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多域特遣部队发展及作战样式分析_特遣部队_炮兵_野战

2016年10月,美国陆军正式提出“多域战”概念,2017年开始组建多域特遣部队,通过整合所有战争领域(陆、海、空、天、网络空间)的资源和信息,在特定时间窗口形成多重优势,以击败敌人。截止2022年底,美国陆军已经组建了3支多域特遣部队(MDTF)试验部队,计划组建5支。

(一)美国多域特遣部队发展概况

1.部队编制

美国多域特遣部队下辖四个营:其中一个I2CEWS(情报、信息、网络、电子战和太空)营,负责获取并整合美军各军种情报、侦察和监视平台资源,具备电子、网络战能力;一个战略火力营,下辖“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连、中程火力连和远程超音速火力连,负责远程精确火力打击;一个防空营,负责防空与导弹防御;一个旅支援营,负责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援。

图1:多域特遣部队组织结构

2.第17野战炮兵旅

2017年7月,美陆军以第1集团军旗下第17野战炮兵旅为基础组建了第一个多域特遣队试验部队,该部队人数为2200人,核心人员800人左右,部署在华盛顿。该部队的主要打击武器为M777榴弹炮、“海马斯”火箭弹、M270火箭弹、ATACMS和PrSM战术导弹、“暗鹰(LRHW)”高超声速导弹(2022年服役);主要防空系统为标准6、“复仇者”、“毒刺”等;飞行器主要是无人机和直升机。

展开全文

图2:LRHW

3.第41野战炮兵旅

2021年,美国陆军在欧洲启动了第二支多域特遣部队——第41野战炮兵旅,该旅的装备和作战模式与第17野战炮兵旅类似,但部署在德国,主要针对俄罗斯。

4.第3支多域特遣部队

2022年9月,美国正式启动第三支多域特遣部队,部署在夏威夷,但不清楚基于哪只部队组建。目前,美国拥有第17、41、18、75、210五个野战炮兵旅,第3支多域特遣部队应该是剩下3个炮兵旅中的一个改制而来。

(二)美国多域特遣部队作战样式分析

1.打击动目标

“海马斯”火箭弹的原初设计主要用来打击固定目标,但正在研发的PrSM战术导弹采用了多模式导引头,可打击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地和海上移动目标。

在多域特遣部队概念提出之前,第17野战炮兵旅无法靠自己的力量侦察并发现500公里距离的移动目标,这需要其它部队和装备的配合,例如太空部队的侦察卫星。2019年,I2CEWS营成立,该营可以整合空间、电磁、网络、无人机等各种侦察手段来源的情报,确定移动目标的状态和位置,并为导弹提供精确的目标指引。

2.战场穿透

转型为多域特遣试验部队后,第17野战炮兵旅进行了多场演习,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美军声称,该部队可以有效破解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难题,能够突破中远程导弹、雷达组成的分层防御。从美军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多域特遣部队具有较强的战场穿透能力,这主要是由以下两点决定:

精准打击。“海马斯”的打击精度可以达到5米,LRHW使用的C-HGB弹头在实验中打出过0.15米的精度。多域特遣部队可以整合海、陆、空、天、网络等各个领域的情报资源,生成精准的战场态势图,为“海马斯”、M777榴弹炮、PrSM战术导弹、LRHW等精确打击武器提供实时坐标指引,用于打击防空雷达、导弹发射车等。

高速穿透。“海马斯”的末端速度为3马赫左右,PrSM可以达到5马赫以上,LRHW可以达到7-10马赫。在俄乌冲突中,俄军防空系统拦截“海马斯”的效果不佳;由此可以推断,俄军拦截高超声速目标的难度应该更大。多域特遣部队所装备的武器大概率能够穿透俄罗斯的防空系统。

3.参与海战

美国多域特遣部队主要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由于中、美、俄之间直接发生地面战争的概率较小,所以多域特遣部队虽然隶属于陆军,但需要参与海战。PrSM战术导弹的射程在500公里左右(还可以提升),LRHW射程2500公里左右,部署在第一岛链可以打击海上目标。

4.网络攻防

I2CEWS营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地面指挥官有能力执行进攻性、防御性的网络行动。部队将帮助塑造作战环境,监测社交媒体等信息流,开展信息作战或网络作战任务。I2CEWS营成立后,多域特遣部队便具有独立的网络攻防能力,可以入侵敌方的作战网络,窃取机密信息,也可以开展舆情监测和分析,塑造舆论环境等。

5.电子战

美国陆军十分重视电子战能力建设,从CREW“公爵”(Duke)、改进版CREW“复仇军刀”(Saber Fury)到“战术电子战系统”(TEWS)、“地面层情报系统”(TLIS)等,其电子战能力稳步提升,I2CEWS营同样具备电子战能力。但未来,I2CEWS可能不会采用俄军在乌克兰、叙利亚战场的大功率压制干扰模式,而是采用更加灵活的欺骗式干扰、小功率分布式干扰来阻碍敌方电子设备发挥作用。(来源:北京蓝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员 张世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