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关注上馨心理,收获满满幸福力
▲0元领心理学必读书籍
作者:朱丽叶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临近年关,办公室里开始讨论起回家过年的经历。
“回家过年,真是一道槛”,28岁的单身姑娘娟子头痛不已。
“宝宝心里苦。谁可以借我一个男朋友,只要过年、不用结婚的那种。”
听了这话,已婚的小倩笑着说:“结了婚的也苦,婆家和娘家轮番催生。要等有了个孩子之后,才会消停吧。”
年纪最长的杨姐,在一旁冷静地提醒:“你们难道忘了,还有二胎这一说吗?”
顿时,办公室里哭成一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害怕回家过年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小时候满心欢喜期待过年,长大后却越来越逃避过年。
微博上有一个阅读近九千万的话题:“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害怕过年?”
评论区里铺天盖地的控诉:
“被一堆人轮番拷问,简直是一个小型审判现场。”
“回家过年比上班更心累,只是换一个地方经历灵魂冲击。”
“被一堆人轮番拷问,简直是一个小型审判现场。”
“回家过年比上班更心累,只是换一个地方经历灵魂冲击。”
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们,遥望故乡的云,却更恐惧踏上回家的路。
可是啊,我们轻而易举找到100个不愿回家过年的原因,却忽略了那一个必须回家的理由。
作家王波曾回忆过两件往事。
有一年,他因为出差没法赶回家过年。
“我爸明知道我回不去,却还是一个人冒着刺骨寒风,在小车站一直等一直等。
我妈打电话叫他回去,可爸却说,万一他骗我们呢,万一晚上就回来了呢。
后来,我妈告诉我这件事时,我心里,就像被锤子砸了一下那么难受。”
展开全文
还有一次,父母知道他年三十到家。
那几天家乡大雪,山路全都被覆盖。
“年逾六旬的他们,一人拿扫帚一人扛铁锹,竟然清扫了十里山路,只为等我回家过年。”
父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类。
拼尽全力送儿女翱翔,再用尽余生等他们归家。
去年春节前,我带从没见过雪的孩子,去北方滑雪看冰雕,早早地和爸妈说不能回来过年了。
可到了腊月二十九,不知为什么,我开始有些坐立不安,想想还是觉得该回家看看。
于是,我们提前结束了行程,往家乡的小镇赶。
三十晚上,敲开家门时,爸妈都惊呆了。
妈妈将孙子搂在怀里亲,爸爸忙进忙出,笑个不停。
先前空空的桌子,在我们进门后,瞬间摆满了各种水果零食。
妈妈背转身擦眼睛,不住地说:“好啊好啊,咱们家也吃团圆饭了。”
我顿时觉得心里好似堵了太多东西,眼眶涨得酸涩。
这时,我才明白,我为什么要急着往家赶。
在父母眼里,没有孩子在家的春节,不叫过年。
孩子回来了,才是团圆。
在浩渺的城市里,我们或许只是一粒微尘。
但对于远在家乡的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所有的守望。
有本畅销书叫《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封面上印着一个公式:
假使你的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你没有与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
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55天!
书中还记录了一个故事。
父亲去世后,儿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几张钱币大小的纸片,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捶背券。
他突然想起,这是他小学一二年级时送给父亲的礼物。
可是,“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直到父亲去世,他一次都没有兑现过承诺。
母亲告诉他,曾问过父亲,为什么不找儿子兑现这张捶背券,父亲只说了三个字:
“舍不得。”
听着母亲讲述这些他从来不知道的事情,他突然间胸口发紧。
“心中就像被凿开了一个大洞,怎么也填补不了。多少年过去了,这种深藏心中的悲哀怎么也抹不去。”
毕淑敏老师曾说: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必有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啊,可是,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残酷,忘了人生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必有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啊,可是,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残酷,忘了人生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们总以为自己年轻,父母也不老,想为父母做的事留待以后,还有许多时间可以实现。
直到某一天,他们突然离开,我们才开始思念起再也不能多看一眼的父母,才意识到那些小事,“自己居然一件也没有做过。”
曾经涉世未深,最讨厌过年。
逢着节日,和大人们坐一桌吃饭,聊着家长里短,深觉无趣。
却不知,人生中最美的烟火气,都在这一天。
那时还不知,避开妈妈夹过来的菜,日后会思念一辈子。
国外没有春节,集团在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只能轮流请年假回家过年。
有一次,印度分公司的同事回集团开会,聊天时跟我说起,他们回一趟家特别不容易。
首先,要从项目部所在地,飞到首都新德里,那里才有到中国的航班。
飞行6个多小时后,降落香港。
来不及喘口气,穿过香港,从深圳搭高铁赶往湖南岳阳。
到了岳阳吃碗泡面,再坐3个多钟头的长途客车,回到家乡小镇。
然后,打的回家。
如此辗转奔波,才能赶上和爸妈一起吃顿年夜饭。
我不禁说:“太辛苦了,这么折腾,你们在家只能呆五六天啊。”
他摇摇头,“这五六天,是我爸妈几年的期待。再折腾,也要回家。”
接着,他说了一句让我几乎落泪的话:“有家可回,就是有福啊。”
为什么过年要回家?
因为有家可回的人是幸福的,能回家的人是幸福的。
看过一个纪录片,名叫《1350KM》。
全长53分钟,制作非常粗糙,摇晃的镜头,常常因恶劣的天气而模糊不清。
但并不影响它在豆瓣上取得8.6的高分。
因为回家的车票太贵又难买,在广东打工的汪正年夫妇,连同几位老乡,一起骑摩托回贵州老家。
5个人,3辆摩托,1350公里,5天4夜。
历经风霜雨雪、饥寒交迫,坚定地去往,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一路上,不时遇到下雨。雨水落在他们身上,渗透衣服,寒入骨髓。
冷空气在头盔面罩上结成薄冰,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敲掉冰块,再继续上路。
汪正年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导航。他用小本子记录了回家路线,这份尽是错别字的简单路线图,是他们唯一的GPS。
终于到家了。
杀猪,放鞭炮。家人围坐,老人欢颜,孩童淘气,饭菜喷香。
这,就是过年了。
每个穿越大半个中国回家过年的游子,都是在奔赴一场团聚的温暖。
无论如何都要回去的地方,叫做“家”;有人等你回家的地方,就有“团圆”。
对所有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是一种仪式,因为:
家,是我们的精神属地,是我们千里之外的牵绊,是我们辛勤劳作的动力,是跨山越海的唯一目的。
因为家,可以消弭我们一整年的磕磕绊绊、烦心焦虑,可以让我们重新出发,继续面对蝇营狗苟的生活。
就像所有候鸟历经千辛万苦,就是为了找一片温暖的栖息地,在那里停顿、取暖、积蓄力量……然后,再次起飞。
曾经以为,离别,才能更好地出发;
后来发现,归来,才能更好地前进。
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这,便是全部的意义了。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 End -
上馨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珠三角一家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社会公益的综合心理机构。
上馨配备有专业资深的服务团队,拥有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师、心理培训师、职业测评师、EAP专员等上百位专业人才,专注于每个服务环节、专心于每个服务对象、专业于每个服务项目,为同行业的首选合作机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