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典型代表的文士们隐居山阳,谈玄论道、寻丹服药、醉酒当歌,上演了看似潇洒风流却又疯狂放纵的竹林之风。
但这样的放浪形骸之举,却在历史中得到了“正名”。可以说,这是时代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毕竟,魏晋时期残酷的政权斗争,在使得文士们失去施展才华的机会的同时,还剥夺了他们对自己生命安全的掌控。
所以,他们崇尚老庄哲学,企图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心情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社会普遍的认知里,教师除了教书外,还要担负起育人的重任。而想要育人,就必须自己先做好榜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在这样的理念下,当一则关于复旦教授上课香烟一支接一支的视频流传到网上的时候,就引发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指责。
但令人不解的是,学校和学生都不介意他这一行为。
对于复旦教授王德峰来说,名、利、香车、美女皆是虚妄,唯一能够牵动其心弦的,只有香烟。
展开全文
吸烟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嗜好。就如同有人难以割舍舞蹈、音乐一般,王德峰也无法舍弃星火点点的香烟。
而这样日日与烟相伴、时时与烟相守的生活,也让他彻底离不开了香烟。香烟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为了能够随时保持清醒的思绪,不拖累工作,他哪怕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也都是随时烟不离手的。也因此,复旦一届又一届的学子,都能够在他的课堂上,看到一边授课一边吸烟的奇景。
一开始,这样的奇景只在校园内被小范围讨论,后来因为一个学生拍摄了视频后上传到了网上,才将这种小范围的讨论上升到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和征伐。复旦教授王德峰也因此成为了近期国内最受争议的大学教授之一。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比较合理的,毕竟国内多数地方都会贴上“严禁吸烟”的标示,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比起外界的义愤填膺,直接受到影响的学校和学生们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相反,学校没有介入这件事情,学生也没有改变他们对王德峰的爱戴和维护。
就如竹林七贤,其放浪形骸的举止能够在历史中得到正名,一方面源于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他们本身突出的表现和成就。
而复旦教授王德峰一边授课一边吸烟的举止,之所以能够得到学校的默认和学生的接受,也是源于其在教学上的强实力和高水平。
能够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一职,就证明了王德峰教授本身在专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王德峰教授所在的专业有些特殊,他面向的是哲学系的学生。
这种在教学上的独特魅力,使得一届届学生在口耳相传下每年都会争抢进入他的课堂。
而除了教学有技巧外,王德峰教授本身的哲学水平也非常高。多年的教学生活和持续的研究进步,使得他能够在5分钟的时间里,带领学生回顾完中国上下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他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和之间逻辑的串联能力,令人惊叹。
而这样的情境,也侧面证明了复旦学子们都被这位的哲学教授的哲学水平与讲课水平所折服。
课前致歉
因为王德峰教授在哲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高超的授课能力,很多学生们都会下意识地忽视他在上课时抽烟这一不文明的行为。
一开始他尝试过在授课时不抽烟,但前边也说了,本身有很大烟瘾的他如果超过半小时不吸烟,就会出现头脑不清醒的现象。而哲学课堂恰恰需要在思绪性的情况下进行大量的思考。
哲学专业上,很多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少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影响。所以王德峰教授就必须在课堂授课时保持冷静的思绪,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依赖香烟的力量。
而王德峰教授在尝试上课不吸烟失败后,就开始在每次课程开始前,向前来听课的学生尤其是坐在前排的学生,致上诚挚的歉意。这是他在无法抗拒自己行为、实现课堂文明的情况下,对学生应有的尊重。
而除此之外,学生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降低王德峰教授一边授课一边吸烟的影响。每次上王德峰教授所授的哲学课时,大部分人特别是前排的学生都会自觉地戴上口罩,减少吸入二手烟的几率。
其他特立独行的大学教授
事实上,除了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王德峰外,还有一些才学斐然的大学教授也闹出过诸多争议。比如曾经引起热议的黄侃教授。
黄侃教授是鲁迅的大师兄,是当时那个年代有名的文学教授。当时国立中央大学聘请其前往执教,主要负责开设文学研究法课程等。
这样的行为举止也一度引起了社会上的热议。但就如复旦大学和复旦学生们包容了王德峰教授一样,黄侃也是因其才学得到了国立中央大学和学生们的包容和尊重。
虽然复旦教授王德峰一边授课一边吸烟的行为违反了课堂文明,但基于其本身烟瘾严重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身高超的哲学水平和授课能力,还有对学生的尊重,也得到了学校的包容和学生们的接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