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娘张桂梅校长感动身边人,领导:我们决不能捧着骨灰宣传您_自己的_华坪_孩子

张桂梅

2018年,云南丽江一所高中,一个年轻的女人和丈夫带着不到一岁的儿子,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大门前,嚷着要见对她有大恩的校长。

女人名叫黄付燕,是这所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她出生在一个云南农村的贫困家庭里,从小家境就不好。

黄付燕从小的理想便是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屋漏偏逢连夜雨,初三的时候,哥哥得了重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她面临着失学。

华坪女高大门

黄付燕很幸运,初中的班主任告诉她,有一个不要钱免费上的高中,她可以去试试。

黄付燕在联系了这所免费高中的校长后,发现确实不要钱。她兴奋极了。三年里一直努力读书,最终成功考上了大学。她一直想要回馈母校对于自己的帮助,今天是来捐款的。

展开全文

张桂梅

黄付燕见到了自己昔日的校长。校长老了,但目光依旧是往日的慈祥。听说自己要捐款,只问了句:“你上班没有?”

黄付燕心里咯噔一下,“没有,我现在在家里带孩子。我老公在工作。”

校长的脸拉了下来,利落地拒绝了她的捐款,只说让她离开。黄付燕惊呆了,她知道自己读的是免费的学校,办学经费很不宽裕,哪里都需要钱。

黄付燕失落地离开了,她想不通,自己的校长为何不肯接受捐款,明明学校并不宽裕!自己是因为母校走出大山的,回报母校是理所当然啊。

黄付燕并不知道,自己的校长就在身后看着她,喃喃自语道:“培养你成才,不是让你当全职太太的。”

黄付燕走出校门时,回了回头。学校上面是“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几个字,她突然想起了旧日铭刻在心头的校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校训是校长亲自写的,黄付燕突然明白了什么,大踏步向前走去。

她的校长名叫张桂梅,在后面站着看着这个孩子远去。瘦弱的身躯微微佝偻,仿佛扛下了一座大山。

2020年,中国中央授予了张桂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没两天,中共中央宣传部又授予了她“时代楷模”的称号。

她是谁,为什么获得了这样的殊荣?

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满族家庭里。很小的时候,张桂梅的母亲便病逝了。

幼年的她一直跟随姐姐生活,后来姐姐要参加“三线建设”活动,她便跟着姐姐从黑龙江到了云南边疆。张桂梅在这里参加了工作,并且考上了丽江市的教育学院。

可以说这段日子是张桂梅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候。她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当一名人民教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

生活看起来很美满,张桂梅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遗憾了。可谁也没想到,1996年,她的丈夫被检查出来患了癌症。

张桂梅和丈夫在一起

张桂梅知道这病很难治,但还是咬紧牙关,能卖的卖,能借的借,凑出了一笔钱治病。然而上世纪的医疗水平终究太低,丈夫还是很快离开了她。

幸福的小家庭破碎了。张桂梅看着往日共同奋斗的地方,当初和丈夫二人共同努力建设学校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她法忘记这段美好的时光。

学生们看到了整日沉浸于悲伤中的张老师,十分心疼,在作文里写道,想要当初那个快乐的张老师回来。张桂梅看到了这篇作文。

看着孩子们纯真无邪的脸庞,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颓废下去了。倘若丈夫在天有灵,也一定不愿意看到如今的自己。她决定离开这个地方。

张桂梅原来工作的学校

张桂梅自请调到地处偏远有贫困的华坪县去做老师,后来又因为教学工作十分出色,被分配到了华坪县民族中学做班主任。

华坪县很穷,是当地著名的贫困地区,这里的教育发展也十分滞后。农村的孩子基础差,家里都普遍贫困,缺衣少食不说,有的甚至连书本费都交不起。

贫困的学生太多了,张桂梅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年轻靓丽爱玩爱闹的年轻女孩。她开始省吃俭用,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生活质量,将钱攒下来帮助贫困的学生。

张老师在家访

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张桂梅带了三四个班,她起早贪黑将所有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些孩子。

乡下农村山路崎岖,她却坚持到每个孩子的家里家访。她拿了自己丈夫留下的衣物送给孩子。

其他老师发现那是张桂梅丈夫的纪念衣物,张老师一直妥帖保管,不忍心损坏了一点。那位不解的询问,为何要把那件衣服送出去,那可是张桂梅老师唯一的念想啊。

张老师说。“我总得先顾着干活的。”

