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大院里的故事:转学后,让方言给整蒙了_莆田_大院_子女

跟随部队移防来到莆田县后,驻地革命委员会非常重视部队大院随军子女的上学问题。虽然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处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但是地方上的阶级斗争形势还是比较复杂的。一些激进的造反派会时不时地针对当地驻军挑起事端,甚至攻击解放军战士。当时部队本着“军民一家亲”的原则,要求干部战士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决不能激化矛盾。

因此,为保护大院子女的安全,就把大院子女们就近安置在了西天尾公社中学读书。师政治部选派了一名女干部林阿姨来到学校支左工作并担任军代表,林阿姨是师政治部主任的爱人,也是我家隔壁的邻居。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忽然间学校来了这么多的新学生,校园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七十年代初,学校还没有实行标准普通话教学。福建莆田话又是一种很不容易听懂的方言,学校老师多数是当地民办教师。上课时就用莆田方言在讲台上讲课,时而饱含激情,时而抑扬顿挫,时而神采飞扬。我们这些刚刚转学来的部队子女,坐在板凳上竖着耳朵认真听讲,可是渐渐地就开始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了。四十五分钟的课,横竖一句没听懂讲的是什么内容。而且大部分时间是自己拿着课本去揣摩和猜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尴尬的事情是,有时连讲到课本第几页了都不知道,偷偷瞄一眼同桌小伙伴的课本翻到第几页才恍然大悟。几堂课下来直接是给整蒙圈了,真的是被这难懂的蒲田方言给打败了。

展开全文

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每次考试成绩自然也是不尽如人意了,然后慢慢就产生了厌学心理,甚至是集体逃课。天天一上课就盼着“叮叮当当”的下课铃声能早点响起。

军代表林阿姨了解到学校这些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帮助我们能尽快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想出了很多办法,而且在学校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邀请根正苗红的老农民来学校担任辅导员,指导学习方言,组织师生去农村参加忆苦思甜活动,农忙时去生产队水田里帮助插秧、收割水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等。

林阿姨常说,你们要牢记自己是革命军人的后代,红色基因在你们身上一脉相承。父辈十几岁就参加革命队伍,投身于风起云涌的解放战争,那些枪林弹雨都不怕,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所以你们从小就要树立起顽强昂扬的斗志、勇敢自信的精神。还鼓励我们要明白一个硬道理:在困难面前,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要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在困难面前不弯腰,更不能低头,要敢于去面对。在学习上要勤奋,要有使命感、责任感,不能单单以成绩论成败。平常也要注重自己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成长,练好本领将来作一个红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林阿姨的深深教诲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困难的时刻常常会想起她讲过的话。

要说部队大院子女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没过多久,我们这群部队大院子女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并且和当地小伙伴交上了朋友,学会了蒲田方言,学习也步入了正轨。

莆田西天尾中学(现莆田市第十五中学)创办于1958年,已走过了六十四年光辉的历程,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祝福母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