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追捧,银行“冷待”,有银行大额存单认购门槛升至1000万_存单_银行_利率

编辑|田晏林

有着7年理财经验的李鑫,也被前几天银行理财产品的暴跌吓到了。

近两周来,一向以稳健见长的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净值回撤,投资者们叫苦不迭,“赎回银行理财产品”一时间在各社交平台刷屏,大部分资金都在其中的李鑫也动了赎回的心思。

“其实上次买的时候,我就在安全和收益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想求稳,把大部分钱投到银行理财,结果没想到还会出现这么大的亏损。”李鑫说,50万元的银行理财,一年才有一万多元收益,但这些日子,他一天就要亏掉200多元。

“再这样下去离亏损到本金就不远了,还不如直接存银行呢。”李鑫也的确这么做了,在预约赎回理财后,他开始在网上搜索起了大额存单。

与普通存款和理财产品相比,银行的大额存单具有“高收益、低风险、流动性强”的优势,且在到期之前可转让、可提前支取。这些年,尽管大额存单的利率一再下降,不少储户仍然抢不上一单。

看着这两天投资者被银行理财伤到开始热议起大额存单,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却表现平静:“大额存单一直紧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李鑫也问了好几家大型银行,三年期的大额存单不止没有额度,连预约都不行,甚至有些银行将大额存单的起点金额直接提高到了1000万元。

利率下降成趋势?

近日,市界在北京多家银行发现,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年利率又出现不同程度下调,部分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已经降至3%左右。不少银行员工表示,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今年利息已经下降好几次了,最近一次调整大概是在三个月前。”一位工商银行某网点客户经理感慨道,这两年大额存单一直在降息,尤其是今年以来降得更加频繁。据他回忆,去年年中,该行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还在3.85%左右,经过多次下调后,三个月前已经降到了3.1%。

“从4.125%到3.85%再到3.35%、3.25%、3.1%,这就是近年大额存单利率的走势,接下来很可能还会继续降。”农业银行北京某支行网点一位经理也表示,现在国有四大行的大额存单利率都差不多,但即便降至如此程度,大额存单仍然备受追捧,额度极其紧张。

通常,存款的利率水平跟存款期限、金额成正比,但市界发现,部分银行的存款产品利率出现了倒挂现象。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利率倒挂一方面是由于不同银行对自己负债结构有不同的安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银行对长期利率走势的判断。“一般来说,存款期限越长,相应的利率也会越高,若利率未来呈下降趋势,银行就会调整存款结构,减少吸收一些长期存款。”

展开全文

2022年3月7日,上海,银行门口贴着,个人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图源/视觉中国

想买大额存单?没1000万不行

与建设银行一样,给大额存单设置高门槛的还有浦发银行。

如果说这些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只是暂时没有额度,那么还有部分银行甚至直接不卖了。

不过,在一些中小城商行,想要抢到三年期大额存单还是有机会的,并且利率相对国有大行及大型股份银行还会高些。

图源/视觉中国

一定非大额存单不可么?

曾经依靠“收益高、更安全”等优势,费尽心思吸引储户们注意的大额存单,如今客户想买,竟然还得“求”着银行。这是许多投资“老炮儿”在早几年前不敢想象的。

作为稳健投资的渠道之一,大额存单曾因门槛高、周期长、利率相对理财产品较低等因素,被不少追求快钱的投资者拒之门外。然而如今额度频频告急,甚至银行抬高认购门槛,仍然备受追捧。

从居民的角度而言,业内普遍认为这大概率是受资本市场投资收益不佳等因素影响,当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被进一步放大,大额存单类可保本保息的产品也随之更受投资者青睐。

今年以来,A股市场剧烈波动,上证指数极速震荡下行,从年初3600点以上一路跌破2900点,多数股票、基金等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就连一向主打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也未能幸免,出现不少“破净”的理财产品。

此时,尤其是对保守型投资者来说,大额存单就成了既能满足安全要求,又能兼顾收益的最佳产品。

“虽然银行也在下调甚至让其和存款利率相同,但大额存单利率相对定期存款利率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比如可转让性、资金安全性等。”王蓬博表示,大额存单在到期之前还可转让、可提前支取,尤其是在支持线上转让功能后更是进一步增加了便捷性和流动性。而定期存款则会减少储户可用资金,降低流动性。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现在是宁要小额低息,也不要大额高息了。”据业内人士分析,存款期限越长意味着银行付出的成本越高,随着贷款利率不断下降,大额存单颇受投资者欢迎的同时,高额的利率也会进一步加重银行的负债成本。

因此,银行不断下调大额存单利率并控制额度,甚至设定较高的门槛,从而减少吸收高息存款,一定程度上控制付息成本。

建行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曹磊也指出,一方面,中长期的大额存单的利率一般较短期的要高,如果银行的吸存结构以前者为主,其付息成本也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吸收中长期大额存单将影响银行资产期限匹配的结构,在持续的降息通道中也将进一步左右银行的利润。

而对于目前的利率环境及大额存单“一单难求”的情况,王蓬博也建议,投资者如果以提升资产安全性的角度,可以考虑一些可替代的产品,比如投资养老保险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