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万物复苏 警惕易发抽动症_孩子_抽动_症状

2月28日下午,郑州市中医院儿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医师王晓燕做客《医生说》节目,为您详细解读“抽动症高发”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期起病,原因未明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在儿童时期身体某个部分肌肉出现突然、快速、不自主、反复收缩运动或不自主发声,比如眨眼、噘嘴,吸鼻子、摇头耸肩、甩胳膊等动作或吭嗓子、学动物叫、骂人、结巴、重复语言、模仿言语等。部分还可伴发多种行为或情绪障碍,比如多动症、尿床、睡眠困难、攻击行为等。

二、临床特征,如何诊断?

1.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异常动作此起彼伏,反复发作,什么稀奇古怪的症状都可能出现。家长开始往往觉得是坏毛病或者是调皮捣蛋,而大夫大夫可能会误诊为其它疾病,如结膜炎、心肌炎、咽炎等。

2. 紧张时加重,注意力转移后可以减轻,或者有意识控制在短时间内可以减少。

展开全文

3. 入睡后症状消失。而这些表现不能用其他病来解释,排除其他疾病后,都要考虑。

三、为什么春天是高发期?

中医认为肢体、头部摇动的这些表现,属于风象,肝为风木之脏。春应肝,属木,主升发。春天,万物复苏,人应该要顺发春天的生发之气,保持快乐轻松的心情,如果原来有肝阳亢盛的或者是肝气郁结的孩子,这个时候舒发不力,就容易发病。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孩子都在家里上网课,或者玩手机、游戏,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会诱发眨眼动作以及其他动作的加重;同时因为缺少和同伴的交流嬉戏,长期和家长日夜相处,即使没到“鸡飞狗跳”,也常矛盾频出,心情不畅,所以今年春天的抽动症患儿更较往年多见。

四、危害是什么?预后怎么样?

本病不是器质性的病变,开始的症状不治疗也可能会缓解消失,但大多孩子会反复发作,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动作,越发作越难控制,还可能伴发脾气暴躁、攻击行为、睡不着觉、多动等。患儿担心扮怪相或发怪声易引起周围人注意,会产生巨大心理负担,表现紧张、焦虑、自卑、不合群、退缩、灰心、敏感、多疑等。越紧张焦虑自卑,症状越重,症状越重心理障碍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而致疾病迁延难愈。有些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或者破罐破摔,从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在成人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不自主的甩头、吭嗓子,可能就是这个病的后遗症。

五、如何防治?

目前普遍认为与孩子压力太大、脑缺氧损伤、食品添加剂、感染一些病菌有关。压力过大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孩子越是紧张病情越重,注意力转移,放松心情会减轻。所以,轻的不主张药物治疗,仅主张给予心理生活调理。家长要尽量的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寻找引起抽动发作的诱因并避免。

2、帮助孩子认识并正确认识对待疾病:认孩子知道抽动症状的表现就象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疾病,并不是坏毛病,要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疗法。

3、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生活学习,劳逸结合,适量户外活动,少看或少玩过于刺激的电视、游戏。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关爱,减少唠叨和训斥,当孩子情绪急躁之时,以妥当的方式了解其所想,及时平复其情绪。对于严重的情绪压抑和郁怒则可以让其宣泄出来,包括奔跑、痛哭、狂叫或者去合适的地拳击等。

4、尽量淡化孩子对病情的关注,不要当面谈论病情,更不要不停的询问他为会有这些表现。当孩子抽动发作明显时,不要强制其控制,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唱歌、下棋、打球等以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

5、饮食要注意少食膨化食品及肥甘厚腻如肉类、油炸类,少食海鲜、牛羊肉这些。现代医学认为要避免食用含铅量高的食物、含铝高的食物,避免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如香料、酒石酸、辣椒等调味料。少食含有兴奋剂的食物及饮料,比如红牛饮料。

六、中医治疗抽动症有什么优势?

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西医采取的是对抗疗法,用的是抗精神病类的药物。而中医是全身调理,可以调理体质,使孩子达到阴阳平衡。孩子服用中药后,普遍家长会反映孩子脾气变好了,体质增强了,很少感冒了。除了药物以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疗法,配合治疗效果更好,比如针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

七、食疗推荐

抽动症是一根慢性病,可以采用一些食疗的方法以防治。菊花有很好的清肝火的作用,佛手开胃、化痰、疏肝,枸杞子养肝明目、补血安神、补肾益精,都可常食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食疗也需辨证。

本病临床常分为五型:

1)风热动风:常因感冒等呼吸道感染而加重或反复,可用菊花、薄荷、二花泡水喝。

2)肝亢风动:烦躁易怒,多动难静,推荐蒸白蒿(茵陈)、蒸槐花等。

3)痰热扰动:多见于形体肥胖的患儿,怪叫、秽语,推荐莲子、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加粳米煮。

4)脾虚肝亢:病程比较久的,抽动无力,食欲差,推荐茯苓、山药、莲子、玫瑰花加粳米煮粥。

5)阴虚火旺:常有面色潮红,手足心发热,推荐枸杞子、桑葚、菊花、麦冬泡水喝。

文字:程鹰

编辑:梁景芝

统筹:马松林 相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