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真的吗?这个规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_使者_战争_自己的

我们有大量的文献,影视来描述古代的生活,其中古代的战争也是最热门的一种题材,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古代军队到底是怎么打仗的。像三国,水浒这些名著,对于古代的战争都有过一些描述,还有流传下来的各种兵书。其实古人打仗倒是没有我们现在想的那么复杂,甚至不少规矩,现在我们还无法理解,可也有一些规矩,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到现在仍然适用的,比如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在众多的文献中它也出现过多次,这句话倒也好理解,那就是两个国家在交战的时候,是不能斩杀对方派来的使者。按理说两边交战,那彼此就是死敌,不过战争双方也是需要沟通的,无论是用计还是真诚和想和对方对话,都需要让使者来传信。

当时通讯没有这么发达,也没有电话可以远程联系,要是飞鸽传书这类的,使用起来就容易被人误会,弄不好就给你安个通敌的罪名。相比之下,直接派使者是最简单有效的做法,直接到敌人阵营里面,这些使者必然是冒着巨大风险的,不过由于历史上的人们大多都愿意遵守这种约定,使者们也很少会被敌人杀掉。

那么“不斩来使”这种约定是真的吗?

这必然是真实的,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战争双方都需要沟通,不杀使者是常态,杀了使者就会遭受众人的诟病。这个约定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认为最早应该是在西周时期,不过真正开始被人们接受,还是在春秋时期。

展开全文

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烛之武退秦师,当时秦军已经要把郑国给灭掉,烛之武只是一个商人,他就冒充了国家的使节过去和秦君交涉,按理说秦晋双方对于晋国是志在必得,根本没有必要和这个使者废话,直接杀掉就可以了,结果秦君反而是给了烛之武时间来说明自己的来意,最终也选择将他放了回去。

也有一些不遵守约定的人,比如宋国有一次曾经击杀了楚国的使节,这件事让楚庄王非常愤怒,他直接就带兵把宋给围住,差点就把宋给灭掉。从春秋之后,到后来的战国,这项规矩就成为定则,像张仪,苏秦这些纵横家们,往往也都是充当着使者来往多个国家,他们也没有什么危险。

为何这项规矩会被一直保留下来呢?后世的人们也都会遵守这个规矩?

其实我认为,这与战争的本质有着一些关系,人们从古到今发动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利益,可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也关系到民众的生死,孙武在兵书里面就首先点出了战争的意义,那么众多国家要面对战争,就必须要谨慎一些。早期的春秋,其实大部分的国家是没有随意灭掉它国的实力,而当时的作战方式也非常奇特。

通常是两边提前约好了时间地点,然后双方按照约定过去打,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完。因此宋襄公坚持仁义,没有提前就袭击楚军,也是由于这种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这种作战方式看起来是真的有些可笑,可当时天下的这些国家都是周室下属的诸侯国,他们在交战的过程中,自然是会受到周礼的束缚。况且很多国家在交战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需要停止战争,那就必须要和对方沟通好了,否则你想停战,对方却没有这个意思,那你停战就有可能遭受到对方的攻击,从而无法达到自己的目地。

一些国家投降,求和,还有劝降这些方式,都需要和对方沟通才行,那就必须要派人过去来和敌人对话。这些使者就不是一般人了,他们往往是能代表着军中主将,甚至是国内的君王,因为你必须要给他们赋予这样的身份象征,才有办法让敌人相信你,使者必须要有话语权,并且他说得话要能算数,否则你随便过去一个人,就等于是忽悠对方,那以后就不会有人给你这个对话的机会。在很多国家的理念中,使者往往还代表着自己的君主,随着社会集权的不断加强,君权也越来越神圣,历代君主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威严,那他们就必然要重视自己使者们的安危。

这就让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奇怪的景象,比如两国国家打得不可开交,完全就是世仇,恨不得直接就把对方都给杀光,结果他们两个国家还互相让使者过去沟通交流,往往双方的使者们和对方谈得倒是非常愉快,好像跟好朋友一样。其实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它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战争一旦开打,就必然要有很多人牺牲,说到底,没有几个人是愿意上战场的,因此古代战争里面有一条准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都证明着战争的胜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那么对于统兵的人来说,对方直接投降当然是最好的,自己可以不用打就能达到目的,尤其是攻城这些损失非常大的战斗,要是对方能直接投降,自己就省去了功城,能减少不少的伤亡。任何一个统帅都更喜欢去打这种仗,他们也必须要想办法实现这个目的,因此使者们就有了发挥的空间,有的能说的人,还真就可以靠着对话解决问题,即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也可以靠着自己的嘴来拖住对方,或者是趁机打探对方的军情。

还有一种情况就更加有趣,双方在战场上打得非常热闹,结果两边的主帅私下里和好朋友一样来回派使者,不断有书信的来往,要打赢战争,就必须要和敌人斗智斗勇,一个好的使者,对于战争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能不打就尽量别打,这才是真正会打仗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且双方一旦真正交战,那有的时候就很难收得住,古代的战争结束之后,往往还伴随着残酷的屠杀。有的时候要是和对方交涉好了,没准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还有的时候,一些人想要暗中出卖情报,或者是提前投降,也必须要和对方提前沟通好了,否则打仗的时候就可能会误伤到自己。这些地方都需要使者们来不断斡旋,帮助双方达到各自的目的,有的时候与对方对话,也可以为自己捞取不少的利益,因此双方从来都不会排斥使者,自然就很少会对使者下手。

不过有的时候,使者们也确实非常危险,比如像苏武出使,就由于自己团队里面的人出了事情,直接就连累了自己。还有一种是像班超这样的,出使之后发现对方早就已经和别人勾当上了,自己不仅很难达成目的,还有可能就被对方给杀掉,这些事情往往是出自于一些外族人身上,因为中原地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汉家王朝都相对遵守信誉,也会遵守这种战争准则,反而是外族,他们并不受这些因素约束,自然就有可能违背这种准则。

当然,儒家在华夏大地的盛行,也是让这条准则一直沿袭下来。人们尊崇忠义,也推崇儒家的思想,自然就会对与儒家理念相似的这些规矩采用保护的措施。不斩来使无疑是非常符合儒家的理念,不仅可以省去不少的麻烦,还有可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即便是现在,这种规定也一样是被沿袭下来。

参考文献:

《战国策》

《春秋》

【文/羽评郡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删!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