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馆陶:智慧“小网格”搭起基层治理数据化的“大体系”_网格_基层_馆陶

央广网邯郸3月27日消息(记者卜岩)“小么,多亏了你帮忙,给我们家送来了轮椅,以后我就可以带着老徐出去走走,换一下心情。”邯郸市馆陶县滨河社区徐大爷的爱人热情地跟“小么”打着招呼。“小么”叫么传伟,1994年出生的他现在是滨河社区的四级网格员,他和其他7个四级网格员,负责着滨河社区2191户的“家里”“家外”大事小情。

“我们网格员也都是本社区的居民,对自己网格里的邻居都排查入户,基本信息都掌握,大家家里有什么物业、供暖、卫生等等的事情,我们都要负责对接相应部门来处理解决。”么传伟说,这一年多的网格员工作,让他和网格员成了社区的“名人”。他还说道:“我们的联系方式都在自己负责的网格内公开,一人一个二维码,保证居民需要的时候很快就能找到我。”

工作中的网格员(央广网发 馆陶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2022年的1月份,馆陶县以党建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行“党组织+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用智慧“小网格”搭建基层治理数据化的“大体系”。

据该县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苏志勇介绍,全县推行“网格长+N名网格专员+N名专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的“1+N+N+1”模式,建立了县、乡、村(社区)、组四级网格,合理配置了网格队伍5813人,其中网格长1462人、网格员4351人。滨河社区的么传伟就是其中的“四级网格员”。在整个模式中,“1”即每个四级网格内配备1名由“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的网格长;“N”即根据服务半径和群众基数,按照每个网格内网格员不超过3人的标准,从村民小组长、胡同长、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村优秀青年等人员中配置N名专职网格员,避免出现人员冗余和无人管事的问题;“N”即结合网格功能和实际需要,从政法、综合执法、生态环保、市场监督、农业农村等部门选派工作人员分别担任网格的基层治理专员、综合执法专员、生态环境专员、市场监督专员、农业农村专员;“1”即由联系该村的乡镇干部担任网格指导员,与网格专员一道协助网格开展基层党建、纠纷化解、环境整治、农业生产等工作。切实将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最末端,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也兜住了群众家里家外的“最小”事,具体事项可以说“包罗万千”。

王桥镇南孙店东村姚章学老人岁数大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孩子又不在身边,姚章学称赞道:“现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在网上办,多亏负责我们这儿的网格员王红锁上门帮我们解决难题。”

寿山寺东村因为“粮画小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村书记张付仁到现在都对一件小事记忆犹新。“今年春节,有个游客旅游过程中不小心把手机丢了,就是因为看到咱们网格员的公开信息,赶快联系了网格员,网格员通过整个网格员网络发布信息,大家一块找,很快就把游客的手机找到了。”张付仁说。

展开全文

一年多的时间,这种基层治理模式已在馆陶县76个试点村(社区)和104个扩面村推行,为群众解决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矛盾纠纷等10000余件网格事项。

依托覆盖全县的网格化管理,馆陶县积极探索开通手机APP客户端或微信小程序,将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信息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构建全县网络化大数据体系。

“智慧馆陶”截图(央广网发 馆陶县委宣传部供图)

“网格员不仅是基层治理最小单元,他们还是基层管理数据的收集员。”苏志勇说:“网格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手机APP将基层需要解决的事件信息上报,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进行基层管理的重要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整理分析,更有助于管理部门和领导在以后基层治理中作出决策,进一步促进基层治理工作做得更好,更高效。”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馆陶县在分析网格员通过APP上报的数据时发现,有很多事件都和“住建”部门相关,于是,便在基层治理的网格体系中,把住建部门“加”了进来。

“身边的小事比以前处理得更快了。”馆陶县平安社区纸厂家属院焦梅娥老人指着新铺设的便道砖说,以前小区一到雨天就积水,老人不敢出门,现在社区的网格员孙振栋通过手机APP联系住建局市政科协调施工队,出行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智慧馆陶综合指挥中心(央广网记者卜岩 摄)

为确保网格事项快速、高效运转处置,馆陶县还搭建了智慧馆陶综合指挥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以统一的精细化网格为基础设置问题接报、网格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构建“发现—上报—交办—处置—反馈—评价—考核”的网格员信息上报“七步闭环”工作机制,对网格内发生的各类问题,运用“微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等四种协调处置方式,及时解决网格上报问题,推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