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笔热评】“手写教案”爆火折射了人们对大国良师的渴求_教案_手写_老师

3月20日,长江日报全媒体聚焦武汉教育系统的平凡英雄程启明老师,引发全国热烈反响。网友跟评点赞如潮,赞扬程启明老师从未改变的育人初心、始终坚持的师者匠心、不断超越的职业精神,是“城市英雄”。

信息时代先进技术加速迭代更新,智能互联黑板、3D实验模拟舱、自动评卷分析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助推着教学设备、教学方式推陈出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手写教案还有必要吗?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程启明老师用行动作出了回答。他坚持40年,手写教案达400万字,硬是把教案写成“活动的物理教案博物馆”,着实震撼人心。

一般认为,手写教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老师来说,写好教案是备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在考教师资格证、考教师编制的时候,都会考察准教师们写教案的功底,这说明写教案是老师的基本功。尽管有了电脑键盘打字之后,手写教案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甚至被不少老师诟病,但仔细想来,手写教案对提升教学质量来说应该还是有特殊的作用。

在写教案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写出那些字,而是深入的思考。这节课该怎么上,突出抓哪些点,需要用哪些辅助知识,在写教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思路。这些,才应该是手写教案的实质。虽然手写教案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但落到教学效果上,与键盘敲出的教案相比,手写教案肯定具有更高的教学技能含量,使那些从百度粘贴来的教案更无法比肩。“400万字的手写教案”一经媒体曝出,便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彰显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也说明对学校教学的共同期待。

如果对教学高标准要求,显然手写教案不可或缺。写教案的过程,实际上是查找资料以及探索讲课思路的过程,把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怎么上效果才好,形成文字,才是教案的实质,而不应该是有了这些文字和图表,就算有了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不会去过多的翻看自己写的教案,但教案是不是自己花费心血写出来的,教学效果肯定还是不一样。这应该是程启明老师的事迹给人们的最大启发。

程启明老师40年的从教经历证明,手写教案不是老师们多余的负担,而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必做功课。程启明1982年入行执教,教了40年书,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十多次,退休不退教,仍被返聘到一线教学岗位,学校需要他,学生喜欢他,可见他是“香饽饽”。程启明老师身上的光环,“400万字手写教案”只是外表,融进骨子里的工匠精神,才是成就人生辉煌的密码。

400万字的手写教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以为,更让人震撼的,并不是这400万字的手写教案。程启明老师平时喜欢跟学生们一起做题,力争刷题数量达到学生的两三倍,尽量为学生们剔除一些跟不上时代的老题目,精选一些跟生活结合紧密,跟前沿物理科学接轨的好题目、新题目。这种勇于突破“天花板”的精神,才是他教得好的真谛。做一个永远不会被学生问倒的老师,才是真正对职业尊重,对教育热爱。是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师者匠心、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成就了这位“城市英雄”。

(来源:红笔网友俱乐部 作者:张全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