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 新华纵横(成品)_剪纸_陶艺_同期

节目导视:

【同期】我一直在想,工笔画跟剪纸结合是不是更漂亮。

【同期】蔡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在陶器上面进行绘画和制作,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

【同期】在未来的话我相信我们也能够做成我们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

正文:

【小标题】常凤灵:在传承剪纸艺术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字幕】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常凤灵依托牡丹等当地特色,不断创新传统技法,把剪纸“贴成画”“穿上身”,并带领更多心灵手巧的乡亲增收致富。

在工作室的案桌前,常凤灵正在进行剪纸创作。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当地剪纸多以牡丹为题材。与大部分剪纸用红纸不同,常凤灵先用白宣纸剪出牡丹花样。

【同期】山东省菏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 常凤灵

咱这个传统剪纸都是用红色纸剪。红色纸就是局限性比较大,用白纸剪(再上色)更容易呈现色彩的丰富度、色调的多样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字幕】剪出牡丹花样后,再以工笔技法上色。常凤灵剪纸注重剪、刻、撕、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多种技法相结合,成品与工笔牡丹画相比更具立体感。

【同期】山东省菏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 常凤灵

剪纸一直在创新,巨野又是“中国工笔画之乡”。我这里也有好多画画的,我一直在想,工笔画跟剪纸结合是不是更漂亮。这两个融合到一起,我先试试看。

【字幕】常凤灵还将剪纸与服饰等相结合,让这项传统艺术融入生活,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同期】山东省菏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 常凤灵

比如说这个包上的牡丹,这叫剪纸衍生品。咱这个剪纸呢,咱不光是融入到包上,包括这个服装上,把剪纸的元素放到服装上,还有丝巾上。咱这个非遗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发扬光大。

【字幕】如今在常凤灵的工作室,常年有几十名学员跟她学习剪纸技艺。对于每位学员,常凤玲都会悉心指导。

【同期】巨野县龙堌镇李庄村村民 李敏

从退了休以后,朋友介绍认识了常老师,常老师教我们剪纸这一块儿,受益很多。(剪纸)四尺的(作品)三四天能完成,大概收入三四百块钱。

【字幕】据了解,已有200多人从常凤灵这里学成出徒,实现就业。常凤灵还邀请有合作意愿的学员加入自己的剪纸工作室,一起在传承剪纸艺术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展开全文

【小标题】蔡中云:匠心传承陶艺

【字幕】蔡中云是四川省仁寿县的陶艺传承人,从事陶艺制作已有40多年,他一直坚持用手中的泥巴、泥塑刀,将仁寿陶艺发扬光大。

【现场声】仁寿陶艺主要传承人 蔡中云

你画竹叶子的时候,下面要慢一点,拖笔的时候要快,这样才把竹叶子尖尖画得出来,因为这个还不能够迅速地去填它,迅速地填它,拉起泥浆去形成第二次覆盖,烧制出来非常粗糙,不太好看,就显不出你叶片的力度。

【字幕】近年来,蔡中云将陶艺制作带进了学校课堂、社区院落,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陶艺,传承陶艺。

【同期】仁寿文同实验初级中学学生 张艺夕

蔡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在陶器上面进行绘画和制作,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积累了审美经验,告诉了我如何做到色彩搭配,让我知道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耐心地做好每一件事。

【同期】仁寿县城东社区居民 刘欢

第一次接触陶艺,以前看着陶艺觉得很简单,然后今天接触下来发现,做陶艺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耐心、细心才能做一个好的作品,以后再有这种陶艺活动,我们会积极参加,做出更完美的作品。

【同期】仁寿陶艺主要传承人 蔡中云

今后,我们将在整理、完善、提高陶艺这项技艺的同时,继续深入社区传播陶艺。另外,我们将从娃娃抓起,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小标题】解锁一根竹子的不同“模样”

【解说】说起竹子,你会想到什么?是大熊猫口中的美味佳肴,还是电影《卧虎藏龙》里的经典对决?在拥有132万亩竹林的革命老区贵州省赤水市,一根竹子可以演变成不同的“模样”,不仅成为百姓致富的工具,还让低碳环保的竹产品走入大众生活。

赤水竹林年年都产竹笋,不少村子都成立了合作社,专门收购竹农挖出的竹笋,而现在正是采挖冬笋的时候。

【同期】贵州省赤水市黔景轩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远富

现在是下午5点,我们在上山到农户手里面采购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冬笋,因为农户从早上出去挖到下午4点过才回来,我们现在去刚刚好,保证我们冬笋的鲜、嫩。

【解说】合作社收购来的新鲜竹笋,将会进行分拣、打包,通过空运及时送上江浙沪地区市民的餐桌。

【同期】贵州省赤水市丙安镇艾华村驻村第一书记 穆世洪

近年来的话,特别是我们这个产业做起来了以后,越来越多返乡的这些青年,看着家乡变好了以后他们就回来,回来了以后把曾经家乡的这些产业给做起来,老百姓挖出来了以后有地方卖,而且价格能保证,这样的话就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他们管竹护竹的热情,对于竹农来说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

【解说】竹子是一种可再生循环利用资源,需要把老竹子砍掉和适当管护,才能促进竹林健康成长。砍下来的竹子可以卖到造纸或建材厂,用竹浆代替木浆造纸,用竹渣制作竹家具,这里形成的竹工业绿色循环产业链,让花样繁多的绿色竹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乃至海外。

贵州汇美佳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利用竹浆原纸加工生活用纸的企业,2018年,来自四川的周书生将公司落户赤水市经开区,看中的就是当地丰富的竹原料。

【同期】贵州汇美佳源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书生

以前在四川主要是做木浆,来到赤水主要是以竹浆为主。竹浆含“竹醌”,有一个自然杀菌效果。在2018年刚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也是受了一个很大的波折,(产量)从一个月600吨直接降到100吨,后来我就一直坚持,始终坚持把这个竹浆往好的方面去做,自己研发,自己去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到现在公司(产量)已经达到25000吨一年。

【解说】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后”传承人杨昌芹带动一百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从事竹编制作,她还创新出了竹编水杯、茶具、手提包等立体精细的工艺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她的队伍,非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也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

【同期】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员工 李锦珍

当时是体验过来的,然后后来学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这里就业上班了,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像我现在的收入平均每个月就是4500到5000元左右,对于我来说我已经满足了,自己买了个小车。

【同期】贵州省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 杨昌芹

有基地了以后能够更好地规范,让我们更好地发展,比如说像我们也从去年一千多万的销售(额),到今年两千多万的(销售额),带动了我们这一两百人的老百姓就业,她们靠她们自己的手艺,既能带小孩也能够照顾老人,然后能够挣跟外面一样(多)的钱。我们既是文化也是产业,在未来的话我相信我们也能够做成我们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 

制片人:李杰

编导:李畅

记者:朱晓光 杨华 吴斯洋

报道员:郑晨晨 杜海冰

摄制:熊晓华

统筹:王健 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