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黄松坚、黄志伟,父子在创作《春夏秋冬》
出品佛山记者站
策划/统筹 谢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正杰 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牵头主办的“海内外名媒社长总编湾区(佛山)行”活动中,嘉宾们曾来到佛山石湾,感受5000年制陶史,欣赏各种造型生动的陶艺作品。其中,石湾传统的“瓦脊公仔”(屋脊上的人像作品)具有层次丰富、璀璨峥嵘和神采交辉的艺术特色,令人津津乐道。
20世纪60年代以来,石湾的艺人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对瓦脊公仔的立体造型、环视效果、制作程式、泥釉指标都作出调整,赋予新的内容、意念、工序和标准,将贴塑陶艺不断拓新,使其扩展为移到室内案头的陈设,更广泛地发挥它的观赏功能。而这类作品的行内翘楚当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黄松坚。
黄松坚1940年生于广东东莞,故于2017年。20世纪60年代他在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从事陶艺工作,以“求新、求变、求美、求精”的理念创作出一大批优秀陶塑作品屡殊荣,并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黄松坚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生前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中国陶协艺委会常务理事。他在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表彰奖励,同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独辟蹊径新成一大流派
1959年,黄松坚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学校学习,196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陶塑人物创作。他早年在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等地临摹晚清民国时期石湾制作的“瓦脊公仔”,吸取其“贴塑”手法的精华,同时锐意创新,努力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1962年他以“贴塑”手法创作出《吹笛仙女》,雍容高雅、工细精巧,1963年赴香港展出广获好评,1997年入选香港“第二届亚洲艺术节”,并被香港博物馆收藏。
其后他以“贴塑”创作的《吹箫引凤》《春夏秋冬》《妈祖》等作品都赢得了“神工妙塑”的高度评价,逐步形成了贴塑仕女玲珑精妙、优雅灵秀的艺术风格,后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带动了新贴塑陶艺在石湾的创作热潮,开创了当今石湾陶艺一大流派。代表作《春夏秋冬》等堪称石湾新贴塑陶艺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展开全文
《如意寿星》
石湾传统陶塑中寿星公是最常见的艺术形象之一。千百年来,前辈名家创作的寿星公形象多如牛毛,但黄松坚却敢于将老熟题材“玩出新意味”。他先后塑成的石湾陶瓷寿星公作品有30多款,自成系列且各有寓意,包括《如意寿星》《福寿呈祥》《长寿仙翁》《多福寿星》《福禄寿星》等,他被誉为当代的“寿星王”。
黄松坚创作的寿星公在内容情节、形式结构、寓言象征等各方面力求推陈出新,以“寓意象征”和“夸张强化”的塑造要点创作作品。“寓意象征”是以蝙蝠、梅花鹿、寿桃等物品反映民众的良好愿望。“夸张强化”则在手法上以超常的夸张来达至传神的效果。以人体比例为例,人物头部占全身的比例常规是七分之一,他却大胆夸张地使用五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此外,人物五官位置的夸张,将耳朵和须眉着意拉长;人物神态表情的夸张,将口线进一步展开,将眼睛塑成一条缝线,突出慈祥欢乐意趣盎然。经过夸张、传神的艺术处理,寿星公的“寿”味更浓、老态更“活”,甚至有纯真可爱的童稚之趣。
他的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多件作品被海内外各级博物馆和鉴赏家收藏。2000年《春夏秋冬》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特颁“作品展出广受好评”证书;1999年《妈祖》获国家世纪杯金奖;1990年《雄风》和1989年《持扇仕女》(合作)分别获国家百花奖;1999年《龙之尊者》获国家优秀奖等;《长寿仙翁》《屈原》等10多件获省级金银奖。《春夏秋冬》《持扇仕女》(合作)等被评为国家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妈祖》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世纪珍藏;2002年《龙之尊者》被美国加州斯市姐妹城协会收藏。
《吹笛仙女》
深化形神凝练陶艺理论
黄松坚不仅陶艺手法炉火纯青,而且在陶艺理论方面亦颇有建树。他努力在艺术实践中探求规律与理论,曾提出“以虚导实、以实扬虚、虚实相彰、深化形神”等多种宝贵的创作理念,深受各界的好评。多年来他常在陶瓷技校和创作培训班授课,向学员讲述陶艺技术和创作理念。他在海内外的专业报刊上发表了《意趣同彰》《发扬传统刻意创新》等学术论文,在海内外的陶艺研讨会上宣讲《石湾瓦脊公仔的技艺特色及其发展》和“虚实造型”等创作观。
