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从9日起在中国香港及澳门地区上映。除了对影片内容、视觉特效等的热议之外,近几年像《流浪地球》等内地“爆款”电影在港澳台上映难、排片少的现象也再次受到关注。而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内地流行文化在港台存在着“无法传”与“传不开”的问题。与此同时,尽管这几年内地文娱市场兴起“怀旧风”,一批中生代以上港台明星在内地综艺舞台收获了巨量的话题与关注,但是除了他们以外,港台流行的新生代明星和影视作品在内地鲜少被关注。如何畅通内地与港台文娱市场的双向互动,需要重视。
客观上,世纪之交港台文娱在内地的流行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彼时港台流行文化产业较为成熟,而内地文娱市场方兴未艾,港台集聚华语地区的文娱人才,港台流行文化也成为全国流行文化的中心。但随着内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港台流行文化的日益式微,三地流行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很多领域内地已经超越港台,改变了原本港台文化向内地单向传播的局面,但这并没有必然带来港台与内地双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近年来,在流行文化领域逐渐凸显的内地与港台的发展疏离趋势,从根源上讲,在于三地不同的文化机制和文娱市场没有真正打通。以香港与内地影视文化交流为例:一方面,与内地快速增长、下沉的院线建设不同,香港由于土地租金的高昂导致院线资源较为紧张,而有限的院线资源往往归属于几个主要的电影发行公司,这就导致在贺岁档等影片上线的高峰期发行方出于保护主义而将院线资源留给自家影片,加之香港观众长期以来更热衷好莱坞电影的观影习惯,香港电影市场更倾向于将有限的院线资源留给好莱坞电影和港片。另一方面,2007年以来,随着香港文娱人才的大规模流失以及市场空间缩小,香港本地文娱产品制作的成本投入受到很大影响,创作上固守商战、警匪等类型而缺乏创新,视觉场景等制作上与内地差距逐渐拉大,而狭隘的地域主义等意识因素更进一步限制了其在香港市场之外的影响。实际上,中国台湾地区与内地的文娱疏离也经历了类似过程:政治因素对内地文娱产品的市场阻入、日渐狭隘的地域意识对文娱视野的限制、资本和文娱人才外流所带来本土市场的萎缩、因保守主义而缺乏创新所导致的产品吸引力的下降。
对内地而言,一方面,蓬勃发展、快速迭代的网络文艺催生出崭新的文娱文化形态,无论是在文娱产品的内容、类型还是制作质量上,港台文娱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内地观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港台文娱人才“北上”合作的各种“合拍片”尽管数量不少,但由于其目标市场是内地,在题材和表达上更寻求满足内地观众,而没有兼顾港台及海外市场,导致“合拍片”无法真正推动文化的融合。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要想实现内地和港台文娱市场真正的双向互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笔者认为,目前要先在打通市场堵点上着力,逐步加强文娱交流机制。在市场打通方面,内地可以通过加强与港台院线和电影发行公司的合作,通过共同投资生产、制作更多适合两岸三地的影片,实现三地市场的共赢;将“合拍片”的目标市场变成包括两岸三地在内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真正发挥“合拍片”的文化融合作用。在文化交流机制上,可以通过打造更具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影视节,制作更多像《声生不息·港乐季》《声生不息·宝岛季》这样的节目,逐渐引入港台新生代影视作品和明星(如曾比特、炎明熹等)为内地观众熟悉,使各个层次的新生代艺人成为沟通三地观众和文化的桥梁。而双向互动和良性循环的最终实现,依靠的主要还是高质量文娱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一点需要内地和港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作品内容质量上的孜孜以求。(作者是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