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回忆(小时候过年的美好回忆都有哪些)_外婆_小时候_童年

本文目录

  • 小时候过年的美好回忆都有哪些
  • 你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
  • 翻出小时候的小人书看看,能勾起你怎样的回忆
  • 哪些小时候的回忆让你印象深刻
  • 说说你的家乡,在你小时候回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 你有哪些有趣的童年回忆
  • 小时候的那些美好回忆,你们还记得多少
  • 你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或者片段是什么
  • 回忆童年,你还记得小时候自己那些顽皮的故事吗
  • 童年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回忆

小时候过年的美好回忆都有哪些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你是否感觉现在的年味没有以前那么浓烈了?

小时候(20世纪70年代),我们非常期待过年。

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点:

1、过年可以穿新衣服。

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弟弟平时一般穿哥哥穿过的衣服。

作为女儿,我平时就只能够穿妈妈的衣服。邻居曾经对我说:“那时的你,袖口与裤腿都要卷上去好大一截!”

也因为经常穿妈妈的衣服,所以直到现在我也不爱打扮。

小时候,家旁边就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妈妈洗衣服时,也让我一起洗,于是,我养成了及时清洗衣物的好习惯。

过年了,总算可以有自己的新衣服了?不,勤俭节约的妈妈是给“我”做了新衣服——大几号的新衣服!

妈妈说,这样可以多穿几年。

2、过年有压岁钱。

那时候,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崭新的一角、两角或五角的纸币。大年夜,这张压岁钱就放在枕头底下,正月初一就可以拿出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最喜欢的东西是小人书。这些小人书让我开阔了眼界,我敬佩精忠报国的岳飞,痛恨卖国求荣的秦桧,同情孤苦伶仃的林黛玉……

3、过年可以到外婆家玩两天。

外婆一家人住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一座种满青松的小山,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有热情纯朴的乡民。

外婆一家人宠溺我们,外婆的邻居们善待我们。

正月初一,我和哥哥、弟弟就浩浩荡荡向离家10里左右的外婆家进发,我们拜年用的是的荔枝、桂圆等礼品。

这么早拜年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可以让两个舅舅省下买拜年礼物的钱,他们可以把我们的礼物转送到他们的亲戚家;二是我们家比较忙,要快点赶回来帮忙。

在外婆所在的小山村里,我们和那里的伙伴们比赛爬山速度,欢声笑语盈耳;我们守在舅母的灶前,焦急地等待香喷喷、热乎乎的江山米糕出炉,舅母会把米糕的边边角角给我们享用;每一家都欢迎我们去做客,我们都叫“外婆”“舅舅”“舅妈”……

正月初三,我们就依依不舍地回家。外婆必定有叮嘱不完的话,一路追随而来……

我们的担子里,满载而归的的是外婆与舅舅、舅妈精心准备的回礼——漂亮香甜的米糕、个大味甜的荸荠、金黄酥脆的米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美好的回忆永驻心田,温暖了岁月。

朋友,你有哪些过年的美好回忆?

你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

回忆录:布鞋伴我度童年

或许是触景生情的缘故,每当我听到解晓东演唱的《中国娃》这首歌时,都会被那段“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呀∥站的稳哪走的正踏踏实实闯天下”的意味深长的歌词所振憾。妈妈为儿时的我们一针一线纳千层底鞋子的场景如同电影似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回忆录《布鞋伴我度童年》似乎又敲开了我儿时记忆的天窗,记录着我的一段既幸福又心酸的童年往事。

记得那是50年代解放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物资匮乏,商品短缺,棉布粮食等凭票证供应。 当年我家九口人,仅靠父亲一人工薪维持全家生活。七个兄弟姐妹一年四季所穿的鞋全靠买是入不敷出的。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们个个有鞋穿,夏天不捂脚,秋天不着凉,妈妈就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自己动手为我们缝制夏秋两季穿的布鞋。

我还清楚的记得妈妈缝制布鞋的全过程。

首先是准备过程。用“拨拉锤”(大约有25厘米长的一整块牛骨,中间有眼,穿一个活动铁钩)纺麻线,用来纳鞋底,连接鞋帮。接着把平时做针线活积攒下的零散布头用来“打隔布”,即:用白面熬成浆糊把布头一块块一层层平贴在面板上,三五层布厚。中间夹层用的是零碎布头,隔布表层分别用完整的黑斜文布备作鞋面和白花旗布作鞋里,晾干后撕下来待用。

其次是加工制做过程。用报纸按各自脚码分别取样,贴在隔布上用剪子裁下。大约一手指厚即可用针线纳鞋底,接着再取样做鞋帮。最后用针线把鞋底鞋帮连接缝制好就能穿了,不仅舒适而且透气性好。就这样我们年复一年,穿着妈妈精心制作的千层底的布鞋慢慢长大。一针一线凝聚着妈妈曰夜辛劳的汗水,点点滴滴将慈母无私的爱涌入到我们的心房。