黄松坚曾总结自己的从艺经验:一是“师前人”,即认真学习传统,将石湾陶艺传统和前辈的技艺研习探索融会贯通,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二是“师造化”,即勤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新鲜生动的现实生活激发创作灵感,从大自然大社会中汲取养分并加以提炼升华。三是“广收蓄”,即全面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研习国画、诗词、书法、文学、历史直至西洋雕塑,触类旁通达至左右逢源。四是“通心源”,既学习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本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心得进行创新,更好地弘扬真善美。
《龙之尊者》
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曾评价黄松坚陶塑说,“勤耕博取,承前拓新”“入法而后出法,化为个人独创风格”,他擅于融注寓意象征和典型夸张等技艺,能雕善意,展现创作风格的多样性。他还别出心裁,常把书法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打破石湾陶塑的惯用程式,富书卷味,别饶情趣而回味无穷。
黄松坚的长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对记者说:“他很善于用通俗平实的话语来阐述自己的陶艺理论。他常说‘学习好比吃饭,必须通过细嚼、消化、吸收,才能变成自己的营养’。”正是有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黄松坚的陶塑艺术带着一种浓郁的书卷味。
薪火相传三代共行陶艺路
黄志伟回忆父亲时说道:“他不单将技艺传授给后辈,更鞭挞后辈在掌握基本技能后推陈出新,在艺本创新道路上继续前行。”
1991年-1992年间,黄松坚与黄志伟,父子共同创作了《春夏秋冬》。“在传统塑像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碰撞出灵感。”黄志伟表示,作品从色彩搭配、花卉水果种类、釉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尝试,父子经过一年多的思想碰撞与磨合才形成这件作品。
作品《春夏秋冬》全套
受父亲“勤与巧”结合的指导,黄志伟把石湾传统陶器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古今中外雕塑理论融会贯通,从中国画“十八描”中寻找到灵感,大胆地尝试把中国画笔墨线条“十八描”技法结合在陶艺创作中,将笔墨线条技法转化成陶艺的手搓泥条手法,用泥条代替线条构建整个作品,发明创造出“线塑”手法。黄志伟创作出多款线塑陶艺作品,如《渔韵》《酒神》《庄周梦蝶》等,为石湾陶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出现代陶塑表现技法的新篇章。
2001年,35岁的黄志伟成为广东省最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18年5月,获得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收获了工艺美术行业最高荣誉。
“爷爷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陶塑艺术家,为人细致、认真,做事一丝不苟。他对于陶塑的热爱和专一启发了我,让我懂得在追求艺术创作的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坚定的态度。”黄松坚的孙女黄美祺同记者说道。作为孙女的黄美祺在学习传承着爷爷和父亲的技艺。
2020年黄美祺与父亲黄志伟一同创作了《守护》,作品运用傲雪欺霜的梅花造型,通过塑造一位白衣天使,经过连续的工作,拖着疲累的身体,凝结其停下来的瞬间,脸上流露的虽然是疲惫,但也是自信的表情,以此致敬“最美逆行者”。
艺术名家点评
潘鹤,中国著名雕塑家
黄松坚颇得石湾传统陶瓷雕塑之真传,更致力于传统石湾瓦脊公仔技艺贴塑陶艺的探索而独树一帜,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他认真向传统学习向现代学习、向生活学习,入法而后出法,化为个人独创风格,将人物的“情、韵、神”熔于一炉,升华臻妙,使陶艺作品更显豪朴优雅、隽永传神。
黄松坚陶塑“勤耕博取,承前拓新”“入法而后出法,化为个人独创风格”,他擅于融注寓意象征和典型夸张等技艺,能雕善意,展现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意塑《钟馗三态》《潜心面壁》等作品或勇悍庄谐,或静穆深远;工塑《如意寿星》《屈原》等作品则稚趣吉祥,或正气恢宏,蕴涵深邃令人喜闻乐见。他还别出心裁,常把书法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打破石湾陶塑的惯用程式,富书卷味,别饶情趣而回味无穷。
梅文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黄松坚以“寻根”的心态在清代瓦脊人物造型的基础上找到工意结合、巧雅华滋的装饰倾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作品系列性。其中《龙之尊者》《护法老君》《丹药家葛洪》都是庄严肃穆的题材,作者以飘逸的须髯、柔润的衣纹、活泼的行草与庄整端肃相糅合,以缩小作品与欣赏者的距离,使神和人之间有所沟通和共鸣。
罗雨林,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艺术研究委员会研究员
黄松坚善于直接或间接深入生活,作品抒发有血肉灵魂的人生百态之正气,或扬正抑邪,或以古至今,通过艺术的再创造“求新、求美、求精”,使作品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反映主题,弘扬真善美,让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如《吹笛仙女》采用传统瓦脊公仔的贴塑手法,粗犷而不粗率,柔和而不纤弱,精细而不琐碎,格调高雅大方。又如他塑造得较多的《寿星公》作品,其运用的虽是传统手法,但却能塑出新意,寿味浓郁,意趣盎然。
编辑:郑健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