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北大教授去世,骨灰被儿子用塑料袋装走,到底讽刺了谁?_骨灰盒_尽孝_骨灰

今年年初,有这样一个新闻。

一位89岁高龄的北大教授病逝,遗体火化后儿子询问骨灰盒价格,得知最便宜的也得7000元,果断掏出兜里的黑塑料袋,把父亲的骨灰装好拎走了。

买不买骨灰盒,这本是自愿的私人问题,但这种意外操作激怒了工作人员,随手拍了段视频抨击该男子“没有孝心、大逆不道”,视频里言辞激烈、令人愤慨。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件事,网友们却不买账,反而把矛头指了回去,纷纷吐露自己去火葬场“被宰”的经历,还直言“死后尽孝,不过是为了面子。”

一抔骨灰,用昂贵的红木骨灰盒装,还是倒进黑塑料袋拎走,哪一个才算孝顺?令人争议的事件背后,到底讽刺了谁?

塑料袋装骨灰,究竟讽刺了谁?

殡仪馆工作人员正在售卖骨灰盒时,这位教授儿子走过去问了问价格,听到最便宜的也要7000元后,觉得不值就跟工作人员搞了搞价。

展开全文

“卖了这么多年骨灰盒,还第一次见还价的。”工作人员一脸鄙夷,不屑地哼了一声,“给你说的都是最便宜的了,几万块的都有人抢着买。买骨灰盒都想还价,咋能说出口的?”

教授儿子愣了一下,没有和对方抬杠,又想了想按照骨灰盒成本来算,根本到不了7000元。见跟对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于是没有说话,转身打开后备厢,掏出一个褶皱的塑料袋,小心翼翼把父亲的骨灰倒了进去,就驱车离开了。

工作人员见这一单生意没成,还有了如此“奇葩”行为,于是举起手机录下这一行为,指着破口大骂,“亏你们还文化人,学问都烂肚子里了,真是抠门的大不孝!”

视频里是殡仪馆工作人员义正词严的批评,本以为会激发网友们的愤慨,掀起一场对教授儿子的口诛笔伐,毕竟我们中国人历来注重丧葬文化,“死者为大”,多花些钱办一场风光的葬礼,被认为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

不料视频发上来后,网友一上来就调转了方向。

有人冷静回应,“丧事从简,不该花的钱不花,这很正常。”

有人辛辣讽刺,“摸着良心说说,你们骨灰盒成本到底几钱,‘死人财’还没赚够吗?”

有人幽默调侃,“死前多给我端几碗饭,等我死了把骨灰直接一把扬了走人。”

有人大胆自嘲,“一月工资3000,要是我也舍不得。用个月饼盒装我的骨灰也行。”

其实,这位教授儿子也是一名博士,家境殷实,被父亲教导得温和谦卑。生前父亲住院的最后那段时间,儿子还学校医院两头跑,常常熬夜通宵陪伴,坐在病床旁敲着论文,又时不时观察父亲是否有异样。

单单从经济实力上说,这7000元他并不是负担不起,只是抱着一个很朴素的想法,谁都知道骨灰盒根本不值这个钱,父亲已逝,根本享受不到,只不过图一个“面子上的孝”罢了。

更关键的是,就算父亲在天知道,也不会愿意他浪费钱财,买这几块木头。

最终,这名博士省下了钱财,也赢得了网友的理解。但社会上那些不得已而付出高昂丧葬费的普通人家大有人在,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生养厚葬,在农村更是不可违抗的习俗。

为了不被亲戚戳脊梁骨,再穷也得咬着牙买,哪怕搭上大半年的收成,甚至借外债,导致整个家庭越干越穷。

那么对于高档骨灰盒,我们到底该买不该买?这个刺骨问题的背后,到底讽刺了谁?

高档骨灰盒,买还是不买?

一般来说,骨灰盒会分高中低三档,价位也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除了殡仪馆这样正规售卖骨灰盒的机构,在繁华热闹的街头,夹缝中会看到一家不起眼的寿衣店。

如果你进去看过,就会发现里面的骨灰盒惊人的贵!光是寿衣就要900多,骨灰盒更是要价上千元。如果不幸亲人在深夜离世,紧急购买的话,这些小店还会坐地起价,价格成倍往上涨!因为他知道这时候你一定会买,肯定趁机好好宰一笔。

宰人的小店哪里都有,但一个奇怪的事实是,反倒是那些家境普通,甚至有些贫寒的农村家庭,反而更倾向买成千上万的骨灰盒。大多数中产家庭反而会买更为普通低价的品种,为何会有这样颠倒过来的怪异现象?

归根到底,还是绕不开面子这个词。面对高到离谱的价格,那些在乎亲戚人言的普通家庭,害怕被人说不孝顺,戳脊梁骨,于是咬牙忍痛买了下来,只为图一个别人口中孝顺的名声,也防止亲戚邻居看笑话。

而商家就是完美拿捏了逝者家属这个尴尬却不敢言的心理,毫不留情拿孝道来绑架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那些舍不得花钱的人,最后顺利卖出一个个利润高昂的骨灰盒,鼓了自己的腰包。

只有少部分如教授儿子这样不畏人言,坚定自己想法的人,才会冲破传统道德的桎梏和观念绑架,不把死后高昂不必要的花销,看成是对父亲尽孝的方式。躲过了商家伸出的贪婪的手,也让网友大喊过瘾,自己也要效法学习。

其实,许多殡仪馆、寿衣店都言之凿凿说不能降价,也是顶着孝道的面具,行暗地赚钱之实。对于高档骨灰盒要不要买,笔者认为还是要回归初心,问问自己这能不能让自己尽孝,如果亲人在世,又会怎么想怎么看。这样冷静下来一想,就知道答案了。

近些年比过去进步的一个思想是厚养薄葬,强调生前多花时间陪伴尽孝,让亲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情和照顾,待亲人离去之后丧礼简办即可。毕竟尽孝不在于豪华葬礼的风光,更不在旁人的认可,只在乎生前自己有没有尽力尽孝。

正如那句老话——

床前一碗汤,胜过坟前万捧灰

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村里一对老夫妻靠务农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又掏出积蓄给他们盖新房,娶媳妇,之后就分了家。两年后,老两口抱上了孙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又过了几年,老夫妻腿脚不利索,隔三差五地生病。他们感慨自己已经老去,想趁着能走动时再多看看孩子们,于是搀着进了老大家的门。

谁曾想,大儿媳热情招待,二老刚坐下,就听见她交代孙子把腊肉藏起来,接着端出隔夜菜就往锅里倒。

二老寒心,又去了二儿子家,说想吃碗饺子。谁知二儿媳耷拉着脸说,“哎哟,真不巧。这几天大旱,韭菜都旱死了,要不我给你们搅碗汤吧。”

二老摆了摆手,饿着肚子又去了小儿子家,刚进门就看见三儿媳正把笼布盖在肉包上。二老的心寒透了,回到家后他们让邻居去跟儿子报丧,说自己走了。

结果三个孩子一听,寻思着老头还有些家产和地皮,儿媳们更是一个个嚎啕大哭,赶紧登进了二老的门。正哭丧之余,老头坐起身破口大骂,“一个个混账东西,活着你们不尽孝,死了倒是来瞎胡闹,你们走吧,家产一个子也不会给你们。”

6个大人面红耳赤,自觉难堪,街坊邻里更是指指点点看笑话,他们羞愧地回了家,此后更是没再来过。

床前一碗汤,胜过坟前万捧灰。

死后再风光,也终究是假尽孝,满足自己的面子罢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