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川映月唱莲歌 | 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风雅的先生_南京_诗词_文化

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于中华诗教传承,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自1954年出版第一部著作《夏完淳》以来,叶嘉莹先生笔耕不辍,传道无歇,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著作200余种。可谓著述等身,声华盖代。

《千川映月唱莲歌:叶嘉莹著述版本图录与提要》搜集整理了叶嘉莹先生主要著作版本的书影,对著作内容进行提要和评介,对版本源流加以梳理,并收录了作者对相关书信、著述的研析和评述,对于了解叶嘉莹先生的学术和人生以及窥得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门径有重要助益。

千川映月唱莲歌序言

文 | 叶嘉莹

展开全文

叶嘉莹先生序言

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一种最可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多蕴涵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回顾我平生走过的道路,诗词研读并不仅是我追求的目标,更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走入诗歌世界的大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为读者搭建起走进诗词的门径。早年,我的老师顾随羡季先生是这样引领我的,我也要引领更多年轻人。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辛苦所要做的事情。

著书立说,文以载道。这些年来,出版社陆续把我研究、讲演、创作等文字结集出版,可以为那些不能听到我讲课的人提供诗词学习之重要参考。这些文字无一不和诗词有关。没有想到的是,积累下来,这些著作竟有百余版本之多。陈凯小友毕业于南开大学,曾听过我讲诗词,算是我的学生。他的专业虽不是文学,但是对古典诗词有浓厚之兴趣。近来,他将我的著作书影汇编成册,特别是做了许多版本提要和评介性文字,费了很大功夫。书里还收录相关书信等研析之文字,这些文章在发表前都曾送给我看过。我对于他用力之勤、用心之美,极为感动。

翻阅这本小书能对我的著作有基本之了解。但我希望的是,有更多人学习诗词、热爱诗词甚至吟诵诗词、创作诗词,让我们的诗词文化代有传承、发扬光大。乐为之序。

迦陵,2022年7月

后记

文 | 陈凯

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于中华诗教传承。先生声华盖代、著述等身,而我也以忝列先生记名弟子为荣。近年来,寒斋开始收藏先生著作版本,求一窥先生学术之全貌,研读之余,不禁感慨先生“书生报国成何计”“满园桃李正新载”之薪火弦歌。几年来,对叶先生的著述几乎都有囫囵吞枣式的翻阅,也撰写了不少文字,对著作内容作以简要介绍,对版本源流略加辨析,同时也整理了相关著作的书影。在此期间,王陈路编辑曾为我编印了一本《叶嘉莹先生著述版本经眼图录》,这一图录也呈请叶先生和诸好友阅正。后有友人建议,这些内容似可充实规范并正式出版,对了解叶先生的著作与学术当有所益处。因此,就有了这本小书的面世,“极知僭逾,无所逃罪”。本书所评介之图书除个别为迦陵学舍提供参阅外,均为编者自藏,故个别稀见版本之书影未能收录其中,不免有沧海遗珠之憾。

这本小书的编写得到了很多师友的关心。叶先生年近百岁仍赐序题词,并亲自审定了全书,是对后学莫大的关心与鼓舞,让我倍感殊荣。蒙可延涛兄、闫晓铮兄允许,书后附有二位所编《叶嘉莹著作版本目录》,便于了解先生著作出版之整体情况。同时,可、闫二位兄长对许多提要文字进行了审核修改,以更接近先生著述之本意。特别要感谢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对社会效益高度重视,愿意出版这本近于学术著作的小书,康海源编辑独到精微之编排、周严细密之审校,让本书得以焕然一新之面貌与读者见面。书成之际,对各位师友的支持深表谢意。

叶先生曾获颁“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组委会给叶先生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中华古典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诚如叶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希望有更多人学习诗词、热爱诗词甚至吟诵诗词、创作诗词,让我们的诗词文化代有传承、发扬光大”。这本小书如能为此添一砖、加一瓦,当甚为欣慰。

作者简介

陈凯,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痴于叶嘉莹先生著作、手迹等收集研析,相关文字散见于《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博览群书》《新阅读》等报刊。

目录

叶嘉莹先生序言

叶嘉莹著述版本图录与提要

《夏完淳》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迦陵诗词稿》版本概览

《迦陵谈诗》《迦陵论诗丛稿》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迦陵谈词》《迦陵论词丛稿》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灵谿词说》《词学古今谈》《灵谿词说正续编》

《唐宋名家词赏析》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词学新诠》

《唐宋词十七讲》《唐宋词选》

《诗馨篇》《古诗词课》《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清词名家论集》《清词丛论》

《与古诗交朋友》

迦陵讲诗与迦陵讲词系列

《中国诗歌论集》《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

《叶嘉莹说词》

《名篇词例选说》

《风景旧曾谙—— 叶嘉莹谈诗论词》

《叶嘉莹自选集》

《南宋名家词讲录》《南宋名家词选讲》

《王国维词新释辑评》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

《叶嘉莹谈词》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迷人的诗迷——李商隐诗》《情深辞婉诗成谜——叶嘉莹带你读懂李商隐》《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

《人间词话七讲》

《荷花五讲》

《给孩子的古诗词》《给孩子的诗词》《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给孩子的古诗词(注音版)》

《与诗书在一起》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

《唐诗应该这样读》《知人论诗——叶嘉莹带你读唐诗

《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性别与文化——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

《四季读诗》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

《叶嘉莹手稿集》

《迦陵各体诗文吟诵全集》

《兴于微言——小词中的士人修养》

《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

《叶嘉莹作品集》相关版本之评述

附录

浅谈叶嘉莹先生著作的分类

叶嘉莹听顾随授课笔记整理版本浅说

纸短情重——叶嘉莹与南开大学结缘的一段过往

零笺碎锦忆当年——记李霁野先生与叶嘉莹先生之交谊

心理东西本自同——浅谈叶嘉莹《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三篇词学研究文章的学术贡献

叶嘉莹著作版本目录(可延涛 闫晓铮 编)

后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