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廉吏故事 清白传家——杨惇礼小故事(三)_监察_为官_山形

(来源:宁德市妇联)

杨惇礼刚介雅正,风节凛然,一生“三乞致仕”、“三诏不起”。世人赞赏杨惇礼一生“三不为”:有田不买,有官不做,有子不荫。

杨惇礼为官以清正廉明著声,回到家乡,仍然是一介儒生的模样。据史料记载,他过世后,家里已没有什么积蓄了。杨惇礼之子杨缜恭行孝道,杨缜之妻林氏慧中秀外,将仅有的首饰金钗等家底变卖后,为其置办善后。一代监察御史身后如此清贫,真可谓安贫乐道、清白传家。

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族孙、朱熹学生杨楫,继承族公杨惇礼家风,曾言:“毋荒于嬉,毋流于薄,毋亦失天之所。与我者,毋亦为人之所不为。”,还进一步阐发这位监察官的坚贞操守:“惟忠可以事君;惟孝可以事亲;惟勤可以保家;惟廉谨可以为吏;惟毋于是言,则可以永赖先世之遗德,而不贻其辱。”,并写入杨氏族规祖训。 杨惇礼以自己的人生春秋,诠释“忠、孝、勤、廉”的正能量, 对后人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

到了潋城,人们可以看到这里自然山川秀美,及宋代以来的民居建筑风貌犹存。潋城北向以山形似凤,称为“双凤归巢”,山中枫树千丛,佳气盘结,喻为“金钗插地”。有蓝溪、潋溪、吉溪,或清流一泓,或环城而过,或交相映带,组成一幅自然悠远的村居图卷。传统的民宅布局和民间风俗相融合,造就了潋城独有的民俗建筑文化气质。

在潋城,人们感受到一代监察官,曾给这里带来了福祉和殊荣,杨惇礼名登《三山志》,传入《福宁州志》。杨惇礼的故事也启示我们,要清白做人,廉政为官,以造福桑梓、福报子孙。

供稿:福鼎市纪委监委

转自:滴水清风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