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团队解密“一网统管”:不止是技术,治理哲学是视城市为生命体_治理_城市_统管

如今的上海,前沿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潮流风起云涌——消防救援总队在106个消防站部署了无人机,让无人机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传回实时火情画面;城市管理部门运用算法工具绘制客流密度波峰波谷图,为南京东路等热门景点提前配置疏导力量;携带智能感知与视频设备的“数字单兵”抵达治理事项发生地,让街镇、区、市三级平台实现对工作进展的同步感知……兼具温度与精度的数字化治理,让市民体验到“有感服务,无感管理”,这便是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魅力。

今天(3月19日)上午,由复旦团队编写的《城市治理的范式创新: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发布。该书以上海“一网统管”实践为案例,揭示了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数字化治理的运行机制、“一网统管”如何实现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以及超大城市治理向何处去等问题,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新书发布的同时,复旦大学联合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发起长三角“一网统管”研究联盟,联盟内不仅有国内高校顶尖专家学者,还有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头部科技企业。

回应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过去,学界有很多论文介绍海外的城市治理范式,但基于实证案例对整体性政府协同治理的研究,仍是一块学术空白。

“数字化治理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种范式创新。这本新书旨在将上海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知识化、理论化,回应超大城市治理这道世界难题。”本书主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说。

熊易寒认为,尽管本书以上海这座人口千万级的超大城市为案例,但其中很多探索、经验和理念,对人口百万级的城市治理同样适用,对城市治理和数字治理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对公共事务感兴趣的市民具有参考价值。

“一网统管”背后还有一套治理哲学

“‘一网统管’的核心功能,就是‘高效处置一件事’。”熊易寒介绍,现代城市治理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就是事与权的不匹配,事情往往不是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的分类逻辑发生。

“当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就可能出现‘九龙治水’的问题,也就需要‘一网统管’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职能分工,让城市治理实现从部门化运作向平台化运作的转化。”他说。

展开全文

为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打造一个标准化、集成化的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原料,以数字化技术为发动机,驱动城市资源和要素高效运营。但本书强调,“一网统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治理,其背后还有一套治理哲学,包括整体主义的数字化治理、风险预警的数字化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治理、基于韧性城市的数字化治理和法治导向的数字化治理。

熊易寒以常见的大客流问题应对为例指出,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力有不逮,必须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大数据和高科技的力量:大客流系统每天24小时监测滨江客流量;气象部门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交通部门对地铁交通和公交进行统一调度;属地治安派出所负责一线指挥,公安民警在现场维持秩序。各区、多部门在线上的数据共享,在线下的高效协同处置,使城市管理既有灵敏度和精细度,又有品质和温度。

“一网统管”背后的治理哲学,就是将城市视为生命体、有机体。超大城市治理不再是经验主义的,而是基于城市的生命体征,建立一套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及时发现病灶、找出病因、对症施治,致力于把影响城市生命体健康的风险隐患察觉于酝酿之中、发现在萌芽之时、化解于成灾之前。

跨学科团队深入16区一线调研

据悉,编书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大兵团”。

2020年10月,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城市“一网统管”的理论研究。复旦大学专门组织了一个以政治学、公共管理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一是城市治理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熊易寒教授、顾丽梅教授、陈水生教授、张晓栋博士;二是应急管理方向,主要包括李瑞昌教授、周凌一博士、孙磊博士;三是数字治理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郑磊教授、胡业飞博士。

团队深入上海16个区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调研足迹遍布所有街镇,实地走访了解城市运行现状,与基层治理者和广大市民深入交流。

未来,他们还将继续跟进该项研究,出版更多关于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研究成果。

作者:吴金娇 通讯员殷梦昊 许文嫣

编辑:储舒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