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古代美男们的差距可能就是一把胡子_胡子_刘备_胡须

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可见胡子对于古代男性的辨识性和重要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对于男人们来说,胡须和头发属于同样重要的位置,都不能随便剃,胡须被视为男性的象征,如果您胡子长得好,别说人们对你高看一眼,就连史官们都会隆而重之的记载下来。

咱们现在是把嘴上下巴上长得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可就细致多了。嘴巴上的胡子称为:髭,下巴上的胡子称为:须,腮边的胡子称为:髯(比如说历史上的美髯公、虬髯客等等)。和咱们现代的男性讲究白净俊美不同,咱们古代强调男子有阳刚之气,胡子和身高就是展现男性魅力的最好标志(毕竟古代您也不能穿背心,大家长衫大袖,就算是有八块腹肌也展现不出来),要是您身材高大雄伟,长须飘飘,别说是女人,连男人都妥妥的成了您的粉丝。

当然古人对胡须的审美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比如说战国时期对胡须要求就没这么高,人们单纯的会对胡须进行修整,我们看秦始皇的兵马俑,既有脸上白白净净的士卒,也有留着各种八字胡、大胡子的。汉初三杰的张良就没有胡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说看张良的画像,留侯张良面容“状貌如妇人好女”,我们现在看张良的画像上一般也是没胡子的,可见当时人们对于男性留不留胡子表现的颇为宽容,不过也会吐槽没胡子的男性像是大姑娘。

到了秦汉时期,胡子的重要性开始体现出来了,可以说“美须髯”是判定美男子的重要标准,太史公司马迁还描述刘邦的怪异长相:“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就是说刘邦额头高,鼻子挺拔,这些据说在相书上都是大富大贵的命相,(当然,屁股上的黑痣我们就不吐槽了)但太史公还特意提了一句美须髯,可见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关注胡子了,若是你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那相貌上可是大大的加分项。我们看史书上对于那些个有着美髯、长须名人的记录不绝于耳。

展开全文

《汉书·霍光传》就记载这个权倾一时、行废立事的辅政大臣的长相:“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更夸张的是这位爷:东汉大臣司马直,这位爷虽然和霍光一样生的白,但胡须实在漂亮。人们看着长须飘飘,举止英伟不凡的司马直,简直把他当活菩萨一样对待。“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可见人们对于男子肤色白皙并不排斥,除了以上几位,据说陈平也是“面如冠玉”,我突然开脑洞,九十年代的帅哥们穿越回去应该也能被大家当成宠儿,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得加上胡子(比如说白古)。

到了三国时期胡子的故事就更多了。《三国演义》里第一章就提到了关二爷是五柳长髯,须长过腹!这胡子得有多长,估计吃饭睡觉都不怎么方便了吧。虽然三国演义是戏说,但后来关羽不忿马超位置和他并列,想要和马超来个单挑,诸葛亮特意写信安抚关羽,特意提到了关羽是“美髯公”,这一下可是搔到了关羽的痒处,小情绪一下全没了。可见此时人们以长须为美,诸葛亮以此狠夸了关羽一通,关羽也为有这个优点十分得意。

除了关羽之外其他很多三国名人的故事都与胡子有关,比如说曹阿瞒,除了在潼关被马超打的割须弃袍亡命逃跑之外,在《世说新语》中还特意提到了曹操和崔琰的小故事。崔琰是曹操麾下的名臣,人家名声好,长得更帅不得了。据说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根据汉代的比例换算过来一尺大概折合二十一厘米左右,等于崔琰老兄有着足足八十厘米长的胡子!这样的相貌当然被人们夸赞称颂不已,老曹呢,相貌不咋地,身高还不够,匈奴来使朝见曹操,曹操感觉自己这个形象实在是太挫,担心在外宾面前丢脸,所以特意安排“美男子”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节,自己则冒充卫士站在崔琰身旁(“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您要是觉得崔琰这胡子已经长的不能接受,那我告诉您后人们留起胡子来更是丧心病狂。前赵开国皇帝刘渊“须长三尺”,而他的儿子刘曜在蓄胡子方面比老爹还要厉害,这位大哥胡子“长至五尺”。大文学家谢灵运表示你们都是弟弟,他的胡子能够垂到地上......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对胡子没有前朝重视,但仍然有不少美髯公,比如说抗击瓦剌的将领石亨,他的胡须能过膝盖,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外号“张胡子”。《明史》记载张居正的胡子长至小腹。

