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是什么?春节中国各地方的习俗都有哪些_春节_习俗_过年

本文目录

  • 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 春节中国各地方的习俗都有哪些
  • 各个地方的春节都是怎么过的,有什么风俗和讲究
  • 现在过年还有哪儿些习俗
  • 春节习俗的儿歌都有哪些
  • 你觉得北京的哪些春节习俗比较好
  • 我国56个民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 我国春节文化与春节习俗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

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习俗主要是首先是祭祖,拜神祈求保佑一家人平安。亲戚朋友族人长辈,左临右舍互相祝福,对小辈散发一些压岁钱。全家在干净的环境里穿戴一新,吃饺子,全家宴。除夕挂红灯,贴春联,设祠堂。

春节中国各地方的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除夕.帖春联全家一起吃年夜饭,每个人都说祝福新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健康,事业顺心,財源广進,大年初一,全家老小吃水饺,我们一个家祖兄弟爷们一起给祖长拜年,过年,年年都样过,传统节日,春节。

各个地方的春节都是怎么过的,有什么风俗和讲究

新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古老而有趣的习俗。

新年这天,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这天,各家老小成群结队的去江河中进行新年浴,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洗前先将一篮鲜花瓣撇在水面上,然后跳进花水中沐浴,并用鲜花瓣揉搓全身,以求幸福吉利。

日本人过年的习俗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守岁。时至午夜,各寺庙鸣钟一百零八响,据说这样可以驱除一百零八个魔鬼,使人、畜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

在尼日利亚农村的一些部落里,除夕晚上,人们点燃火把,迎接新年。小伙子和姑娘们都到小河里洗澡戏水,谈情说爱,直到清晨。

比利时的农村,有的农民习惯向动物拜年。他们在新年这天,很早便起床,走到马、牛、猪、狗等动物旁边,向它们说一声“新年快乐”。

巴西人也在除夕守岁,等午夜的钟声响过,便手持火把,三五成群地涌向附近山林,去寻找一种叫“金桦果”的果子。巴西人把这种稀有的果子视为幸福的象征,谁找到的果子最多,谁就最幸福。

保加利亚人在吃年夜饭时,主人把当年生的第一只羊羔、第一头牛或者第一匹马驹,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他们认为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幸福。

英格兰北部的人和苏格兰人,除夕欢宴后,各户的家长一定要到大街小巷游逛,直到午夜时分,才雇一个把脸涂得很黑的人,为他带路返回家园。他们还举行“卜蛋”,就是取来一盆清水,将蛋投入水中,以其形状来卜吉凶。

葡萄亚人从元旦第一天的天气看一年的年景:刮南风,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刮西风,是个捕鱼和挤奶的好年景;刮东风则水果丰收。

意大利的除夕是个狂欢之夜。夜幕降临时,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燃爆竹放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一直跳到午夜时分。这时由家人拾些废弃的旧物品,从自己的窗口抛出去,以为这样可以去掉烦恼和恶运,以示吉祥。

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在元旦这天外出拜年,要将红粉涂在亲友的前额上,表示祝贺新年,吉祥如意。

总之,各国新年的日子不尽相同。大多数国家是公历一月一日,而埃塞俄比亚人的新年是每年的9月11日或12日,伊朗的新年在3月22日,泰国的新年在4月13日到15日,菲律宾的新年在12月30日。埃及人的新年日期,是根据泥罗河涨水来决定的。据说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埃及人在夜晚观察星象时,发现一颗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当它和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一同升起时,尼罗河便开始涨水了。于是埃及人就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这天定为新年。

现在过年还有哪儿些习俗

有啊,没事玩手机,有事也用手机。上车不投币,手机往上贴“请上车“。我也用手机去贴“请投币“。吁!这小机器也看麻衣相哈!年轻人贴请上车,年龄大点的去贴你就叫投币!老子再过三年办个优待卡,气死你。

上超市我提一小包支付现金二百五!一对小夫妻推一大购物车,不付钱,用手机那么一弄就出关。

去公园,前面青年人,用手机一照,闸机开了。我也一照“请出示门票“!现在这机器不尊老,只爱年轻人。上街一叫花子对着年轻人“行行好“,那孩用手机一照,对方点头哈腰的“谢谢,谢谢“!轮到我行行好了,我也用手机这么一照,叫花子不乐意了,叫道“凑什么热闹“!

