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上神秘的小黑人传说_黑人_矮人_台湾

中国古籍中有关小人的记载很多。

《初学记》十九引郭璞《图赞》:“僬侥极么,竫人又小,四体取足,眉目才了。”《淮南子》作竫人,《列子·汤问篇》:“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与郭引《诗含神雾》同,诤、竫或以为古字通用。

《国语·鲁语》云:“焦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焦侥之见于史籍者始此。

《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小人国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卫助之,即焦侥国,其人穴居也。”言小人国的小人有耕稼、穴居。

《魏志》卷三十《东夷传倭人条》:“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余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也就是说侏儒国在东夷海外。

《唐书》卷二二二下《室利佛逝传》:“咸亨至开元间,数遣使者朝表……又献侏儒僧祗女各二及歌舞。”

还有山海经中的周饶国神话:周饶国的人住在山洞里,身材虽然短小,却和常人一样穿衣戴帽,而且生性聪明,能制造各种精巧的器物,还会耕田种地。郭璞注:“其人长三尺,穴居,能为机巧,有五谷也。”

山海经中的小人

周饶国、焦侥国等小人国的穴居、有五谷的特点与台湾原住民神话的小黑人、地底人近似。

到了清代,汉文文献对于台湾小黑人的记录已经相当详细,小黑人出现的地点相当多。这些传说完全是在汉人移民来岛之前就已经传承很久的口碑传说,如今依然是台湾高山族同胞们的文化传承之一。

祖国宝岛台湾,从南到北有泰雅(包含赛德克)、赛夏、噶玛兰、阿美、布农、邹族(包含沙阿鲁阿)、鲁凯、排湾等各族,都有关于矮人的传说,其中以赛夏、邹、布农、排湾四族的资料较多。在地理上几乎遍布于全台湾。卑南族有关矮人的传说没有搜集到,也就是缺少在台湾东部的局部资料。西部平埔族,因过去的记录太少,缺少矮人传说的资料并不足为奇。就现有各族的传说内容看来,差异不小,因此这些传说似乎不是传播扩散的结果。

展开全文

除了兰屿的达悟族(雅美族)之外,几乎各族都有他们的祖先与小黑人相处的故事,布农族和邹族更指出小黑人比他们早到台湾。

相关台湾原住民小黑人的资料,有称小人、小黑人,或称小矮人、乌鬼番,汉文文献大都称小黑人,既是强调矮小,也是突出他们的黑肤。

一、台湾传说中的小黑人

泰雅人的小黑人神话传说:

泰雅人称矮人为misinsigot。在遥远的山后,身材矮短,约三尺左右(只自腰边到脚底来形容),有弓、箭、铸模等武器,潜伏于草莽间,有时袭杀泰雅,身手非常矫健。

泰雅人神话中的小黑人只及常人胸部,但他们的刀很长,那些小黑人砍族人房屋的柱子,屋子压住了族人,而小黑人趁机割了他们的肚子,甚至连肝也吃了。后来小黑人全被泰雅人杀死了。

泰雅族传说他们有大刀,很好色,会危害族人,强奸妇女。

泰雅族小孩

现代赛德克(泰雅族一支,以雾社事件反抗日本侵略者出名)称小黑人为“susungut”,据说是因为小黑人经常攀爬于树豆之上,或喻其体型短小如豆之意。由于小黑人的神话传说只流传于赛德克老人间,至于年轻一辈几乎未曾听闻,在赛德克老人的口中,小黑人是曾经与其先祖在生活中有过交集的现实人物,而年轻人则多认为赛德克族中不可能有小黑人,就算有小黑人的传说也应该是与赛夏族有关。

赛夏族的矮灵祭众所周知,早期赛夏人与矮人有密切关系的传说也深植人心。

赛夏族传说小黑人住在岩洞中,身长不过三尺,膂力强大,且长妖术,赛夏族甚畏惧之。

传说他们行动敏捷,肤色暗黑,毛发卷缩,擅长游泳,精通巫术,乐善好施。住在洞穴里,唯一缺点是,该族性好渔色。

新竹的赛夏族在如今仍保留“矮人祭”,据赛夏族长老们说,他们拜“矮人”,并不像汉人拜祖先,因为矮人不是赛夏人的祖先,而是最早居住台湾岛上的“先民”,是他们祖先的“好朋友”,教他们祖先如何种粟、收割和跳舞,以及巫术等等技巧。后来因矮人侵犯妇人,引起双方打仗,小黑人几乎被赛夏人杀光了,小黑人残余的人逃走时留下一句话,咒骂赛夏人忘恩负义,必遭天谴!