张桂梅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她想要将所有学生送进大学,让他们走出深山。可命运却如此不公,厄运再一次降到了张桂梅的身上。

讲台上张桂梅在讲课

1997年,张桂梅检查身体时,检查出来她患了子宫肌瘤。医生告诉张桂梅,瘤子太大了,必须手术,刻不容缓。

张桂梅不愿意,她带着好几个高中毕业班,孩子们马上就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高考,她怎么能在这时候掉链子?张桂梅选择用药物压制。

终于熬了3个月,送走了高中毕业的孩子,张桂梅做了手术。可没过多久,因为过度劳累,病情又复发了,张桂梅几次晕倒在了教室。

她的积蓄早已在资助学生的时候用尽,哪里来的钱治病。华坪县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立刻号召大家给他捐款。

张桂梅的事迹早已经传遍这个小县城,有几个民众不知道线上有个好老师叫张桂梅?于是在华坪县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时,领导举行了捐款仪式。

捐款过程中,群情踊跃。群众拿出给孩子买衣服的钱,一个山村的妇女为了能多给张桂梅捐五块钱,自己走了半天山路回到家。

所有人纷纷解囊,学生老师农民,大家都在凑钱给张桂梅看病。县领导拿着众人的捐款,告诉张桂梅:“我们绝不能捧着骨灰宣传你们。”

张桂梅被深深感动了。她想,自己要做点什么回报这片土地。

张桂梅回想起了自己家访时去过的农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个个辍学的女孩子。

未成年妈妈

在农村贫困地区,大多数家庭都是好几个孩子,重男轻女的陋习还在延续,女孩是最不受重视的。

张桂梅见过年仅13岁的小女孩,学习成绩十分出色,却被父母绑着嫁人,就为了几万块的彩礼钱。见过为了省钱供弟弟上学,已经考上高中的女孩辍学,出去打工挣钱。

除此以外,张桂梅在2001年就已经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她遇到过不少生下孩子养不起便遗弃的母亲,或者是因为生了女儿就扔掉的家庭。

被遗弃的孩子

赤裸裸的现实摆在面前,贫穷辍学过早嫁人过早生育的女孩,没有受过教育的母亲因为重男轻女遗弃了自己的女儿,女孩因为没有家庭的照顾而一生不幸。

大山因为贫困所以愚昧,因为愚昧女孩子变得更加困苦。太多大山里的女孩,一辈子就被锁在这里,嫁人生子成了他们永恒的宿命。

她们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遵循着流传下来的糟粕,男孩金贵女孩轻贱。张桂梅想打破这个循环。

她说“一个女孩读了书,有了文化,就能教出一个有文化的孩子。我就一个女孩,就是救了三代人。”

张桂梅知道,很多女孩辍学都是因为家里没钱,她决定建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救一救那些因为没钱上不了学的女孩。

这在众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免费学校,建校钱从哪里出?老师工资从哪里来?县上根本就没多少钱,哪里能拿得出钱办这么一个学校。

大山里的女孩

再说了,就算学校办好了,也没有几个家长愿意把女儿送来上学。女孩嘛,到了年纪就应该老老实实嫁人生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后不还是要回家嫁人看娃?

现实太困难了,几乎没有人支持张桂梅的这个梦想。她的东奔西走,换来的是大部分人的不理解和嘲笑,但张桂梅没有放弃。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苦苦努力五年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事情迎来了转机。

2007年,张桂梅当选了党的十七大代表。那天早上,张桂梅参会时,有一位女记者拉住了她。

记者林红梅在工作

女记者名叫林红梅,供职于新华社,是来报道十七大的。她没想到在这样庄严的大会上,竟然有代表穿着一条破洞的裤子。

被拉住的张桂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告诉了这位林红梅,自己想要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已经很多年没有买衣服了。

林红梅惊讶的询问:“难道你们县上都没资助你一些钱?”

