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发女孩”离世,网暴悲剧何时终结?_头发_的人_的是

文 | 王沛容

那个曾经因为染了粉色头发而遭受网暴的杭州女生,在抑郁症的折磨中去世了。

从去年7月到今年年初,她最终还是没能战胜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流言蜚语。

引发网暴的郑灵华社交网络内容截图

半年前,我还抱有一丝疑惑:只不过是个粉色的头发,也会有人骂吗?难道是媒体在捕风捉影、夸大事实?

而半年后的如今,我已经凭借亲身经历深切地体会到了,网络上汹涌而来的恶意竟然能如此荒谬。

这半年里,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试图做一名自媒体博主。

从刚开始的兴致盎然到最后的惶然退却,我摸透了一个道理:你永远想不到,杠精能从多么意想不到的角度对你发动奇袭。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发过一张我跟朋友的搞笑合照,照片里她神情肃穆,我嬉皮笑脸,我调侃说我俩就像《西游记》里的菩萨和妖怪。

帖子底下本来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评论数破千之后,突然有个人说了这么一句:“你是想用她衬托你吧,心机女。”那一瞬间我就哑然了,分享欲变得荡然无存。

心里有什么,眼里看到的就是什么。

同样是粉头发,有人看到的是青春活力,有人看到的却是“不正经”,乃至意淫出了“陪酒女”“老头的小娇妻”这些角色。

价值观相去甚远的人难以在现实中相遇,但网络却让不同的圈子有了被动的交集。

这诚然有助于在不同圈层之间传递彼此的声音,但问题在于,这些声音很多时候是饱含情绪的。

展开全文

正因如此,现在才流行在发帖时提前配上一句声明:大数据请把我推给同好,看不惯的可以拉黑,没必要喷。

基数一大,奇葩自然就有了。一万条评论里哪怕只有1%是骂你的,那你也得被这一百条评论给气得天灵盖冒烟。

尤其是那种更倾向于捧红素人的平台,它们会把流量慷慨地分配给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机制就像一个填充了易燃易爆品的话筒,它有助于普通人在舆论场上的发声,也极易给他们招来巨量的非议。

我经常看到,有人在为被网暴者叹惋时说:为什么人如此脆弱?网上的批评,听听就好。

然而作为高度浸入互联网的年轻一代,我们无法把互联网跟生活割裂开来,网上的账号就是我们的数字资产、精神家园。

在守卫家园时,我在明处,敌在暗处,眼看着自己珍藏的生活片段黏上了入侵者的污言秽语,这种感觉不亚于在走夜路时被人泼粪,大清早又发现门口被人用红漆喷上了大字。

更何况,如果碰到那种极端偏执的反对者,网暴还可能顺着网线爬进线下的生活,让人毛骨悚然。

对于那些从未身处漩涡的人来说,网暴对生活的毁灭性打击可能是难以理解的。

而我却无法忘记那一天——当我发出一条充满争议性的观点分享帖之后,接下来的一整个星期里我都很害怕打开那个app,一看到新消息提醒的红色圆点就心头一颤。

越是感同身受,我越是对我们该如何处置网暴者这一点感到迷茫不已。

从德阳安医生到刘学州,每一场恶性网暴事件,似乎都以施暴者的被反向爆破告终。以牙还牙固然解气,但冤冤相报何时了?

网暴宛如一场轮盘游戏,一旦被卷入其中就无法收手。不知哪一天,施暴者射出的子弹就从背后击穿了自己。

【作者】 王沛容

南方评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