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妇河文化溯源_秦王_琉璃_马鞭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溯源 文化 秦王 琉璃 马鞭

孝妇河湿地

孝妇河是淄博的第二大河流,全长135.9公里,仅在淄博市境内流程即达77公里。孝妇河干流源起博山区神头灵泉、大洪泉、雪浪泉泉群。上有岳阳河、白杨河二支流。岳阳河发源于博山区岳阳山东大崖顶西麓,至神头长14.8公里。白杨河起源博山区禹王山北麓,至神头长14.5公里。二支流与常年不枯的神头泉群汇合,成为孝妇河发源地正源,水势亦为之浩大,乃一路北去,流经永济桥,纳支离、柳林二泉水继续北流,东合范河再北受沙沟河、倒流河、石臼河诸水,入淄川境,会般水经长山、邹平、桓台,入小清河合流东北注入渤海。

孝妇河史上有袁水、龙水、泷水、陇水之谓。民国二十年(1931年)《博山乡土志》说:“陇水、泷水自昔无定……袁水古有是名,取义不可考。”可以知道的是,起码在北魏,孝妇河还没有今天这个称谓。郦道元的《水经注》明确载明:“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

郦道元所述“长城”,即齐长城,禹王山的齐长城,也就是说,陇水发源于原山山脉之禹王山。

展开全文

1929年的孝妇河永济桥

唯大山始能孕育大河。赵执信《分境议》说:“镇城之西有大山焉,即《水经注》之原山,淄、汶二水所出者……胡氏《禹贡注》云:‘原山于岱北诸山最高大,盘踞四县之境:东益都,西章丘,北淄川,南莱芜。’以今考之,信然。”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原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名见《水经》及《禹贡注》。一名饴山,见《淮南子·魏收志》。亦名马耳山,俗称禹王山。莱芜县界,泰山之支,东走蜿蜒盘折二百余里,特起此山,高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为邑山之望。”就是这座“岱北诸山最高大”的原山,孕育了淄水、汶水与陇水。

到了东晋时候,孝妇河开始有孝水、笼水的称谓。

晋郭缘生《续述征记》写道:“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绢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到了这个时候,孝妇河被赋予了浓烈的人文内涵与精神色彩。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最能体现中国人德行教化的就是法天敬祖、孝悌为先。宋代以孝治天下著称,孝文化大行其道。宋熙宁六年《增修孝妇庙碑》载:“目其地曰颜神,水曰孝水。”可见,宋代孝妇河已名为孝水,大概宋元之际孝水便演变为孝妇河了。

故元代于钦《齐乘》说:“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去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

孝妇河是博山八景之一。颜神镇通判山右任斋和清,写有一首《颜神八景》,至今广为流传:“黑山暮雨雁飞斜,峨嵋晴岚啼乱鸦。孝水澄清遗妇泽,阳坡绕翠近人家。禹山积雪阴无日,仙洞藏春地早花。秋谷高风贤址在,珠泉印月煮新茶。”其中“孝水澄清遗妇泽”,说的就是孝妇颜文姜的故事。

传说是颜文姜是周朝后期齐国人。凤凰山下住着一户姓郭的人家,说下一个美貌儿媳颜文姜,时值郭家郎重病,郭家急于娶颜文姜过门以“冲喜”,不料前脚拜堂,后脚丈夫不治去世,生性善良的颜文姜就担起了侍奉年迈公婆、抚养小姑的生活重担。当时,此处水源奇缺,婆婆喜用清洌的泉水沏茶,颜文姜就天天翻山越岭,往返三十多里山地到石马庄为婆婆挑水。过路神仙闻听此事,化身一个骑马的老者试探其虚实。待文姜挑水趋近,“老者”求她赐水以饮马。文姜允诺可用后一桶饮马,问其缘由,道是“后一桶水是自己喝的,前一桶水是给婆婆用的。”神仙深为感动,便赠马鞭与文姜,嘱咐将马鞭挂在水瓮里,用水稍微一提就有,可免长途汲水之苦,切记马鞭不可提出水瓮,否则就会水涌成灾。文姜感激不尽,持马鞭回家,果然灵验,便小心翼翼用绢笼将水瓮盖好,以备随时取用。

婆婆与小姑多日不见文姜外出取水,而家中水瓮常满,非常诧异。小姑趁颜文姜外出之际去看个究竟,见瓮里面挂一马鞭,顺手猛地一提,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瓮里突然冒出一股大水,顷刻间冲倒了房舍。幸而文姜尚未走远,拼命奔跑回家,用身体堵住了泉眼,狂涌的水流得以驯服,这灵异的泉水自此奔流成河。人们根据这一传说,将这一泉眼称作“灵泉”,在泉上建起了一座颜文姜孝感灵泉庙,并将河水称为“孝妇河”,这一方水土世称“颜神”,灵泉发源之地叫做“神头”。

“齐孝妇颜文姜祠后周建。”(元于钦《齐乘》)后周,应是灵泉庙初建的时间。

颜文姜祠无梁大殿

颜文姜水神、雨神的地位确立以后,附着在其身上的神话便多了起来,其中最著名的还有“食神”的传奇故事。

唐朝初年的一个夏天,唐朝统一、建立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率大军东征。一天,兵马路经西长峪道,来到颜神(今淄博市博山区)神头地界。天气酷热,大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兵员又饥又渴,秦王便传令原地歇息,寻找水源食物。是时,神头四面环山,人烟稀少,唐军将士东找西找,哪里有水的影子?紧要关头,但见一位白发苍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朝大军走来,两手各提一个四鼻陶罐,一为清冽泉水,一为小米糗糕。大军见了,喜出望外,急忙接过米水,一解饥渴。老婆婆道,慢慢喝,慢慢吃!一定让大家喝个够、吃个饱!真奇怪,兵员喝过以后,罐子里的水还是满的。吃过之后,罐子里的糗糕还是满的。秦王很是惊讶,心想如果不是神仙下凡相助,哪有这般神奇,才要作揖拜谢,老婆婆却倏忽隐去踪影。秦王立刻派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神祗庙宇?