如今生活虽然好了,各种高档时尚的鞋子应有尽有,但是儿时穿着妈妈亲手制做布鞋时的那种幸福感却再也找不到了。因为妈妈在三十七年前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与我们阴阳两隔了,我们曾经穿过的布鞋也无影无踪了。此时的我已经步入老年,那种曾经拥有母爱的欢乐时光如同一片散去的云彩已无法再现了。在我心灵深处,留下的不仅是《布鞋伴我度童年》,更是失去妈妈的哀伤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缺憾。无奈的我只能仰望苍天默默祈祷:愿我最亲爱的妈妈在天堂没有病痛折磨,一切都好,阿弥陀佛。


翻出小时候的小人书看看,能勾起你怎样的回忆

我来回答:原创“故事“

提起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勾起我深深的回忆。那时看过的小人书有:“三国演义“一套就有几十本,还有“水浒传“,“林海雪原“,“上甘岭“,“渡江侦察记“,“刘胡兰“等等

战斗故事片是我最爱看的,那时小人书就是我的宝贝。非常爱护,只有好朋友们才能给他看,而且还对他们说,千万别弄坏了。

印象最深的是,刘胡兰,至今那些画面好象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九四六年,刘胡兰只有十五岁,就是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她带领妇女斗地主,分田地,还组织妇女做棉衣,做军鞋,支援前方。在危险的时候坚持斗争,发传单,写标语“打倒蒋介石“,“支援八路军“让敌人看了胆战心惊

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阎锡山属下封锁了云周西村,把刘胡兰以及全村男女老少,都赶到了村南大庙的广场上。由于叛徒岀卖,刘胡兰被捕了。

刘胡兰在刑场上,不管敌人怎样凶狠,引诱,决不投降,並高喊着“怕死不当共产党“走向铡刀,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哪些小时候的回忆让你印象深刻

童年记意最深的就是和哥哥、姐姐一起到野外去玩。山青水秀。江水绿如蓝,江岸边的野百合红的象火,红色的柳树刚刚发出的嫩牙酸酸的,还有一点清香味。有时候可以拾到鸟蛋……

说说你的家乡,在你小时候回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说到家乡,小时候还真有些回忆,我从小生在农村,那时的乡村和现在的乡村不一样,以工分分粮食过生活。一个村的庄稼大家一起去做,比如播种、除草、施肥、收割都一起。有时农忙季节赶时间,还请敲鼓队在前面敲鼓,场面非常热闹,进度非常快,不几个钟就把一整片庄稼地里的草除完了,很是有责任心。

那时的乡村并不l富裕,人们心中装着的是互助互帮,没有攀比,分配制大都相等,住的是瓦房,生活过得非常惬意。就像现在景点打造的田园景那样富有乡村诗意!人们在劳动中欢天喜地,有说有笑的干着农活,过着没压力没烦恼的生活!

那时农村的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好,不要说没汽车,就连自行车都很少,要是去镇上买日常生活用品或把东西拿到镇上去卖,得靠挑担或背篓背到镇上去,换取几元或几十元钱的零用钱,乐得不得了。

上学:那时的学校离乡村都很远,化分以“大队制”,也就有十几个生产队,才一所公立学校,(那时没私立)学生小小就从很远的地方来上学,没父母陪伴,从小就养成自立的好习惯,学校中餐没饭供应,而是啃几个红薯充饥,他们对学习非常用功,都想为自己的将来幸福创造条件!

说实在的,我们的小时候并不是很幸福!

因为条件不允许你吃好、玩好、从小就懂得怎样去劳动,怎样勤奋去学习,懂得生活不易,只想发奋读书,走出农门。为自己的幸福创造条件!

虽然我现在住在城市,但还是时常勾起家乡小时候那种回忆,虽那个年代没华丽,没富足,一起劳动,一起收获播种后的丰收,到了傍晚,一个大院子住着十几户人家在一起聊天,相互尊重,和和美美的生活在院子里,是那么和谐而幸福,没有纷争,没有攀比,过得像神仙似的日子,多留恋!

你有哪些有趣的童年回忆

90后的回忆,

美好的童年。

小时候的那些美好回忆,你们还记得多少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年三十下午,我妈妈在单位食堂花了六元钱买了一条炸好的大鲤鱼,我端在手里往家走的路上,两边的邻居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那会儿日子过的清苦,一条鱼就能让一个年过的有滋有味。而现在日子富裕了,想吃啥有啥,但小时候的那一条鱼,却总也难以忘怀。

你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或者片段是什么

你好,我是水上泉城,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是上初一时,早自习迟到被罚站的事,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我在离我村二里地的邻村上初中,上学都是步行,连自行车都没有。记得那是上初一时的一个早晨,由于睡过了头,早自习迟到了。走进教室,看到班主任坐在讲台上看书,教室里同学们在大声朗读一篇关于“邱少云“的课文,题目可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记不很清了。看到我后班主任示意让我站在门口,帮我拿过课本。我明白了,这是要罚站啊!让我站着读课文。

