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纳粹灭绝营里命悬一线的女囚。她们曾是专业乐手或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她们为出工、收工的劳动队伴奏。她们上午为即将被送入毒气室的难友演出,晚上又要为完成杀戮的刽子手奏乐消遣。音乐给了她们一线生机,音乐为她们提供嘲弄、反抗屠夫的武器。忍辱偷生,她们是奥斯维辛的女子乐队。法国歌手法尼娅·费内隆是乐队的一员。走出生天三十年后,她终于决定直面这段地狱般的岁月,给夜夜折磨她的集中营记忆除魔,首次向世人讲述奥斯维辛女子乐队的故事。
1980年,本书经作者和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共同改编为电视电影《集中营血泪》(Playing for Time),荣获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奖。
《续命》译后记
文 | 周学立
来源 | 《续命》译后记
《续命:奥斯维辛女子乐队纪事》(Sursis pour l’orchestre)原著由法国Stock和Opera Mundi出版社于1976年联合出版,是一部有血有泪、感人肺腑的回忆录作品,记述了法国犹太裔歌手法尼娅·费内隆在集中营挣扎求存的真实经历。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集中营血泪》(Playing for time)于 1980年上映,荣获艾美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及历史地位。
展开全文
作者描写了三段集中营的经历:从法国德朗西集中营,到奥斯维辛比克瑙灭绝营(1944年1月23日—1944年11月1日),再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年11月3日—1945年4月15日)。在党卫军执行“清洗”命令前几小时被抵达的英军奇迹般解放,作者直到30年后才自觉必须讲述这段历史。面对如此痛苦的回忆,她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在长达20万字的回忆中,真实记录了在一个完全将人性、自尊剥夺了的人间地狱中,乐队女性挣扎求生并与纳粹抗争的历程,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本书改编的电影《集中营血泪》(1980)剧照
作为集中营极少数幸存者之一的口述记忆,本书的历史意义不言自明。
首先,书中描写了最为黑暗的比克瑙灭绝营的生存境况和残酷,真实地揭示了集中营女子乐队悲惨的生存环境,解密了这个鲜为人知的乐队的内幕。无论是给劳动队伴奏,还是在周日音乐会上演出,女子乐队都是党卫军用来协助施行残酷迫害的工具,在音乐的粉饰下便于他们更有效地指挥对犹太人的强制管理与集体屠杀。作为乐队命运的主宰者,党卫军利用乐队演奏的高雅音乐来洗涤他们残酷、狂热、麻木的灵魂,从而获得心灵慰藉和自我解脱。回忆录注重对纳粹头目的刻画与描写:希特勒、克莱默、希姆莱、门格勒,以及女子集中营指挥官曼德尔、女看守长格雷泽等人,为读者揭露出纳粹意识形态和党卫军这一纳粹组织的真实面目,所描写的纳粹施害者主体是对“恶之本身”的一种控诉。
其次,作者通过对女子乐队47名成员的描写,向读者展开了集中营被关押者的众生画卷:德国犹太人、抵抗战士、法国犹太人、波兰雅利安人、波兰贵族、波兰犹太人、苏联红军、匈牙利犹太人、刑事犯等,从而揭示了犹太民族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受到的民族迫害与屠杀。通过从不同侧面对女子集中营内难友的描写,建立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营造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乐队指挥阿尔玛·罗泽的刻画入木三分、笔锋犀利。作者一方面描写她忘我地投入到音乐演奏,以此方式抵制集中营的黑暗与恐怖,同时也深刻剖析了处于灰色地带的“卡波”所表现出的、在特定历史语境下道德和社会罪责的敏感性和模糊性。
与此相比,女子集中营翻译玛拉与艾迪克的爱情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他们携手成功越狱,但在外逃亡了几天后,又再次被捕,并被党卫军当众施以残酷的绞刑。令人唏嘘的是,逃离集中营的他们面对的是如蜘蛛网一般在欧洲各地散开的集中营与党卫军,他们的行踪与逃离计划最终被出卖。在绞刑现场,是艾迪克主动将脚下的凳子踢开。当他将自己套入绞刑的绳套时,自由的希望已化为泡沫,在纳粹统治者的强权面前弱者的反抗是这么无力。与此呼应的,是当作者为澄清其“混血”的血统离开集中营前往奥斯维辛城内的行政管理中心时,所看到的在德军占领下对血淋淋的现实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的、沉默的普通民众。
由本书改编的电影《集中营血泪》(1980)剧照
沉寂30年后,再次翻开沉痛的回忆,无论是对阿尔玛还是对艾迪克的故事,作者都将笔墨重心放在自由与人性的焦点上,探讨关于生命以及希望的定义,这也是本书魅力所在。在不可知的命运下,在极度残酷、不可能被复制的生存条件下,人性的善良经受了极大的考验,正义与邪恶就差一小步,如同回忆录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克拉拉:一旦自暴自弃,迈出沦落的第一步,身后就是万丈深渊,永无回头的可能。也就是在同样的处境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弗洛莱特、大伊莲娜、安妮、小伊莲娜、玛尔塔等人对生命尊严的敬重和对黑暗不妥协的抗争,在比克瑙集中营的死亡围栏内面对恐怖时依然保持人类追求美好的独特品质,将她们与数百万同时代的人区分开来。
由本书改编的电影《集中营血泪》(1980)剧照
这是一本关于自由与抗争的作品。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抗中,作者显示出无比韧性,将这支女子乐队转化为抗争的武器,这也构成了这部回忆录的另一个重要亮点:画面感强,文笔犀利,不乏黑色幽默。恐怕也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被拍成电影,获得众多关注。从章节划分上来看,作者沿着时间轴,对集中营的各个环节有所侧重,尤其是作为歌唱家与乐队编曲,通过对声音、音乐作品、乐曲旋律的精妙捕捉,衬托出美好与邪恶之间的强烈对比。我们时不时可以读到各种伏笔、铺垫,在前后章节之间形成呼应,并引出后文惊心动魄的关键环节,让人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功力,让作品文本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在凄美悲怆的旋律中缓缓将整个作品推向高潮,最终唱响胜利的凯歌,迸发出对人性、对生命的敬重。作者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视角,描写了犹太民族对家园的依恋,对青春的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及对延续生命意义的赞叹,情感非常充沛,给人发自肺腑的感动。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