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他向崇祯皇帝建议编练新军15万人。洪承畴负责编练4万人,他手下的五个总兵各自编练1万人,还有3万人交给巡抚、镇监编练,加上原本编练完成的精兵,一共编练了13万,号称40万。
洪承畴
此前满洲铁骑几次南下,都从长城沿线突破,还没有从锦州、宁远(今兴城)越过山海关进入内地的先例。崇祯十三年(1639年)正月,皇太极派兵到义州卫(今锦州义县),设营挖壕,且耕且战,把锦州城团团围住。目的是吸引明军主力增援,在松山一带围点打援。
1640年(崇祯十三年),崇祯命令洪承畴出山海关,解锦州之围。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洪承畴移驻宁远,命令祖大寿率军至锦州,吴三桂和刘肇基率军分别驻守松山和杏山。
洪承畴久经沙场,非常了解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术,他的应对方针是“且战且守”,不轻易交战。崇祯对目前的相持局面非常担忧,他要求洪承畴全面出击,速战速决。在皇帝的催促之下,洪承畴不得不放弃持久战计划,终于铸成大错。
明末东北战略态势图
展开全文
1641年(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誓师援救锦州。七月二十八日,他把粮草囤积于杏山、塔山之间,自己率领六万人马进抵松山。半夜,他率部登上乳峰山西南角,控制制高点。乳峰山距离锦州五六里,从山顶可以俯视锦州城。皇太极见洪承畴已经上钩,而且把主力屯驻于松山,果断决定切断松山、杏山、塔山之间的全部通道,使得松山陷于孤立无援、粮草断绝的境地。
当明军越长岭山时,大同监军道张斗建议派一军驻守长岭山,以防敌军断我后路,被洪承畴拒绝。于是,眼睁睁看着清军从锦州至海边,挖掘壕堑,把明军围困于内,断绝粮道。
吴三桂
松山被围,粮饷仅存三日。是夜,洪承畴召集诸将,准备明日一早,拼死一战。当晚,总兵王朴率先引兵逃跑,引起连锁反应,各路总兵纷纷逃跑。“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骑兵步兵互相践踏,武器丢得遍地都是。清军半路伏击,明军损失惨重。
松山只剩下督师洪承畴、总兵曹变蛟与王廷臣、巡抚邱民仰,率着剩下的一万军队困守。皇帝下旨要洪承畴“极力死守”,一面调集水师八千,乘夜偷渡松山,以壮声援;一面责成吴三桂等人收拾残兵,以图再进。但诸将皆畏首畏尾,作壁上观,谁都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增援松山。崇祯大怒,痛斥道:“围城望救甚切,已有屡旨剿援,乃至今未发一兵,未通一信。”
松山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洪承畴此时已至穷途末路,只能束手待毙。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夜,清军由南城登梯而入,攻克松山城。次日清晨,叛将夏承德率部生擒洪承畴、邱民仰等。曹变蛟随洪承畴被押至凌河,对洪承畴说︰“可以死矣。”遂自刎而死。总兵邱民仰、王廷臣同四千名明军俘虏被皇太极处决。洪承畴、祖大乐被俘至沈阳。
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副将吕品奇在杏山率部不战而降,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清军斩杀明军俘虏五万余人。
洪承畴被捉后,开始宣布绝食以明志,皇太极派遣范文程招降,洪承畴一直谩骂,范文程并不理会。正好屋顶上灰尘掉落,洪承畴怕污了衣服,急急擦拭。范文程回报皇太极说,洪承畴连一件衣服都如此爱惜,何况性命。果然皇太极召见洪承畴,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将母亲从福建接来北京,母亲对她的失节大为光火,以杖击之,买舟南归。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日:‘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我打死汝,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残明纪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