矮灵祭

由于赛夏人害怕小黑人报仇,便在每两三年收割粟米之后,举行矮灵祭,一方面向已死的小黑人祭拜,以免矮黑人的恶灵骚扰赛夏族,一方面也庆祝收成。矮灵祭(Pas-ta’ai)可以分为娱灵、迎灵、送灵三阶段,共持续六天。除娱灵这一段可供外人观看外,迎灵、送灵则不容许外人参加和观看。

按照台湾中研院专家李壬癸的看法,融音乐、舞蹈和仪式于一体赛夏族矮人祭,是台湾岛原住民最古老的文化传承,特别是保留着关于小黑人由来及其最终覆灭绝种的传说。

从祭灵仪式上采集的口传歌词,表明赛夏族文化记忆中矮黑人早期生存在台湾及被灭绝的叙事。

事实表明这不是赛夏族人的独自记忆,而是台湾岛上众多原住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就不是一般的虚构故事了,否则大家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想象出同一个小黑人种族呢?

邹族小黑人神话:古时在玉山北方,有矮小人种,皆穴居,形如小儿,能藏匿芋叶下;攀登豆茎,茎不断折;其体虽小,而臂力极强,又巧使刀枪,曾与布农族争战,后不知所往。

还有一个邵族传说:水砂连的邹族人口很少,矮人常来侵估潭里面的土地。他们挖掘崙龙( tibabu )山,想要放干日月潭的水流到头社那边去,那边原来都是矮人住的地方。邵族发现后加以劝阻,他们却都不听。于是,双方发生冲突。邵族把矮人打败了,追赶到他们的部落,矮人们四散奔逃走了。从此,头社也属邵族人所占领,矮人也就消失了。早先矮人很恶劣,常做陷阱或挖地洞,埋伏在洞中以枪刺杀邵族人,邵族因而死伤不少人。

矮人和邵族人争夺潭水,矮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死活,他俩生性狡猾,常躲在暗处袭击邵族,最后被邵族所击溃而消失。

布农族卡社群tavazoan社传说:昔时矮人撒都索,他们食蛙,善攀缘树枝,若山猿。倘若一旦潜藏于密夜之间,则就很难找到了。

日本人记载的布农族神话:

小矮人的身高只有二尺,可是爬树的技巧,连猴子也无法相比。小矮人一旦躲入树林或草丛,无人能找到他们。小矮人经常躲在树下,从树叶的缝隙中伸出刀来杀死很多布农族人。

另一则故事则言及布农族在峦大本社发现一个洞中有小黑人,身高仅及两三尺,小黑人拿出很多食物,如红豆米粟招待布农人,布农人要求小黑人送一粒种子给他,小黑人不同意。后来布农人又看到一把尖刀,小黑人也不愿意给他,布农人便趁着小黑人不注意时将它偷走。

布农人

神话传说几乎都叙述原住民从小黑人那儿偷谷种与刀箭。

排湾族的故事:

矮人被称为Ngedrel,其体貌特征是极端矮小,只相当于成年人的一半高。其中一个版本的叙事出自kuavar社,其中讲出了矮人生活的具体位置:

Ngedrel是来自东方的tjaljagaduan,在kuavar社的下方居住了二年左右,后离去降到西方平地。他们身材颇短,出猎时捕获羌仔,以肩顶住而归,兽背便拖在地上。据说因此回到家时,猎物背部的毛皆磨秃。

排湾族人对矮人的记述逼真程度具体到生活细节上,完全像是目击证人的证词,而不像虚构的故事。按照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经验判断,排湾人确实曾经与矮人生活在同一生态空间中。

台湾原住民传说中的矮黑人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指出矮黑人的共通点,即身材矮小、行动敏捷、肤色暗黑、毛发卷缩、善于使用弓箭、还会巫术、身上有彩纹、住在山岩石洞,是谷物的原有者。

二、小黑人从哪里来?

