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昭公之死的教训与启示_公孙_郑国_暗箭伤人

郑昭公

鲁桓公十七年,最引人注目的事情,莫过于郑昭公的被杀!

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三日,据《史记》记载,郑昭公外出田猎,被高渠弥从背后一箭射杀。至此,郑昭公,也就是曾经的太子忽,从鲁桓公十五年六月第二次君临郑国,到鲁桓公十七年十月被杀,第二次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两次在位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两年。

高渠弥为什么会杀郑昭公?按照《左传》解释,在郑庄公时代,郑庄公欣赏高渠弥,并准备要提拔为郑国卿士,但时任太子的郑昭公非常讨厌高渠弥,所以在父亲面前极力阻止,但未获成功,之后高渠弥顺利当上了郑国卿士。但自此之后,高渠弥就仇视郑昭公。郑昭公第二次君临郑国,高渠弥担心自己的安全,所以先下手为强,弑杀了郑昭公。

郑昭公在重新出任国君后一年半被杀,说明了郑昭公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虽然名誉上是国君,但势单力薄,无所作为。因为郑昭公明知自己讨厌高渠弥,但无可奈何,高渠弥照样还在郑国卿士的位置上,无法拿下。更为令人吃惊的是,高渠弥杀了郑昭公,没有任何后果!不但如此,还能堂而皇之的和祭仲一起把公子亹拥立为君,郑国境内也未见有何反对!这足以说明,不仅仅是高渠弥势大,而是郑昭公根本没有势力,甚至可以说,郑昭公在郑国不得人心,没有人为他维护正义,讨回公道!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郑昭公为何会外失强援,內失人心?错失强援前文已经论及,郑昭公在做太子时就没有强大的国际力量作为凭恃,尤其没有接受齐僖公嫁女美意,让他错失齐国强援。內失人心,除了郑昭公自恃勇武、为人耿介外,其特立独行不善结人缘的短处,也会导致他在内部没有人事基础。除了这个原因,应该还和十七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有关。

这件事发生在鲁隐公十一年,当时郑国攻打许国,遭到许国顽强抵抗。在攻城战役中,郑国大夫颍考叔奋勇争先,率先登上城墙,不料被公孙阏从城下暗箭射杀。这件事情导致郑国内部群情激愤,定要公孙阏以命抵命,还颍考叔公道。

展开全文

公孙阏暗箭伤人

可是,郑庄公揣着明白装糊涂,以暗箭伤人、查无实据的借口放过了公孙阏,并装模作样,用“卒出豭,行出犬鸡”的方式让士兵们诅咒射死颍考叔的人。《左传》惯于使用伏笔铺垫,前后呼应的方式安排历史情节。在郑庄公使用诅咒平息郑国舆论的评论中,《左传》借用君子之言批评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邪而诅之,将何益矣!”说明这件事必然不会就此了结,还有后续。

何以见得?这就要从公孙阏的身份说起。此时称为公孙阏的人,应该就是郑庄公的孙子。以郑庄公当时不到五十岁的年龄,孙子都已经成为一员战将,那么这位孙子应该是长子长孙。合理的推断应该是太子忽的儿子。公孙阏三字,在郑庄公那时,还不是日常的名字,而只是作者在著作中对人物的称呼。这种称呼说明,此人名阏,是郑庄公的孙子。在郑昭公之后,公孙阏就应该被称为公子阏。

公孙阏仅仅因为和颍考叔争车,而一旦没有抢到车,就心怀不满,可见心胸狭隘。尤其脾气鲁莽,不顾后果的性格,典型被惯坏了的那种!公孙阏暗箭伤人,害死颍考叔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尤其对郑庄公的处理方式争议更大。这件事对郑国后来的团结也具有严重破坏作用。可以断定,郑国之内,对于公孙阏心怀不满者大有人在,这连累郑昭公一家在郑国处于较为孤立和被动的境地,因此也导致郑昭公后来成为事实上的弱主。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就可以得出结论:郑庄公的诅咒在这时候按照“因果报应”的方式体现了出来!高渠弥正是通过暗箭伤人的方式弑杀了郑昭公,这是对公孙阏害死颍考叔的报应,也正是郑庄公的诅咒的结果!两次暗箭伤人,虽然在加害方式上雷同,但后者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颍考叔死亡应有的代价。这样的结果正是郑庄公在政治上丧失判断力,错误用诅咒邪术代替公正治国、刑无偏私的代价,是为自己自私偏袒付出的代价。正所谓“正直不行,祸及后人”!

郑昭公死后,公子亹、公子婴相继被祭仲、高渠弥扶植上马,不过时间不长,均死于非命。到鲁庄公十四年,郑厉公成功复辟,第二年就杀了公子阏。此公子阏,必是公孙阏无疑。至此,郑国才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这一轮国内大乱。而此时,郑庄公的子孙早已经七零八落,笼罩在郑庄公子孙头上的诅咒阴霾也终于逐渐消退。这是后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