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是天然铁?巴基斯坦与中国友好为何从未因领导人频换而改变?_巴基斯坦_印度_克什米尔

巴铁对中国当然不是天然的铁,中巴两国的友好和默契是经历过苦难之后的历久弥坚,绝对不仅仅因为面对着共同的威胁——三哥。

蒙巴顿和英国皇室

1947年8月,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蒙巴顿方案》。该方案的核心依据是民族宗教,蒙巴顿希望用“两个民族”的理论对南亚次大陆实施分治,以此解决两个民族之间经久不衰的宗教矛盾。所谓的两个民族是指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根据这两个民族的主要聚集地把英属印度一分为三,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居中,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分列在印度的东边和西边。

南亚次大陆

分治后,巴基斯坦国内95%以上的国民是穆斯林,而印度辖区内人口中,印度教占83%,穆斯林占13.4%。1971年11月21日,印度在巴基斯坦国内动乱之时,利用苏联牵制巴方盟友美国和中国,出动军队闪击东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后,扶持自治政府,建立了现在的孟加拉国。

路易斯·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有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对穆斯林占78%,印度教占20%的克什米尔的归属没有给出方案,这为之后两国间的战争和动荡埋下了祸根。

展开全文

尼赫鲁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主张用跨越民族和宗教的“大印度联邦”,取代英国殖 民遗产。如果克什米尔归附巴基斯坦,意味着印度承认“两个民族”理论,和印度提倡的“世俗主义”理念背道而驰。

巴基斯坦首任总统阿里·真纳对“两个民族”理论深表认同。他认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属于不同的文明,印度不断挑战“两个民族”理论,是从根本上否认巴基斯坦建国的合法性,并为武力兼并巴基斯坦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

巴基斯坦首任总统阿里·真纳

《蒙巴顿方案》的“分而治之”的政策,人为制造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裂痕,不是根治南亚次大陆冲突的仙丹妙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南亚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两国独立后,先后爆发3次战争,表面上围绕着克什米尔的归属,实质上是由宗教矛盾激化为宗教仇杀。

印巴分治方案问世,特别是1948年印巴分家真正分家后,到印巴第二次战争时,两国在边境上的摩擦从未断过,仅仅50年代的十年间,两国间正规军的小规模军事冲突有数百次之多,死伤严重。

蒙巴顿和真纳夫妇

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被分为印控地区和巴控地区,两国互不承认对方对克什米尔的主权诉求,但因实力悬殊不大,且国内问题重重,所以双方只是在实际控制地区活动,不会主动夺取对方控制下的区域,这种平衡一直持续到了1965年的2月。

1965年2月,印度突然毫无征兆地派兵入侵了印度河下双方有领土争议的卡奇沼泽地区,拆毁巴基斯坦在该区域边境设置的岗亭和哨所,驱赶在该地区执勤的巴基斯坦的警察。

巴基斯坦随后进行反击,派陆军第8师进入卡奇地区,两国军队短兵相接,持续对峙。4月,经过短暂的交火后,印军退出该地区。7月,在英国的调停下,印巴坐在了同一张谈判桌上,就卡奇问题进行磋商,最终达成停火协议,两国撤军,恢复到冲突前的实控状态。

然而,三哥向来是拳头软,嘴巴硬。1965年卡奇冲突谈判结束后,印军虽然退回到了先前的边界,但印度政府却公开叫嚣“克什米尔是印度神圣的一部分,克什米尔的归属不可置疑,永远不会就这片领土与巴基斯坦谈判。”

印度政府的言论惹怒了一直活跃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民兵,他们迅速再聚集,以“自由斗士”的名号潜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茫茫大山里,穆斯林民兵扛着AK和火箭筒,不时袭击着印军的车队、哨所、检查站,造成印军死伤。

印度政府调兵遣将,以治安为由对穆斯林的民兵游击队进行围剿,一个月的时间里便造成了克什米尔地区6000多名穆斯林死亡。随后当地发生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冲突不断,印度开始增加在两国实控区域军事分界线上的部队人数,达到70000人。

1965年8月,印度国防部决定越过两国的边境,到巴基斯坦的实际控制区域追捕穆斯林民兵。9月,印军侵入到巴基斯坦的乌里河流域,第二次印度战争爆发。

歼-6

印度的入侵,让巴基斯坦很是恼火,巴基斯坦时任总统阿尤布.汗制定了“大满贯计划”,将进攻重点放在军事重镇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1965年9月6日,巴基斯坦空率先出动,派出40架F86和F104对印军的空军基地进行轰炸。

巴军利用美国最新型的响尾蛇导弹应对印度空军的反扑。截止到1965年9月7号,24小时之内印军被击落和击毁的战机超过50架,而巴基斯坦方面仅损失了9架战机。借助美国先进的军事武器,巴基斯坦取得了巨大的空中优势。

真纳及其妻子和妹妹

然而,事实上,当时的巴基斯坦国力和军力都远不如印度,在美国拒绝了巴基斯坦提出的近一步的武器和贷款援助后,巴基斯坦前期所取的优势很快便消失殆尽。此时在整个战场上非常被动,且没有了美国后援的巴基斯坦把目光投向了几年前刚刚把印度俺在地上摩擦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自知不是印度对手以及美国人可能靠不住的巴基斯坦政府就积极地与中方接触。1963年,巴基斯坦放弃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喀喇昆仑走廊”5900平方公里土地主权,承认这片地区是中国新疆的一部分,主动向中国示好。

当时的中国,被美国和苏联孤立,中印边境冲突时,和两个国家带头都站在了印度一边。在巴基斯坦主动表诚意后,中巴两国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

印巴第二次战争发生,援助被美国拒绝后,巴基斯坦与中国沟通协调中方从东线牵制印军,以减轻巴军的压力的方案。

1965年9月4日至月9日,中国人民日报连续6天发布我国政府的官方声明,斥责印度单方面破坏南亚稳定。9月17日,中国政府又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对印度的警告,要求印度从中印边境的锡金撤军,否则解放军将进驻该地区。随后,解放军开始向这一区域的边境增兵。根本不具备两线作战能力,再加上刚刚被解放军“胖揍”过,深知我军实力的印度对此极为惊恐,立刻向东北派军,这从实际上减轻了巴基斯坦方面的军事压力。

与此同时,应巴方要求,中国向其提供了武器支援,包括苏式米格战机的零件,七五型无后坐力炮、炮弹,以及中国刚刚装备精锐部队的59式坦克等。中国已经增兵边境,且向巴基斯坦进行了武器援助,9月20日,印度开始拆除在争议地区边境的军事设施。在美国的协调下 ,联合国在这一天召开会议,下令印巴停火。涉事的印巴双方就坡下驴,1965年9月23日,印巴双方停火,短暂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基本结束。

两国虽然停火,但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中国依然按照战时达成的约定,相继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00辆59坦克。这种新式坦克连当时的解放军也没有实现大范围的装备。

再就是按照约定,送给巴基斯坦数百架歼-6和强-5战机,帮助巴基斯坦空军大大缩小了与印度空军实力的距离。

强五战机

印巴分治后,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直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和经济等全方位的支持。 1960年代起,美国考虑到围堵中国的需要,开始在印巴之间搞平衡外交,减少了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第二次印巴战争时,美国直接拒绝了巴基斯坦的援助请求。关键时刻掉链子,让巴基斯坦落入危局。中国恰在此危机时出手相助,巴基斯坦才没有惨败,这是中巴关系走向亲密无间的开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