张桂梅笑道:“给了!给了七千。我们那地方穷,都没几个孩子见过电脑,我拿钱买了一台电脑。”

那天晚上,林红梅拉着张桂梅聊了一晚上,听她讲述这几年时间筹钱办校的困难,女记者看着这个身材瘦弱却满怀梦想的女人,决心要帮帮她。

不久后,一张报纸上出现了这么一篇文章:《“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

文章记录了张桂梅的话语:“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如果说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和孩子;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张桂梅办公室后面挂着当初的话

终于,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后,张桂梅存够了钱。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中建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女高建好了。盖一座房子容易,办一所学校却难。学校条件太艰苦了,硬件设施跟不上,软件设施也跟不上。老师们受不了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学生们水平太低,有的人数学只能考六分。

建校不到半年,十七个老师走了9个,学生中也有6个人退学。张桂梅心灰意冷了,她不知道还能不能走下去。

这天晚上,张桂梅整理老师的档案,惊讶的发现留下来的8个老师中有6个都是党员干部。张桂梅精神振奋起来,六个党员都在坚守着,她不信这个各种会办不下去!

张桂梅叫来了六个老师,开了一个会议。她将华坪女高比喻成阵地,将办学校比喻为打仗。这是一场战役。张桂梅在黑板上画了一面党旗,她带领大家开始宣誓。

华坪女高一角的党旗

就这样,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便是匆匆十三载。十三年的时间,张桂梅在这所学校送走了一千多名学生。

由于是为了扶持贫困女孩,华坪女高用有着极大的招生自主权。如何判断家庭是否贫困,张桂梅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家里是不是有车,有房,有没有两个轮子的摩托车。

除了这些,张桂梅还会对贫困家庭进行实地考察,看看学生家里有没有小楼房,父母是不是身患重病不能劳动,抑或是身有残疾确实贫困。

除了招生方面张桂梅会亲自把关,教育方面她也是自己紧抓。华坪女高的学生水平太弱了,张桂梅却坚持要把所有孩子送进大学。三本不行,大专不行,必须是一本二本。

有老师叫苦不迭,觉得这难以实现,但张桂梅坚持实现目标。

张桂梅制定了“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政府苦供”的教学模式,把时间压缩到极致,一切只为学习。

早晨张桂梅催促学生上课

学生们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20才休息。孩子们跑着取读书,跑着去吃饭,跑着去睡觉,就连吃饭也只给七分钟时间,洗衣服也必须在规定好的周六晚上。

张桂梅知道这样太辛苦了,可没有办法。女高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太差了,别的学校学生可能只需要学高中三年的知识,可女高的孩子可能要学初高中六年的知识。

农村的教育质量本来就差,这些孩子还都是女孩,在家里不受重视,很多都是断断续续上学,在诸如物理化学的学科上,甚至是零基础。

有老师学生受不住了,想要放弃。可是看到张老师比他们还要辛苦,一身病痛却还在坚持不懈,每天那个大喇叭催着孩子们努力奋斗,便也不再抱怨了。

张桂梅在从教生涯中,有一个持之以恒的习惯,那就是家访。在城市里,老师想要找学生家长通知一些事情,了解孩子情况,一般都选择开家长会。但在华坪女高不行。

首先,山里人家一年四季都得忙农活,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跑到学校开家长会。其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都不同,只有实地走访了解过后,才能更明白孩子的想法。

学生家里,张桂梅在安慰孩子

张桂梅的努力没有白费。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全体上线,没有一个拉下。至此,华坪女高终于打赢了这一仗。

这些年下来,女高的毕业生们早已遍布全国各地,为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当初女高第一届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医科大学,成了一名医生;有的考上师范大学,又回到女高做老师;有的考上警官学院,现在成了一名警察。

她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无愧于老师的的教诲。

毕业学生在向张桂梅汇报

08届的黄付燕,当初她高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发展。结婚以后,她由于怀孕辞职,后来便专心在家带孩子。

2018年,想要给母校捐款的黄付燕遭到了张桂梅的拒绝,她明白自己做错了。

高中毕业的时候,张桂梅老师便叮嘱过孩子们,让她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一定要独立,不要在一辈子围着老公孩子转,丢失了自己的人格。

在被张老师“点醒”后,黄付燕考了贵州特岗教师一职,她“及时整改”庆幸没有让老师失望。

张桂梅校长定过一个规矩,不要毕业的孩子回来看。她曾经说:“走出这个学校以后,就不要老回头看这个学校,老惦记着这个学校。你要往前走,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你要做的事。祖国哪个地方需要我们,我们去上哪个地方去。”

今年二月份,刚开学不久,张桂梅校长十年如一日又踏上了家访的路。她的身体不好,又因连绵阴雨天风湿犯了,只能由着人搀扶着走。

张桂梅被老师搀着家访

这些年,学生们每次回来看她,她都会叮嘱尽量别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要对国家有所贡献。

如她所说,他改变了那些女孩的命运,改变了三代人的命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