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为什么不可能也不能大跌?_房价_的人_万元

这几天房地产市场有了点回春的感觉。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3月一线城市房产成交面积环比涨73.0%,同比涨83.9%;二线代表城市成交面积环比涨54.7%,同比涨70.9%;三线代表城市成交量环比涨幅28.6%,同比涨幅为60.1%。

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成交数据的涨幅均十分惊人。虽然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房价开始上涨但量升往往是价涨的“先头部队”。

与此同时,郑州出现了办产证需要找黄牛,否则就得排队的神奇景象,难道到底的成交量已经到了如此火爆的地步?

有的人认为现在是卖房的人多所以成交才火爆,可问题是光有人卖是无法成交的,必须得有人接盘才能促成交易,所以卖的人多意味着买的人也多,否则成交量就上不去。

如果说前段时间市场上90%的人都觉得房价将不断下跌,那么现在这一比例正在逐步缩小,可能只有70%甚至60%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随着成交量的不断上扬,更多的人将“被迫”重新审视楼市走向,谁让中国人向来有买涨不买跌的传统呢?

展开全文

未来的房价到底会如何我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未来几年甚至十多年里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不可能发生大幅下跌。注意我提到的定语,“大部分城市”和“大幅”,换言之,极少数特例城市可能大幅下跌,部分城市会阴跌。

为什么大部分城市房价不可能大幅下跌呢?因为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承受不起。

根据央行课题组前几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家庭70%的财富是以房产形式存在的。

这一比例在房价动辄几百上千万元的一线城市更高,一些家庭的资产看着有500万元,其中450万元以上是房子的市值,剩下的金融资产(存款、股票、基金等)不到50万元。农村家庭的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不过,但凡家里积累了些财富的农村家庭往往会选择在县城或者市里买房,剩下的农村家庭大概率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本身就没有多少财富。

对于中国家庭而言如果房价大跌将导致财富大幅缩水,要知道这可能意味着两代或者三代人积累的财富“灰飞烟灭”了,多少人的心理能够承受得住?

有些楼盘的二期卖得比一期便宜,买了一期的户主跑到售楼处闹,要么退钱,要么不准降价,由此可见一斑。

没买房子的人在房价大幅下跌情形下就一点事也没有吗?还真不是这样,事实上经济活动是相连的,牵一发而动全身,20年里坚持不买房子的人照样会因为房价大跌而遭受严重损失。

全款买房的人很少,大部分或多或少背负着房贷,有些家庭的房贷比例在房子总价的60%以上,房价大幅下跌会引发断供潮,那时没人会在乎征信,钱都没了谁还担心成为老赖呢?

房贷断供将让银行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银行为了自保只能起诉拍卖抵押的住房,可房价大幅下跌会使得卖房得到的价款低于贷款额,最坏的情况是房子根本卖不出去。银行收不回贷款意味着没钱兑付存款给储户,更不要说理财产品了,不买房子的人的主要财富形式是这两类金融产品。

有的人认为现在有存款保险制度,50万元以内的存款本息全额赔付。

说的没错,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存款保险机构的钱是哪里来的?其实是所有银行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缴纳的保费。保险的特点是“众筹”,十家里面赔一家有的赚,赔两家不赚不赔,赔三家、四家亏钱,赔五家、六家甚至更多家的话必然资不抵债。

当大量银行破产时存款保险基金里的那点保费根本应付不过来,最终的结果是保险机构破产倒闭。这个时候只有国家出手救市了,方法是输送流动性,钱从哪里来呢?通过发行增量货币,说得直白点就是“印钱”。随着货币数量的大幅增长,存款也就不值钱了,储户看上去保住了存款,实际上遭受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损失。

因此,房价大跌会让所有中国家庭的财富蒸发一大半,不论有房的还是没房的,除非你的绝大部分财富是以非人民币资产形式存在的。关于这点就不做过多展开了,理解的自然都理解。

正是因为如此国家是不会让房价大幅下滑的,在有了下跌趋势时就会出手调控,一条政策不行就用两条政策,两条不行出三条,三条不行出五条、十条、二十条......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类政策已经出台了,说起来是救市,实际上是在托底经济,同时是在保护老百姓的财富。

既要解决高房价问题又不能动摇国本,用时间换空间是伤害性最小的方案,一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会上涨也不会大幅下跌,长期维持现有价格让通胀逐步磨平高房价的棱角。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6万元左右,若干年后当这个数字提高一倍至7.2万元以上而房价相对现在的价格不变或者下降5%至10%,整个软着陆过程算是完成了。最近出台的所有措施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的。

因此,别再妄想通过投资房子实现财富与阶级的跨越,同时,也别指望着房价崩盘,包括你在内的所有人都承受不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