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到底长啥样?遍布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都没人捡_铜币_货币_铜绿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百姓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古代社会离任后的衙门官员,这些人来的时候欢天喜地,在任期间花天酒地,离开后使得此地变得昏天黑地。

唯一明亮的就是箱里的暗藏的金银珠宝,再加上今日影视剧的渲染,使得许多人都认为银子会呈现出雪白银亮的色彩。

白银

实际上流通到普通百姓手中的银两,根本不具备镜头下的美感,不但周身漆黑,到处都是牙印,而且掉到石头堆里,若是行者不细看,根本不知此乃银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世人会如此粗心大意吗?毕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这就要从银子的属性开始说起,银子一旦空气,其表层就会多出一些黑点。

幼年时节,母亲有一个珍爱如宝的手镯,每天都戴在手腕之上。令人不解的是,每隔一段时间,银手镯的表层就会布满令人厌恶的斑斑黑点。

母亲小学未毕业,自是不解,专门到县城中的首饰店询问,售货员告诉她,只需定期用酒精处理一下,即可恢复原来的亮度。

展开全文

自此,母亲就养成了用白酒擦拭手镯的习惯。

从这件小事便可得知,但凡银器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白银做为最普遍的流通的货物,为何大家不去时常擦拭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容易解答,白银做为流通的货币。买卖者在接到白银的那一刻,有两件事情需要做。

举个例子,同样的价钱,本来可以多买一些商品,谁会愿意吃亏呢?更有甚者,故意在白银上沾一些无法拭去的赃物,以换取更多的物品。

因此,白银慢慢地失去了原来的光泽。

铜币

白银如此,其他货币也是如此吗?纸币出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宋朝时期,那时候叫做“交子”。“交子”出现以前,最早做为货币流通的是贝壳。

慢慢地,统治者发现贝壳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变量,一旦百姓一窝蜂到海边捡拾贝壳,随着货币的大量出现,而社会上没有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而,他们开始寻觅另外一种可以做为货币的事物,铜这种金属首先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首先,冶炼青铜的技术在夏商周时期已然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此非妄言,如今存留世的后母戊鼎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千年过去, 后母戊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除却后母戊鼎外,还有四羊方尊,毛公鼎等青铜器。

除却技术上的条件成熟外,青铜还拥有另外几个优势,不易碎,容易携带。最为重要的一点时,民间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人几乎没有。

那些会这项技术的人,都会被统治者招揽到内部,用以辅助自己。

于是,铜币就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

起初,铜币不是圆形方孔钱,而是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形状,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方才将统一了货币的形状,从此,各朝各代便沿用同一种形状。

形状一样了,但是铜币上的文字却不一样,拿明清时代的铜币做例子,康熙年间,铜币上镌刻的文字是“康熙通宝”,雍正年间,刻的自然是“雍正通宝”。

然而,年号出现于汉朝武帝时期,在秦朝时期还没有出现年后,铜币上会镌刻何种文字呢?秦半两上刻的是丞相李斯亲手撰写的两个字:半两。

货币的演进

随着时代的演变,今日爱好收藏古董的人,偏爱古货币,铜币做为金属,上面也会沾染一些铜绿,《青花瓷》有歌词也唱到过: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铜绿是时代的代表,因而,有些兜售假古董的人,会故意在铜器上做上一些铜绿。关于铜币上的铜绿,百姓会定期清理吗?

答案是不会,因为铜钱是零散钱,经常使用,手掌于铜币经常摩擦,使用其不会产生铜绿,同时,铜币和白银不同,无论重量如何,价格都是统一规定。

若是那些布满牙齿印、浑身乌黑的白银流传到今天,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还不如一个工业制作出的银手镯。

货币在演变,黄金白银已经不再做为流通的货币。到了2023年,制做五角的黄铜将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一元硬币的的重量也较之原来更轻。

流行最广的还纸币,纸币天然拥有着其他金属无可取代的地位。方便携带,利于使用,减少国家资源的浪费。

结语

未来社会,随着支付手段的演进,货币或许会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纸币和曾经的白银和铜币一样,将会成为历史上的古董。

百年之后,大概会有人手持人民币研究今日的经济社会,通过货币的发展来研究今日社会的发展。

他们或许在提出另外一个假设:纸币容易损坏,不易保存,为何当时人愿意以纸为钱?

就像今人面对白银提出疑惑时一样,毕竟,两者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从日常生活到社会文化,方方面面都隔着漫长的时空距离。

置身当时时空的人不会产生任何疑惑,一旦离开了当时的时空,各种问题就会纷至沓来。

因而,留下这篇文字,愿后来者能够在这篇文字中得到一些启发。不至于在货币销声匿迹之后,产生另外一些令我们这些先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