兵员很快得到实情,便向秦王禀报:此处是颜神,后周时这里出了个孝妇颜文姜,她秉性贤淑,孝敬公婆,治服了洪水之患,救活了一方人的性命,人民感念其恩德,就在当地建立了颜奶奶庙,四时香火不断。秦王听后,急忙到庙前一看,原来是一座小庙,马上焚香跪拜:待我东征归来,一定给您重塑金身,建设九十九间无梁大殿。

不久,秦王东征凯旋,路过颜神西返,行至离神头五里多远一个叫马棚的地方,突然飞来一个蜂群,围着秦王的坐骑嗡嗡转个不停,轰也轰不走。秦王大为震怒,小小马蜂,自不量力,快快让道!军士们都来驱赶蜂群,谁知越赶越多,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兵士们被蜇得鼻青脸肿,叫苦不迭。秦王急得团团打转,忽然一想,这马蜂来得奇怪定有蹊跷,一问,不远就是神头,秦王恍然大悟,想起了当年自己许下的大愿。

李世民遮眼观天,不禁深深叹息:一言既出当驷马难追。一旦食言,区区小虫都不相容,何况苍天大地乎?便急忙下马焚香:神蜂息怒,寡人忙于军务,忘记许愿之事,还望宽恕,我立即办理修庙之事,一定不负诺言。声音落下,马蜂立刻散去,如云雾既开,乾坤朗朗。

于是,秦王火速传令,大军就地宿营,请来名工巧匠,设计图样,准备材料,择地建庙。可是神头四面环山,地方狭窄,盖不了九十九间大殿。唐王又重新焚香祷告,说明因由,在神头凤凰山麓朝阳坡建起九间无梁大殿。秦王李世民还亲笔书写“孝妇祠”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大匾,悬挂于山门上方。

宋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下诏,“神聪明正直,庇于一方,供民之求,如应影响。守臣列上,联甚嘉焉。疏锡宠名,以昭灵德,且俾民奉事不懈,今可特封顺德夫人,仍赐灵泉庙为额。”(引自任滨雁《试论博山地区颜文姜传说与信仰》)从此,颜文姜信仰走入了国家祭祀的行列。元代,政府册封颜文姜为“卫国夫人”(颜神镇志·卷三·建置·顺德祠,1670)。明成化间,学臣毕瑜“复请于朝,以登簿正”。

颜文姜之所以被民众信仰称神,就在于其神迹足以令民众趋利避害,比如灵泉突涌黄水被认为预警匪患,而地方官置身大庙祈雨亦十分灵验,无一不是彰显颜文姜神性的存在。在颜文姜祠大殿后墙上,有《风雨竹》石刻一幅。清朝中期,博山知县杨春喈到任后,天大旱,知县去颜文姜祠祈雨,果灵验,知县夫人遂画《风雨竹》以示谢忱,知县欣然题跋:“丙戌(1826年)春杪,二麦苦旱,喈同僚友步祷于夫人之祠,次日大沛甘霖,欢腾遍野,咸呼为‘娘娘雨’。缉笼余涌百里同沾……风雨之竹表灵也,是为跋。”(见《风雨竹》诗画碑)

孝妇河流域,不仅涵养了肥腴的土地,还养育了以文学艺术为代表的丰满文化。地处孝妇河上游的张晓、任浚、孙廷铨,位极人臣,还有恃才傲物的赵执信。

孙廷铨《颜山杂记》

孙廷铨(1613~1674),字枚先,颜神(今博山)大街人。明崇祯十二年考中举人,翌年成进士,数年后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1662年(康熙元年),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入参机务,在任年余,称“患怔冲之疾”,告病请归。1664年冬,孙廷铨回到故乡颜神镇,杜门谢客,焚香著书,写成《颜山杂记》等著作。我们可以忽略孙廷铨的政绩,但切不可忽略《颜山杂记·琉璃》对中国琉璃工艺史的独特贡献。

“琉璃”是《颜山杂记》物产篇中一篇,内容完整,记载详备。清乾隆十年《昭代丛书续集》将其收入,并题曰《琉璃志》。孙廷铨的《琉璃志》,以科学的纪实的态度和笔法,仅2000余字,就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分、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做了详细介绍,并且阐明了自己对琉璃的生成来源,摒弃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琉璃乃自然之物”而采纳宋代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写得有章有序,清清楚楚。《琉璃志》是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这对后来博山琉璃业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对博山琉璃的探讨与研究,都具有翔实可靠的史料价值。

赵执信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构陷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成为一个迥异于当时文坛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赵执信《饴山文集》

孙庭铨与赵执信,孝妇河源头的两位丰碑式人物,调整和转圜了孝妇河文化的思想内涵与逻辑走向——从更感性走向更理智、从更神性走向更人文。

本文为刘培国先生原创文字

若需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刘培国

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执行董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