尼格利托人

日本史前史也说到日本有一种矮黑土著的原始住民,日本历史上称之为“土蜘蛛”,即矮黑人。有人说,可能因为他们喜欢住穴屋(洞穴),犹如黑蜘蛛从洞里出入一般,身体黝黑,与台湾小黑人一模一样。印尼至今仍有住在地下窖洞的矮黑族。菲律宾的小黑人更活跃,在菲律宾小黑人则称呼为“Negritos”、“Ifugao”。

2009年,台湾原住民的第一位文学博士浦忠成推出《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史纲》一书,其中也是将矮人传说当作无法证明的文学故事来看待的,并同原住民神话中的巨人族、食人族和地下人等形象并列为一章,题为“奇异的人与世界”。

书中写道:“尽管考古学、语言学的调查研究都无法证实台湾矮人曾经存在,但是几乎所有的原住民族群部落都流传着有关于矮人的种种行事作为的口碑。依据相关口传故事提及的矮人形象,他们似乎不是同属于南岛民族的一支;也许他们是比南岛民族更早居住台湾的人种。这些在台湾土地上没有留下任何遗存的人种,后来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们有没有后裔?难道如许广大的时空终究没有他们继续延续生命的地方?或者他们真是迁移到海外的世界?”

台湾地区以外的南岛地区,东南亚许多地区都有小黑人的记录。例如,菲律宾、马来半岛、安达曼群岛、印度南部等地的小黑人,据说他们身材矮小而黑,有的就住在山洞里,正如赛夏族的矮人传说。

现代赛夏人的矮灵祭

出版于1980年的《台湾史略》中记载:清朝初年,清朝官员和游宦文人们多次在台湾的深山中发现了一群小黑人,他们身高较矮,肤色发黑,当时的人们称其为“鸡距番”。清朝官员巡视台湾各地时,也留下了一些描述小矮人的记载,这些小黑人最后据说也是在清代神秘消失。

高拱乾( 1694年 )在他撰写的《台湾府志》卷七.风土志中记载:

“再入深山中,人状如猿揉,盖不满三尺,见人则升树梢。人欲擒之,则张弩相向,缘树远遁。亦有凿穴而居,类太古之民者。”

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修撰的《凤山县志》番俗篇有一记载:

“由淡水入深山,番状如猿猱,长仅三、四尺,语与外社不通,见人则升树梢,人视之,则张弓相向。”

这里能够看到关于台湾矮人的明确记载,但没有指明其肤色。不过,这里记述“番状如猿猱”,自然会使人想到古籍说的野人像猩猩一事。

排湾族的矮黑人故事就很像是纪实的描述:

“Ngedrel往昔曾栖息在现时的龙鑿庄方面。他们身材矮小,身高不过我们一半,但其力甚强。曾经有kulaljuc社民到龙鑿附近,初次遇到此Ngedrel时,不知其为成年人,以为是孩童。问道:“你的父亲到哪里去了?”

他不答,靠近再问,他竟回答说:“我就是父亲。”

从人类学的分类看,赛夏人的矮灵祭属于典型的“赎罪型”仪式,该类祭典的观念基础是:人杀戮同类之行为,是一种难以饶恕的罪过,会招致冤魂野鬼的凶狠报复。只有采用庄重严肃的祭祀仪式,虔诚无比地向亡魂谢罪,方可获得原谅,避免遭遇现实中的各种灾祸。

据日本人类学家古野清人的考察记述,在赛夏族人用诡计害死矮人之后,这一种族几乎蒙受灭绝之灾,从此便从台湾大地上销声匿迹了。

一位叫洪英圣的记者做出实地考察后,谈出他的体会。洪英圣《台湾先住民脚印》一书,第四篇介绍赛夏族文化,围绕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的种族记忆内容,即该篇副标题所示“矮黑人的见证者”。洪英圣将矮灵祭所包含的复杂精神蕴含做出独特概括,叫做“爱他,敬他,却杀了他,只好祭拜他”。赛夏人通过举办祭典,表现出他们又怕又爱的矛盾心态。他们祈求矮灵原谅的那一份真诚,使得调查人洪英圣判断说:“这一幕幕都重现了古史,也是台湾失踪的‘原住民-矮黑人’中最值得也最真实的一刻。矮黑人对赛夏族而言,成了台湾先住民中最珍贵的‘回忆’了。”

