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广会客厅|“慢火车”承载为民出行“最后一公里”_牡丹江_列车长_佳木斯

交广会客厅|“慢火车”承载为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刘哥,又进城卖木耳呀?”“趁着这几天生意好,多跑几趟,顺便把年货也买回来。”……1月14日,亚河站,旅客刘玉春在列车长马鑫宇的帮助下踏上4171次列车,前往57公里外的勃利县售卖山货。

马鑫宇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客运段七台河车队牡鹤线的一名青年列车长,他值乘的4171/2、3、4次列车是牡丹江至鹤北间的一趟公益性慢火车。多年来,这抹“墨绿色”风雨无阻穿行在黑龙江省东部蜿蜒的铁道线上,是沿途村民就医、购物、探亲、求学最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

“听老车长说,线路刚刚开通时,沿线很荒凉,现在沿线村屯变了样,很多人盖起了小洋楼,宽敞的农家大院,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列车长马鑫宇说,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值乘的这趟车还是一如既往的亲民,最低票价3元钱,全程444公里,只有56.5元钱。“虽然现在牡佳高铁开通了,但沿线的百姓探亲、访友、求学、上班还是离不开它,把它当成了‘公交车’。”

刘玉莹家住七星村,是朱家沟林场的一名技术员,也是从林区飞出的“金凤凰”。前几年,她从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林场工作。作为“林二代”,她见证了家乡林场产业的不断发展升级,林场生态越来越好,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以前,这趟车拉我们出林区学知识,现在又成我上班的‘通勤车’。”

展开全文

前段时间,刘玉莹去省会哈尔滨和老同学聚会,返程时,她乘坐牡佳高铁动车到达林口南站,然后换乘4174次列车回到七星村家中。她说:“牡佳高铁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但这趟‘慢火车’始终是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这是速度无法替代和实现的。”

回想起大学寒暑假回家的日子,刘玉莹历历在目。“每逢深冬,车窗外是零下近30摄氏度的天气,天寒地冻,车厢里始终暖洋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列车工作人员一遍遍地扫车门口的雪,生怕旅客打滑摔跤。车厢暖,我们心里更暖。”

列车长马鑫宇介绍,沿线小站旅客多是前往佳木斯、牡丹江等周边市县售卖农副产品和山货的农民。为此,车队推出了一些延伸服务。他们在车厢里设置了每周更新一次的“列车信息交流板”,交流板的第一栏为农副产品价格参考,主要为卖东西的农户提供一周内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农贸市场的价格信息,第二栏为饭店需求信息,写满了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各饭店所需农副产品种类及联系人地址、电话。

“我们坚持开行公益性慢火车,就是为了方便林区百姓出行。慢火车的工作环境不比充满现代感的高铁列车,但是乘务人员的使命一样。”马鑫宇说。

这趟“绿皮车”承载更多的不是速度,而是温度。它见证了沿线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承载着铁路服务民生的初心。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通讯员:侯继尧 赵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