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机会都没把握住,日本的H-3火箭最终还是被迫自毁,火箭和载荷卫星全都炸成了碎片。其实第一次试射时就中止发射,已经给H-3火箭的首射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好歹还有第二次机会,结果这一次却在意想不到的部分出了问题。日本航天想杀进商业发射市场的野心,遭遇了迎头重击。
(H-3火箭发射升空)
3月7日,日本新一代运载火箭H-3在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载荷为日本ALOS-3对地观光卫星。不过在一二级分离后,第二级的LB-5E发动机却未能点火,随着火箭速度越来越低,JAXA地面指挥中心不得不接受发射失败,发出指令让火箭自毁,星箭全部损失。
这是H-3运载火箭的首飞,首飞即失利对于H-3的打击可想而知。实际上在此前发射的时候,H-3就因为主发动机电源出现问题不得不紧急中止发射。排故之后再次发射仍然失利,这不得不让外界对日本航天工业能力持保留态度。
(第二级火箭点火失败,火箭速度开始降低)
H-3运载火箭是日本在新世纪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在最高运载能力配置下,H-3能够将8.8吨的大型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或者将6吨载荷发射到月球转移轨道。H-3发展的立足点是国际航天发射市场,重点强调提高运载能力,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国际市场,因此H-3运载火箭也是日本第一枚商业运载火箭。
展开全文
日本研制H-3运载火箭的时候强调控制成本和费用,以提高竞争能力,所以在开发之初就开始接受发射订单。根据预定计划,H-3将在今年发射一枚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卫星,2025年发射印度的月球探测卫星。结果H-3这次出师未捷身先死,此次发射失利也为H-3开拓国际市场投下了长长的阴影。
(主持人宣布发射直播提前结束)
从长远来看,即便H-3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未来发展也难言乐观。日本本土狭小,航天领域需求也低,所以每年的航天发射次数很低,这导致运载火箭发射成本居高不下。现有的H-2系列运载火箭每次发射成本超过1亿美元,如此高昂的价格让日本政府和三菱不堪重负。
因此日本决定让新一代运载火箭进军国际航天发射市场,通过增加发射次数来摊薄发射成本,这就是H-3运载火箭的研制思路。不过H-3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美国私营航天发射公司Space X的猎鹰9。从运载能力来看,两者旗鼓相当,但是猎鹰-9报价只有6000万美元。
(猎鹰9火箭)
随着猎鹰系列运载火箭回收技术的成熟,它的发射成本和报价还会进一步降低。这样就对H-3这类还在研发中的火箭产生了巨大的挤压效应。如果发射价格对标猎鹰9,而H-3又无法短期内降低成本,那就意味着发射一次亏本一次。如果不对标猎鹰9的发射报价,那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就很难有竞争力。因此对于H-3运载火箭来说,此次失利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未来想与猎鹰9竞争会更难。
对于日本航天工业来说,如果不能迅速在国际市场打开局面,不得不面对整个体系日益萎缩的困境。现代航天器研制费用高昂,需要增加发射次数(用户)来分担成本。日本自身潜力已经到极限,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本来就在国际市场面临美国航天工业的挤压,现在又增加了Space X这样的私营航天公司,几乎没有给日本留下任何的缝隙。
(猎鹰系列的回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实际上整个日本航空航天工业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外界注意到新世纪日本几个重大航空航天项目先后失败。心神技术验证机无疾而终,MRJ支线客机研制失败黯然下马,现在H-3运载火箭首飞又失利,这三个都曾是日本国字号的航空航天项目,而且都是三菱重工主导。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以致有人质疑三菱重工甚至日本航空航天产业是否还有自主发展的能力。
日本航空航天产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的配套,为后者提供部件和器件。这样就造成日本航空航天产业在某个领域或者子系统上实力雄厚,但是系统集成、总体设计等方面能力和经验就明显不足。体系完整性、人才队伍等方面也有缺陷。许多情况下不得不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求助,从而受制于人。
(MRJ客机前段时间刚刚宣布下马)
如日本当年研制心神技术验证机,关键的隐身试验就没法在国内做,只得向美国求助,但是美国认为此举会导致隐身技术外泄,没有批准。MRJ客机上马的时候,日本才发现国内从事民航适航技术人员居然只有寥寥数十人,不得不找波音公司帮助。当波音公司决定收购巴西飞机公司成军支线航空的时候,对深度依赖波音的MRJ项目来说,失败就已注定。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高技术产业必须要做到以我为主,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中国航天工业受到美国严密的封锁和围堵,但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打破了美国封锁和禁运。
(X-2“心神”技术验证机)
美国不准我们参加国际空间站,我们就建设了自己的空间站,2030年之后中国空间站可能是太空之中唯一能够运转的空间站。美国不给我们高精度GPS信号,我们就自己建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但让我们自己甩掉了GPS,也帮助不少国家降低了对GPS依赖。
(中国空间站出舱画面)
H-3的首射失败,看似是火箭的可靠性不足,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日本航空航天产业的无奈。一个专精子系统和产业链配套的工业体系,在高度复杂的工程项目上,注定要付出更多的试错成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