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金陵往事:全世界联合反法西斯战争_金陵_难民营_南京

“反法西斯战争是全世界的事情,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事情。”这句话出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者——齐康,1931年10月28日出生于南京,抗日战争开始时,他的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的基建处处长。

因为齐康的父亲需要负责一些建筑的设计,并且正管着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华女中、民德女中商学院的建设工作,所以当时留守在南京。有一个德国人拉贝也在南京,作为一个洋行的经理,他组织了难民营,将其建成十字架的形状,这样就能免于轰炸。拉贝走了以后,一个叫贝茨的外国人也组织了难民营,齐康的父亲就是这所难民营的所长。

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汉口路接收难民,虽然戴上了红十字会的袖标,但是日本兵认为那是假的,立刻举枪瞄准。他父亲看问题很严重,立马大喊林查理,这位外国人听到呼喊赶紧跑出来,日本人看到他是一个美国人,就把齐康的父亲和助手放了。走的时候,还不忘在助手的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脚。就这样,他们才捡回了一条命。

难民营的生活非常困苦,3万人集中在老金陵大学里,每天喝稀饭都得筹划着。日本鬼子还经常进去抓人,凡是额头上有军帽印子,手上有老茧的,都被日本鬼子拖走了。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保护着中国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其中最悲惨的,当属魏特琳。

魏特琳当时就在金陵女大的难民区里,当时他们这些外国人跟中国人,基本上已经融为一体,非常爱护我们的难民。日本鬼子要来抢女人,魏特琳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挡,日本人因此痛打她,她依然保护着难民,她已经尽力了,但还是因为很多难民无法被保护,感到深深的挫败。这些残酷的经历伤害了她,让她在精神上不堪重负,回到美国,一年后便自杀了,墓碑上刻着“金陵永生”。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不断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哀悼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难者,反思战争历史。然而,由于西方世界的冷战思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这场世所罕见的反人类大屠杀,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关注。不管是受难的中国人,还是帮助我们的外国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全世界都应该反法西斯战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