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返乡,金乡大蒜搭上电商快车,年销2万吨_大蒜_金乡县_金乡

2月26日,在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马集村,金乡县华能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赛正在仓库里,检查储存的大蒜质量情况。去年,他的公司在电商平台销售了2万吨大蒜。“今天大概发出去1万单左右,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能发五六万单。”刘国赛说。

△ 刘国赛正在检查大蒜质量

说起电商销售的成绩,刘国赛难掩心中的自豪,他的父辈几十年如一日种大蒜卖大蒜,但过去只能低价出售给批发商,利润微薄。“赶上行情不好的年头,甚至还会亏损。”刘国赛说,“从高中我就想做大蒜出口,提高效益,所以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

2013年,刘国赛大学毕业,回家一头扎进了大蒜产业。“刚毕业对这些农产品一无所知,只能慢慢地了解。”刘国赛说,“我回来以后,出口行业已经不景气了,国外市场信誉差,风险很大。” 2014年,刘国赛注册了金乡县华能经贸有限公司。回乡后,他边学习,边进行大蒜外贸生意,一直不见起色。

2019年,刘国赛注意到很多农产品都搭上了“电商快车”,他就想大蒜易保存、运输,销售周期长,应该可以在电商平台上有一席之地。“为什么我们金乡的大蒜不能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里呢,消费者方便购买,价格也便宜。”刘国赛说。

2020年3月,刘国赛筹办好了做电商的各项事物,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刚起步时,一切并没有刘国赛预想的那样顺畅,一天仅有一二十单的销售量。为了吸引流量,他开始着重突出产地直销的概念,压低了价格,牺牲了一部分利润。“同时,质量品质保证好,物流环节把控好,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品尝到金乡大蒜的独特风味,提升客户体验。”刘国赛说。

汁鲜味美、香脆可口的金乡大蒜很快赢得了一些消费者的青睐。“半年后,回头客越来越多,我们整体的销量逐步增加。”刘国赛说,“接着我们赶上了网络平台发展的红利期,后来订单的数量几乎是翻倍增长。”

刚开始,刘国赛自己上阵打包、装车,单量上来了,就慢慢地扩大规模,招收的工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光加工打包车间就有200多人,加上分拣、仓储、运输等环节,共带动周边近300人就业。

刘国赛不止拓宽了村民的致富渠道,还帮助他们提高了种地收入。他每年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附近村庄收购七八千吨大蒜。“我们直接安排工人、车辆,上门装车,现场付钱。”刘国赛说。

展开全文

△ 附近的村民在加工打包车间打工

“我地里的大蒜直接卖给了刘国赛,算下来能每亩多卖1000元。忙完地里的活,在这里打工,每个月还能多收入2000多元。” 大蒜种植户李桂兰说,“一年下来,比以前多收入近3万元。”

“下一步,我打算引入电商加工、包装的自动化流水线机器,提高打包效率,帮助周边村民在网上售卖农产品,让电商平台成为更多人增收致富的途径。”刘国赛说

来源:农村大众

责任编辑:杨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