫清“改革与新思维”的阻力,推开“政治多元化”,戈尔巴乔夫取消了苏共中央及总政治部对军官晋升的政治审查,利用“鲁斯特事件”安排了大批“新型军队领导人”。截止到1988年底,国防部长、总参谋部所有的副总长、所有的部队集群司令和舰队司令、所有的军区司令全都被撤换。苏共废止军队干部政治审查制度的后果,正如俄罗斯总参谋部上校尼·布兰涅茨所说:“它常常把有能力的人逐出军队,同时把庸人留在部队,使骗子扛上将军肩章”。(尼·布兰涅茨:《棋子——国防部秘书眼中的俄罗斯将军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军官队伍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度、可靠性迅速下降,军队领导层严重腐败、军心涣散、派系林立。苏联解体前后的车臣分裂运动头目杜达耶夫少将、乌克兰独立运动分子伊万·毕赞中将和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都是在这个时期被提升至高级将领或重要岗位的,并拉起了自己的“一杆子队伍”,随后又变成了苏共及国家的掘墓人;特别是苏军战略预备队——空降兵的军官队伍,在其中扮演了神秘而关键的角色。
苏军空降兵受总参谋部直接指挥,司令格拉乔夫曾经在阿富汗战争中担任空降师长,荣获过苏联英雄称号,在空降兵部队中有极高的声望,被戈尔巴乔夫破格提拔后,空降兵实际上变成了他“一个人的部队”。在苏联“改革与新思维”的动荡时期,空降兵参加了维护国内秩序的每一次行动,军官队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集团”。“8·19”事件中,格拉乔夫政治上的两面性,使得空降兵部队成为紧急状态委员会与民主派两股势力争夺的对象。格拉乔夫指挥图拉空降师进入莫斯科执行紧急状态任务时,国防部下达给他的每一道命令,他都立即通报给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并召回了正在休假的空降兵副司令列别德,让其率领先头团挺进俄加盟共和国办公大楼——白宫。在民主派势力与紧急状态委员会斗争最激烈的关键时刻,格拉乔夫一方面与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一起,拖延后续空降兵部队进入莫斯科的时间;另一方面,让列别德亲率一个营进入白宫,并调转炮口。格拉乔夫对国防部宣称,自己进入了指定位置;对叶利钦则说,自己派伞兵部队保护民选总统。空降兵的实际行动,振奋了民主派及其支持者的士气,局势很快转向了有利于叶利钦的一面,列别德率领的伞兵营也随即宣布保卫叶利钦、同民主派站在一起。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危亡关头,苏军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许多军官坚决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然而他们找不到忠实的部下替他们杀人”。(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页)格拉乔夫则带领空降兵,一个人就“搞黄”了整个苏联。
旅客苦等12小时却遭航班甩客了吗
4月3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苦等航班12小时后,在登机口却被航空公司“甩客”。
南方航空公司称:已经注意到网络上有旅客反映从北京前往第比利斯因故未成行一事。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将会对个别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存在的服务态度、工作方式不当的问题进行处理。航空公司称,双方仍在积极协商过程中。
3日,一篇关于旅客遭航空公司“甩客”的文章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行6人原本计划搭乘3月31日CZ6039次航班,由北京起飞经停乌鲁木齐后到达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
然而在延误了12个小时后,即将登机的一行人被工作人员告知,公司安排了另一架飞机,已经载着滞留在乌鲁木齐机场的乘客飞往第比利斯,他们一行人的行程只能完成由北京至乌鲁木齐的航段。因突遭航空公司“甩客”,他们不得不取消后续行程。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事情发生后,航空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曾建议他们改签或者全额退票并给予每人800元的补偿,但他们拒绝了这个建议。
文章的作者称,他们同行的一共五个大人一个小孩,购买的机票是经停的航班,而不是转机航班,航空公司的“甩客”做法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无论是在等待的过程中,还是在换登机牌时,始终都没有人告知他们从乌鲁木齐起飞的航段已经提前出发的事,直到即将登机时才知道。
文章作者还表示,之所以不接受值班经理提出的改签航班的建议,是因为之前所制定的行程所致。航班“甩客”让他们整个旅途很难进行下去。
文章作者说:“在整个协商过程中,航空公司一直强调是天气原因,所以只按延误标准补偿。但我们认为航空公司擅自决定航班断开,并且在最后时刻才通知我们,导致我们的经济损失,希望航空公司能给予经济赔偿。这和延误没有关系。”
4日下午,南方航空针对此事给北青报记者发来的“情况说明”中写到,已经注意到网络上有旅客反映从北京前往第比利斯因故未成行一事,公司高度重视。
航空公司在说明中解释称,旅客汪女士一行6人购买3月31日CZ6039航班从北京经过乌鲁木齐前往第比利斯。受乌鲁木齐大风天气影响,公司在乌鲁木齐机场启动航班大面积延误黄色预警,当天取消87个航班,多个航班长时间延误。受此影响,CZ6039航班由乌鲁木齐直接飞往第比利斯,致汪女士一行6人无法搭乘预订航班前往目的地。
针对这一情况,现场工作人员曾建议汪女士一行改签或者全额退票给予相应补偿,但未获旅客接受;对旅客提出将机票更改至2019年春节期间北京至阿姆斯特丹往返航班的诉求,双方当场未达成一致意见。
除此之外,航空公司表示,“对汪女士一行造成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对个别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存在的服务态度、工作方式不当,造成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不佳,我们将进行严肃处理”。
南方航空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多次主动与汪女士联系,目前仍在积极协商过程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