这位记者根据实地观察所得,接着写到:

“如今,矮黑人的洞穴依在,该洞在山上,洞口离地约五公尺,附近有许多百步蛇盘踞,又传说有魔咒,赛夏族人都不敢靠近,祭拜矮灵时只能在对岸的山头朝它膜拜,不能靠近。”

赛夏族人

现在,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基本一致地认为:台湾原住民神话中的小黑人在《山海经》中就已出现,在《山海经》成书时代(战国晚期),中国境内南部或境外东方,即现在的东亚及东南亚确实有黑人存在。

似乎《山海经》中的黑人与台湾原住民等南岛民族有密切关系,只是《山海经》中或“虎首鸟足”,或“持蛇”、或“啖蛇”、或“使蛇”的黑人,在南岛民族中着重的是矮黑、穴居、善泳,或是有尾巴、无肛门。学者似乎都以为小黑人是整个南岛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

台湾关于小黑人的传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和太平洋岛屿上普遍流传的矮人传说也相同。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矮人都住在山中、森林中或偏僻的地区,矮人都住在山洞中或地下。矮人个子特别矮小、肤色黑,有的据说卷发。矮人善于使用弓箭。矮人虽然矮小,但身体强壮,行动敏捷,神出鬼没,令人难以捉摸,上下树如猿猴,又善于游泳。矮人有高明的技术和手艺。矮人懂法术,并有超人的能力。矮人对人尚称友善,但有时也会恶作剧,以至贪婪、任性和好色。

人类学家认为,自古皮肤的颜色就被认为是最明显的民族特征,台湾原住民的小黑人神话既言其矮小又言其黑肤,与《山海经》的黑人神话一样,或多或少都有暗示非我族类之意。

2003年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发现了一具1.8万年前身高只有1米的女性遗骸,起初,科学家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古代儿童的残骸。但是,他们很快注意到化石的牙齿磨损很严重。随后的三维成像显示,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有20岁。化石的脑容量仅相当于现代人的三分之一,结合身高判断,科学家认为这是此前从未被发现的一个新人种,并将其命名为“弗洛勒斯人”。

弗洛勒斯人

然而,该研究成果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学术界的巨大争议。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认为,这具女性化石可能是一个矮人部落成员的遗骸,而这位女性可能是一名“小脑畸形症”患者,因此脑容量偏低。

矮人又称俾格米人,是一种平均身高低于127厘米(5英尺)的人种。据《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与化石发现者利用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对化石颅骨进行了扫描,然后根据扫描图像制造出“弗洛勒斯人”的脑部模型。接着,科学家又将该模型与黑猩猩、直立人、矮人、智人以及一个“小脑畸形症”患者的脑部模型进行了比较。从大脑结构判断,该化石的主人既不是“小脑畸形症”患者,也不属于俾格米矮人,而是直立人的“远房亲戚”,从而证明了“弗洛勒斯人”化石的科学价值。

另外,从化石的脑部模型看,该人种的脑前叶已经非常发达。由于这个区域控制大脑的推理能力,因此证明了科学家此前的推断,即“弗洛勒斯人”能够制造一些精巧工具,这也与科学家在化石周围找到一些工具的事实相吻合。

这证实了矮人族的存在。但由于时间太过久远,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有证据显示,现代人的祖先——“智人”,在5.5万到3.5万年前曾经迁徙到弗洛勒斯岛。这说明“智人”和“弗洛勒斯人”曾经在该岛上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也证实人类进化的过程可能比以前料想的更加复杂,可能存在很多分支。

2004年年底,东南亚人类学家卡蒂·哈斯本兹向媒体披露:最后一批印尼“小头矮人”在几百年前才灭绝,并且是被当地村民设下圈套用火活活烧死的。她说:“当地的村民将这些‘小矮人’称作伊布·戈戈,他们身材矮小、长发长臂,并且会简单的语言。”

这就和清代后期小黑人在台湾岛上消失的时间差不多了。

发现“小矮人”化石的考古学家理查德·罗伯茨教授却怀疑还有一些小矮人生活在弗洛勒斯岛的雨林地带。他说:“根据村民所说,当地人最后一次看见‘小矮人’是在19世纪荷兰殖民者到来前不久。要证明该岛是否真的还存在‘小矮人’,就要对当地雨林中的洞穴进行彻底的搜索。”另外,很多科学家也曾经推断“小矮人”和现代‘智人’曾经在弗洛勒斯岛相遇。

