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影视作品分析_舌尖_纪录片_中国

舌尖上的真情

——赏析《舌尖上的中国2——脚步》

自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瞬间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强烈反响,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还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所带给我们的丰饶馈赠。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层次,让人们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懂得了自然索取与回馈的因果关系,可谓是中国本土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题材的成功选择

在《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之前,人们早已熟知美食类节目,例如:央视《天天饮食》、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福建东南电视台《食来运转》,可关注度与影响力都远远不及《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以中华各地美食为题材,通过饮食的各个角度,具体展现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亲情、乡情等方面的人文情感;见识到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构成中华传统美食的特有气质的系列元素;读懂了远在他乡而又思念家乡味道的思乡情。无形之中增强了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发自内心地钦佩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智慧,从饮食中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信仰。

二、典型故事案例,以小见大

人文类型纪录片是现今类型最多的纪录片,选题往往比较宏达,如《故宫》、《问道武当》、《大明宫》等,这些题材大多是对主题本身进行直接的讲解,引用历史故事,表现方式较为局限,观众欣赏起来感觉乏味无趣。而《舌尖》却对主题的描述视角进行了调整。片中,导演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小处入手,从真实生活场景出发,搜寻代表性的叙事情节,表达最真切的情感;同时也并没有完全依赖现实的故事素材,没有被情感淹没,而是尽量用理性去解读和表达现实,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方式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叙述,而是更关注个体化的人,将每种美食都赋予一个有人、有物、有场景的故事,使纪录片更具有人情味,也使人们在领略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纪录片平民化创作理念要求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平等、客观的视角与普通百姓沟通交流。在《脚步》中,没有“高大上”的精英人物,没有激昂慷慨的宣传理念,有的只是小人物与他们朴素的情感,如此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才能做到最真实的感动。而且,“饮食”这个简单的概念并不是《舌尖》的真正意图,以“采集”、“筛选”、“烹饪”、“享受”、“回馈”为一体的文化素养才是纪录片精髓的真实写照。例如为外出上大学的弟弟准备特殊礼物的哥哥,他的勇敢与无畏,让弟弟求学的路途甜蜜温馨;随花期不断辗转奔波的夫妇,因为有了勤劳能干的妻子,颠簸的路途才不会单调苦闷,才会真正体会到勤劳致富的甜蜜;为了生活,职业割麦人用血肉躯体挑战着机器,虽然辛苦却传承着最后的古老传统,让我们体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感慨古老职业与技艺的传承问题。

展开全文

三、真实与真情

“真实,是纪录片的根本,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脚步》的故事都是导演带领团队深入到当地发掘出来的,无论是攀爬四十米高的白马占堆;追逐花期,而十年如一日的老谭;昼夜颠簸、靠海吃饭的捕鱼夫妇;还是一锤锤敲打木楔子榨取一滴滴油的程亚忠……一个个真实的人物,还有令人垂涎的天然美味,如道家常一般。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故事,没有过多的花哨修饰,真诚而温暖,使纪录片具有了生活的温情。真实的场景同样也让观众想起了自己家乡的故事,勾起了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最让人感动的不是多种的美食,而是一个个真诚的瞬间,毫无造作,就算是一个甜蜜的微笑也足以令我们泪流满面。

片中不仅讲的是美食,更多是在讲食物背后的情感。每一种食物都是一个故事,不仅满足了观众了解丰富多样的食物的好奇心,也让观众体会到食物中蕴藏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思考。“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四、精致的拍摄及制作

片中大量运用了延时的拍摄手法,特别是开头与结尾部分,与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配合,相映生辉。片头气势磅礴的山脉和蓝天白云、风吹过的树林和田野、日出日落、雨后迅速成长的竹笋、人们匆匆的脚步与时间流逝,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还时刻提醒着我们脚步是不断前进的,饮食是不断更替的,人生命运也是不断流转的。特写是最传情的景别,最细致的景别。《舌尖》中不见烹饪大师,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割麦的辛酸、攀高采蜜的勇敢、青出于蓝的糕点技艺、十年磨砺的本帮菜、奇妙古朴的榨油传统,这些大部分镜头全部采用特写镜头拍摄,不仅仅让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带来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更能体会其中最深层的奥秘,感受烹饪技艺与手法的纯熟与高超。本片所有的音乐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朴实感觉,与题材相匹配,也和美食的画面剪辑相得益彰。主题音乐《劳作的春夏秋》反复出现在片中,钢琴、弦乐和长笛先后快速交替,开篇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期待感,然后慢慢舒缓下来,心情也随着放松下来,配合美食的吸引力,立刻让人垂涎三尺。这类型的音乐非常符合纪录片中真实场景的需求,打造了一场“温情之宴”,在讲述饮食与美食故事的同时,去勾勒一种朴素真实的生活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了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与美食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食物里面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情结,为观众展现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使每一个故事都能勾起观众浓浓的相思之情。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对故乡感情的最深体现,希望《舌尖》可以延续风格,再出续集,缔造中国纪录片的传奇。

作者:编导教书先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