我没有怨言,谁让自己迟到了呀!就这样站着上完了早自习。事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要迟到了。怎么办呢?那时家里又买不起闹钟。我就求母亲买一个,母亲说一个闹钟一家人半月的口粮呢,可贵了。听到这我就不再说买闹钟的事了。可是为了我的学习母亲背着我借钱买了闹钟。当时心里既高兴,又难过,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好好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自此,再也没有迟到过,通过努力也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这就是我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阅读后记得点赞呀!(原创)

回忆童年,你还记得小时候自己那些顽皮的故事吗

谢谢您的邀请!我的童年是在上个时纪七十年代,那是正处于物质匮乏的时期,并且所有物质都需要票证。有的家里供应的粮食不多,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每个月难得吃上肉,时常处于饥饿之中,因此特别想吃东西,于是发动小伙伴,每天放学就去找吃的。当时我家还在公社后面(现在称镇政府),房前就有几株桃树,桃子还没有成熟,就被小伙伴盯上了,于是就想办法去摘,那些年我母亲在外地工作,父亲在单位里,外婆管家,外婆不允许果子不成熟就吃,伙伴们只有偷偷进行,不过孩子的小把戏瞒不了外婆!每当看到一群邻家小孩到树下,外婆就会大声骂。平时我的外婆人很好,对孩子们也好,加上去偷别人的东西不对,所以大家就很害怕,见到外婆就哄得四处跑,外婆假装追几步。伙伴们有时偷不着,怎么办?于是大家就想办法:决定让我引开外婆,他们抓紧时间去偷!因为我母亲没在身边,外婆认为我很可怜,父亲、外婆很宠我!刚开始,我想办法把外婆引出去,小伙伴偷到小桃子,然后我又避开外婆,出去和他们一起吃!桃子末成熟有些苦,但我们却吃得欢,因为确是饿,想吃,也好玩!象这样顽皮的故事在我们的童年、少年时期举不胜举。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虽苦,但我们却有童真!童趣!几十年过去,现在仍有满满回忆!因为我们的童年苦,所以,我们这代人在岁月中活得很简单!很快乐!更懂得感恩!


童年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回忆

本该安康的日子,我却执守在这里。本该遍插艾叶的日子,我却了了的忘却。这就是人生,免不了蹉跎,躲不过艰涩。

粽子在手,却品尝不出清清的粽香。晴空万里,微风侧侧,心中的境地却是如此的灰色!只是看着女儿的欢笑,心中才萌生了几许欣愉,几许声色。

一杯清茶入喉,冲却了身上的炙热,心中也清凉了许多,清澈了不少!一幅幅画卷在心中延展,如诗似梦。我念起了我的童年。

爷爷奶奶都是普通的农村老人,也都没啥文化,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亮色的品质,让我从小受益良多。当他们老去的时候,我也不曾辜负了他们的恩情,爱他们,陪他们慢慢变老。回想起过往的岁月,至今仍温暖于肺腑。

爷爷没有上过学,但是他却偏偏喜欢读书读报纸。经常躺在炕上,一字一句的低声的读,慢慢的他也认识了许多字。我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看书,诵读书。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经常看的如痴如醉。

八十年代的山东农村,真的没啥娱乐活动。爷爷和我最喜欢的就是,听广播和收音机。每天最盼望的事,就是到了那个特定的时段,听半小时的评书。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白眉大侠》、《三侠剑》、《隋唐演义》、《乱世枭雄》,刘兰芳的《杨家将》,田连元的《明英烈》,方铎的诵读……都是爷爷和我的最爱。

现在想来,孩子的成长环境真的很重要。爷爷的习惯和爱好,使我们这个农耕之家,有了不少的书香味。现在我们这些家长,真应该放下手机,和孩子们多读读书,多运动运动,多做一切有意义的事情。我想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童年,奶奶是那样的挚爱着我。那时候,物质真的不怎么丰富,甚至还有点匮乏,家里一年都吃不到几次肉。可是奶奶总能做出许多好吃的,饺子、素馅包子、疙瘩汤、手擀面、葱花煎饼、千层饼……每天放学,都能让我吃个沟满壕平。然后摇着滚圆的肚子,回家写作业。

奶奶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农村老太太。她的仪式感也传递给了我,让我收益良多,也让我的生活多了许多郑重。

每年春节,奶奶都要做硬面枣饽饽,来供养祖先。用面做鱼和元宝,晚上摆在锅里,象征富贵有余。还要做一大堆上面印着红印子的硬面点心,用来招待来拜年的亲朋。

每到端午节,早晨我一睁眼,都会看到自己的手腕上,脚腕上都缠着五彩丝线。奶奶说:“这五彩丝线会保佑着,我的大孙子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那时候老人都说,端午节的五彩丝线脱落掉到泥土里,下了雨能变成蚯蚓。我很好奇,可是看了多少回,也没看到。

到了七月七,奶奶会在面里放上糖,给我做巧饽饽。做好后,用丝线一串一串的挂在墙上。想吃了,我就拽下一个放在嘴里,味道甜甜的香香的。

爷爷奶奶温温的深情,摇动了我的灵魂,感动了我的年华。如今他们已逝去多年,惟愿他们在那世安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