因此,这些科学家更加确信“弗洛勒斯人”和其他类似的人种可能仍然存在于世界某些偏僻的地方。

那么,台湾岛上的传说中的小黑人,是否可能就是那些“弗洛勒斯人”的后裔呢?现代学者还没能发现真实的可以证明的小黑人遗骸或者遗物,所以这只能是依靠文献和口头传说来判断了。

有人认为他们也可能是尼格利陀人(Negrito),即公认的“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古老人种,现今零星分布于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棉兰老等和马来半岛的泰马两国边境地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

尼格利陀人和南亚的维达人、太平洋群岛的美拉尼西亚人等棕色人种同为各自所在地最古老的居民。他们可能就是唐朝所谓昆仑奴的来源之一,但是明显个子没有小黑人传说中那么矮小,因此台湾传说中的小黑人应该不会是尼格利陀人。

台湾小黑人可能是最早移民台湾岛的先住民,他们经历多年的繁衍生息,人数不会很少,居住地也不会局限于岛上某一两个地方,所以后来的台湾高山族各部都有着自己的小黑人传说。

小黑人不可能在某个地区的族群冲突中一次性就被灭掉。在《续修台湾县志》中,有一个记载说岛上有“乌鬼,蕃国名,红毛奴也。”红毛是指荷兰殖民入侵者。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在1900年8月28日的日记中,归纳了类似的文献记载后,得出一个推论:“乌鬼蕃曾经被荷兰人当奴隶奴役过。”

也就是说,荷兰人殖民台湾时期,曾经把小黑人当做奴隶来役使。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尤其是掌握先进武器的殖民者到来,各族人群的竞争更会显示出残酷性。综合已有的各种假设,小黑人逐渐绝迹于台湾的时间可能在17世纪就开始了。

三、逝者已逝

神话的成因或起源基本是多元的,小黑人神话可能来源不一,有些是高山族土著远古祖先的记忆,有的是他们后人根据亲身经历加以想象的口头文学。超乎平常的矮小、黝黑,或无肛门、有尾巴,正如巨人神话、小人神话,大多是对非我族类的夸大化或缩小化。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小黑人、地底人(台湾岛上和小黑人传说类似的传说)神话,其中所描述的基本是一个令高山族原住民向往的世界,有谷种、有弓箭,原住民各族通常都由他们那里偷器具与谷种。地底人甚至有火种,会捕鱼、织布、造船,还会舂小米、制陶、编竹篓等。而会巫术的小黑人或地底人也不在少数。小黑人或地底人神话所显现的似乎是一个不同于原住民的文化他界。

小黑人、地底人神话也或许是采集经济、渔猎经济的原始人误入某个农耕经济部落后,在震惊和文化冲击下想象力发达的产物。农耕经济部落的饮食、器具,都足以眩惑原始人,因此把这个部落视为更文明的远国异人世界。原住民从小黑人、地底人那儿偷来谷种、火种或弓箭的神话叙事让人联想起伏羲、神农、普罗米修斯等各民族传说中的英雄。

南投县日月潭邵族袁家第七代头目袁福田从老头目那里听说,在日月潭光华岛东南方潭底的山壁洞内,住着高二尺半到三尺的矮人。

“日本人兴建水库之前,这些小黑人经常从壁洞出来玩,后来小黑人又开始挖山洞,把挖出来的泥土,搬到今天日月潭西测头那边堆放,以免泥土太靠近河岸,被河流冲刷,造成淤积。”据说搬运泥土的小黑人多达一百多人,又在洞口出出入入,远远看去,很像“黑蚂蚁”,所以邵族把他们叫做“乌狗蚁”。依照邵族的说法,日月潭矮黑人的灭绝或失踪就在日本殖民时代,直接原因乃是日本人兴修水库,湮没了矮黑人世代居住的洞穴。

日月潭光华岛

日月潭水力发电工程应该是日本殖民者在1934年建成,这个小黑人的传说故事,也可能是关于小黑人传说中的最晚的一个了。

现代人的生产活动,已经湮灭了小黑人的曾经存在的遗迹,很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他们存在过的证据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