春节习俗的儿歌都有哪些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淘淘,大家一起迎接新年到.  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了.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溜溜,贴个老爷贴烟头,贴个没牙老满窗走.  新年到,放鞭炮,鞭炮蹦蹦跳,新年真热闹.新年到,哈哈笑,新年长一岁,祝我个子快长高.  过年好,过年棒,人人见了微微笑.祝你新年身体好,一声祝福暖心房.大家齐声过年好!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来源和意义  年字有三种含意 春节过年的传说 春节拜年的由来 春节和年节邮票  春节元宵的由来 准备过新的一年 春节拜年与忌门 春节拜年的习俗  春节风俗  放爆竹 春节舞龙 踩高跷 包饺子 压岁钱 接送财神  放风筝 春节守岁 荡秋千 吃年糕 捏生肖 倒贴福字  各地春节盛况  北京的春节庙会 上海的春节元宵 广州的迎春花市 福建元宵节灯俗  桂林的春节习俗 潮汕的春节风俗 孝感的春节习俗 台湾的过年风俗  土家族的三过年 壮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的回忆  旧京的春节纪事 建国那年的春节 五十年代的春节 六十年代的春节  七十年代的春节 八十年代的春节 九十年代的春节  春节谚语  晴到冬至,雨到过年  客家民间流传着许多“过年”的谚语,从这些谚语中,可以想象到过去的穷人过年时的心情境况,将其与今天“过年”的情况相对比,对读者是有所启迪的,以免“身在福中不知福”.选辑如下,以飨读者.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注:这就是“年关”的出处.谓穷人过年如过关.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注:细仔,指小孩,老人指当家人.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  注:过去穷人过年,一到农历十二月,特别是到了下旬,日日逼近年关,的确日益难过.  △年到二十三,锣鼓一响心就惊.  注:“年二十三”是“过小年”,“送灶神上天”.有些地方“入年架”开始敲锣鼓闹年(仅在梅州江南,入年架就有三种情况,水南坝叶屋是年二十三,新沙侯屋是年二十四,其它是年二十五).  △穷人过年真辛苦,洗净蒲罗无米煮.  △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注:这是指大年初三初四,这时年过了,各人要打定主意做什么事业,怎样去做了.  △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你觉得北京的哪些春节习俗比较好

北京,首都,哪个习俗会不好?“我爱北京天安门”,可是我有意见。我大儿在省城读完大学后,去了北京、且在京城过了两个春节。我说生活的地方,酒家喜庆宴席放爆竹,集中在一铁桶中燃放/我有意见,再长的爆竹都倾刻没了;大儿告诉我,北京城中不能放爆竹。连爆竹都不能放,儿讲北京好,我听不进去。感觉不象华人首都。

我国56个民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中国有56个民族,那么,中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列举一些介绍一下。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壮族的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侗族的春节习俗: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佤族的春节习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藏族新年的春节习俗: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的春节习俗: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我国春节文化与春节习俗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进入腊月,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喜气洋洋为过年作准备了。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大扫除,感受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春节写对联贴对联,贴门神,选择寓意深刻的对联,期盼着新的一年平安好运。

大年三十除夕夜,年夜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在一起,吃着美食,聊着见闻,最最幸福的事!初一早晨吃饺子,吃完后挨门挨户大拜年,恭贺新禧。现代人节奏快,回归小家,亲人团聚,邻里和睦。一年一度的春节,让我们幸福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