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从甘肃实践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对策_应急_广播_甘肃省

导读

应急广播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向公众提供应急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入户调查、电话采访等方式,对甘肃省8个市(州)、16个县(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县级应急广播体系的突出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甘肃省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2018至2021年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实施老少边及欠发达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2022年甘肃省广播电视局、甘肃省财政厅印发的《全省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中央、省级和地方配套共投资3.9亿元,支持甘肃省进行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86个县(市、区),已建成36个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十四五”时期,计划2022年建成25个、2023年完成剩余25个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二、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在重点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深入推动疫情防控宣传服务落地见效

甘肃省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3月、7月、10月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甘肃省广电局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宣传作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已建成应急广播系统的宣传功能,疫情防控期间,要正确引导群众疫情防控和防灾减灾,消除广大群众的恐慌情绪。为便于少数民族群众收听,甘南州各县采用藏汉双语广播高频次播出疫情信息,其他已建成应急广播的各县也通过应急广播实时更新疫情信息,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使疫情防控政策深入人心,引导农村广大群众加强自我防护,不听信和传播谣言,努力遏制疫情扩散,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应急广播在疫情期间的宣传成效充分表明,应急广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疫情防控宣传服务在县级地区缺位、错位、滞后的情况。其一面对突发疫情可快速反应,提高了基层疫情防控效率。其二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本地化。其三在疫情防控宣传服务方面填补了新兴媒体的空白。家门口的喇叭、音柱及时传达给被新兴互联网技术“边缘化”的老年人等群体,实现了疫情防控宣传服务的全覆盖。

展开全文

截至2022年12月底,甘肃省各级广电部门共启动应急广播(村村响、大喇叭)县级平台43个、乡镇平台674个、村级平台8491个、启用音柱10000多个、大喇叭30000多个,覆盖总人口800余万人,一线参与播发人员4900余人,累计播发信息近10万条次。应急广播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进村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打通疫情防控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引导广大群众科学防疫抗疫,助力基层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为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

(二)加速打通灾区民众信息传播渠道

甘肃省部分县乡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环境恶劣,是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同时这些地区民众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接收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正确辨识信息的能力较弱。一旦遭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这些地区的民众就面临无法第一时间接收主流媒体讯息、难以快速作出应急反应等问题。鉴于灾害发生区域环境十分特殊,一些需要在信号流畅、气候稳定等常态环境下才能平稳运行或操作流程纷繁复杂的传输设备,难以高效、充分、及时发挥效能,而应急广播作为一种开放式互联网音频服务平台,具有传播快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等特点,能够精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导致的信息传播“真空”问题。

2020年8月17日甘肃省文县发生特大暴洪泥石流,多个乡镇受灾、道路被损毁、房屋被冲垮,文县广电部门启动刚刚建成的应急广播系统,反复播报近期气象预报信息以及洪水、泥石流避险常识,引导灾区群众向开阔及安置点转移,最大化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中距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500多公里,玛曲震感特别明显。地震发生后,玛曲县应急广播平台第一时间发声,在全县范围内紧急播发应急避险信息以及地震信息实时播报,应急调度指挥运行快速有效,收讯群众及时预防撤离,玛曲县无人员伤亡情况。

(三)聚焦服务“三农”,大力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甘肃省各地已建成的应急广播系统、村村响系统,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纾解民困、提升民智的作用发挥日益明显。

关注“三农”热点,解读“三农”政策,推广致富经验。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例如,甘肃省通渭县应急广播平台在每年秋后利用傍晚时间为全县18个乡镇、332个行政村“语音传授”“土地覆膜保墒”、种植、养殖等技术要领及注意事项。

发布惠农信息,解决就业、销售滞销农产品等难题。北方地区春耕后,农村大批青壮年在家待业。甘肃省各地相关部门利用应急广播宣传招工信息、农产品供需信息,如定西市、陇南市充分利用应急广播协助劳务部门将大批青壮年输送到福建、青岛等地区的工厂,并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特长找到了心仪工作;天水、平凉等地部分县(区)乡镇因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不及时,导致农产品积压库房。对此,应急广播开拓了多个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积压问题。

促进本地旅游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临夏、陇南、甘南等地针对乡村旅游景点、美丽乡村示范点地域广、人员活动密度较大等特点,创建了高效、灵活的应急广播服务,更好地满足了紧急疏散、事项通知、寻人寻物等公共广播服务需求。例如,甘南州玛曲县阿万仓湿地公园、东乡县布楞沟村通过应急广播平台播放背景音乐、旅游注意事项、当地特色文化等内容,为游客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乡村生活气息。

三、对运行服务问题的思考

甘肃省36个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成后,发挥作用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但在运行服务中仍存在几个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终端在线率不够稳定,影响应急广播正常运行

终端在线率是衡量应急广播终端是否正常工作的关键指标,在线率越高体现终端工作正常率越高,传输链路故障率越低,终端覆盖范围越广。据调查,大部分县(区)的应急广播终端在线率在80%至90%之间,但是极少数低于80%,主要原因是村级应急广播终端在村委会接电,工作人员上下班开关电源时,误插拔电源插头造成,其次是传输链路故障。

(二)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协调整合机制

目前,甘肃省大多数县(市、区)气象、自然资源、地震等这些提供预警消息源的部门,未将消息源协调整合到县应急广播发布平台,并且,气象、自然资源、地震等部门在部分乡镇、行政村村部安装的终端大喇叭多达8~16个,个别村达24个之多,造成公共资源的重复设置及浪费。

(三)服务范围受限,抗干扰能力较差

当前全国各地大部分基层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终端布置主要是大喇叭为主,针对城市地区的应急广播建设较少。

传统应急广播受传输线路堵塞、外部干扰、多平台交互使用、覆盖区域受限、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等因素影响,不能最大化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四、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

将应急广播长效服务纳入县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目录,从而保证应急广播长效服务良性化发展;各县(区)主管部门宜联系接入信息预警发布的气象、应急部门,筹措解决部分应急广播维护费用。

(二)强化维护业务培训

一是加强对村级管理员的操作维护培训,全面掌握设备电源和宽带链路的维护常识。二是在维护经费暂未落实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县(区)平台和乡镇、村平台,传输链路的维护,不断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

(三)协调出台系列配套政策

为解决预警消息源接入广电应急发布平台统一由广电终端大喇叭发布消息的相关问题,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的《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向本地党委、政府汇报,由县级政府统一出台协调预警消息源对接或发布部门的文件。

(四)探索多种播出体系、模式

各城区应汲取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建设适合城市环境的应急广播体系。

拓展信息服务方向。结合城市运行特点,运用应急广播服务于城市管理、智慧社区、便民生活、安全管理、卫生防疫等多个城市建设、管理方面。

提高信息推送精度。考虑城市人口密集,应根据各类人群所处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商场、学校、公交枢纽、隧道、工业园区等)的特点,制定精细化信息发布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应急信息指导。

丰富信息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发布渠道,综合利用卫星、有线、无线等多种信息发布手段,采取单独补点、系统对接、终端适配、新媒体扩展等终端接收展现方式,覆盖车载收音机、手机APP、重点城区户外音柱等,并与已建成的户外大屏、校园广播、商场广播、公交、地铁移动电视等对接。

(作者: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无线传输中心高级工程师)

监 制:杨明品

轮值主编:张苗苗

后期编辑:索东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