老曹虽然胡子短,长相也不咋地,和别人对比容易自惭形秽,不过他好歹还有胡子。相比起来刘备又惨点儿,因为大耳朵没胡子!与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那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长须长者不同,实际上的人刘备脸上就是寸草不生,为此刘备还吃了个哑巴亏,让别人给笑话了一顿。

刘璋请刘备入川相助,两人同为宗室见面十分亲切,刘璋同志手下有个叫张裕的,这位老兄口齿敏捷心思灵动,不过长了一脸的大胡子,这胡子估计也没有整理,又多又乱,刘备也是自己犯贱要撩人家一下,就开了个玩笑说张裕是猪嘴巴(刘备原话是“诸毛绕涿居”,涿通猪,意思就是说猪嘴巴边上都是毛,这是骂张裕是猪),谁料到张裕是个不吃亏的,又说了个笑话反唇相讥(张裕说的是潞涿君,意思就是您连胡子都没有就把猪嘴巴给露出来了),结果刘备被张裕气了个半死。张裕后来的遭遇也让人嗟叹,这位老兄后来又投靠了刘备,没管住自己的嘴,说刘备可能再过九年就寿终,早就对张裕不满的刘备一听更愤怒,新账老账一起算,连诸葛亮为张裕求情都没用,最终张裕被杀。

说过了曹操和刘备,孙权表示也不能示弱,孙十万的胡子和普通人不同,孙权是“碧眼紫髯”,这样的相貌现在看来都是奇景了,所以我一直怀疑孙权是不是有外国人血统。不过同样,曹操的三儿子曹彰也有着黄色的胡须,曹操爱称自己这个从小就勇武彪悍的儿子为“黄须儿”。孙权的这种奇特的相貌有着极大的可识别性,当年张辽在合肥暴揍孙权时,压根不知道孙权长相如何,还是东吴降卒告诉张辽说:战场上的“紫髯将军”便是孙权。与孙权类似的,在《水浒传》中也提到了有个“紫髯伯”皇甫瑞,这位碧眼黄须,貌若番人,以此人称为紫髯伯。

发展到了近代,咱们最熟悉的两种胡子便是“仁丹胡”和“卫生胡”了,有些人经常会把这两种胡子给搞错,让我给您详细介绍一下。

说起“仁丹胡”,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人所留的那种豆腐块胡子,其实这种胡子并不是仁丹胡,而是卫生胡。为啥叫卫生胡呢?因为这种胡子方便打理,吃起饭来也不用担心食物的碎屑掉落在胡子里,所以起名为卫生胡。把卫生胡发扬光大的当然是元首希特勒啦!一小撮胡子,狡猾的微笑可谓是希特勒最好的名片,这种胡子也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睐,咱们看很多抗日电影中日本的指挥官们都是白手套,战刀,卫生胡,大喊一声:“板载!”,指挥刀一挥鬼子兵们就开始冲锋了。

然后实际上这种胡子在苏联红军当中也非常流行,很多苏联元帅所留的也是这种“卫生胡”,所以咱们千万不能以貌识人,认为留了卫生胡的一定是坏人。

真正的仁丹胡其实是八字胡的一种,为什么把这种胡子叫做“仁丹胡”呢?这个和日本人有关,在侵华期间,日本人经常张贴仁丹广告,在广告上日本人留的就是这种胡子,老百姓们痛恨侵略者,连带着把这种胡子也叫做“仁丹胡”了,仁丹胡在德国极受欢迎,日本号召“脱亚入欧”,所以很多政要军人都选择这种胡子,希特勒的“卫生胡”也是由“仁丹胡”演变而来的。不过关于仁丹胡,我想跟您说这个还真不是欧洲发明的产物,早在咱们中国秦汉年间就有这种胡子了!您看兵马俑上就有士卒留的是“仁丹胡”,这一点也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确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强调这个事实,并且指出,唐太宗所留的胡子就是仁丹胡。

所以您看咱们中国人对胡子有着几千年的研究,现在咱们不讲究长髯飘飘了,胡子变成了深沉、成熟的装饰和点缀品,有胡子显得有魅力,没胡子显得年轻,这才它本来就应该起的作用。

作者:胡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