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幼儿园砍人事件:如果要报复社会,为什么专门伤孩童?_社会_报复_凶手

伤害弱势群体

就是罪恶的死循环

比起死亡,幸存的孩子留下的伤害更大。

根据现场的描述,有的小朋友被砍伤动脉,鲜血将全身染了个遍;有的小朋友脸上被砍得肉垂挂着摇摇欲坠,却不哭不闹,只是茫然地站着,目光空洞地望着四方,模样看着令人心疼不已。

他们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身上的伤痕也许会痊愈或伴随终生,但最令人心疼的是心理上的创伤,也许无法痊愈了。

报复社会

为何砍刀总是挥向无辜

凶手行凶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呢?

展开全文

这起案件警方的初步说法是疑似精神病,网络有人说是因为夫妻吵架……但就算把经济原因、家庭破碎、人生失败、精神失常等都说个遍,来论证这些凶手真的很惨,但这就能成为他们开脱罪名的理由吗?

在同样的遭遇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凶手的。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很多,遭遇磨难、承受痛苦的人也很多,难道他们每个人都要在大街上报复社会吗?

这种遭遇实质上就是在给凶手寻找一个角度去开脱罪名,给这种凶残、无人性的暴力冠以「合理」的理由。

更不能因为这种理由,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凶手不配被原谅,行凶背后的本质原因也不能被忽视。

大人不好搞,小孩容易捅。

恶劣的杀童事件总是引起恐慌,不少学校也因此加强了各种安保,但杀童案件还是不断发生。

每个人都会忍不住质问一句: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砍杀无辜的孩子?

学校作为一个体制化的教育机构,却经常成为凶手报复社会的屠宰场。因为学校存在一个潜藏的报复价值——杀害孩子,就是灭绝社会的未来。

对于这群凶手来说,他们根本没本事报复社会,因为本质上他们只是一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压迫,在本能的反抗无效以及无处发泄后,积攒了一股怨气、消极处事。

别动不动就把错归给社会

「报复社会」这四个字,现在几乎是「Loser」的代名词。

只是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美国,几乎每年的校园、影院、运动场等大众场合都会发生枪击案,但部分凶手本身在生活中就没受过什么压迫,于是媒体将其归为「恐怖主义」。

虽然环境不同、定义不同,但是行凶者都有同样的心态——恃强凌弱。

说白这个群体最大的共性就是「懦弱」。与其说他们对社会充满恨意,不如说他们对自己绝望,不再有勇气去抗争困境。

凶手们合理诉求得不到反馈,或者没有申诉的渠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会先反思自己本身的问题,更别提承认自己的懦弱。

因为懦弱,他们在社会就没有自己的定位和收益,更无能逆天改命,只敢找弱势群体撒气。

冤有头,债有主。他们想报复社会,可「社会」本身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有时没有实质的哪个人欺辱你、压榨你,而是一种更为庞大却抓不住实体的结构。在这样的事物面前,甚至都没法找到对象报复。

于是有人就觉得「社会」是一种环境,他把这个环境给污染、破坏掉,就算是报复了。这几年,气势汹汹的报复者,要么是去幼儿园割草似的行凶,要么就是在公交车上纵火,在飞机场、火车站、居民小区破坏公共设施……

他们的可悲与可恨之处在于,他们根本没法破坏整个环境的核心,只能在挤满人的「电梯」里放屁恶心别人了。

人都没有完美的

何况社会呢

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似乎存在一种毫无征兆的暴力,会有越来越多难以理解的、突发性的、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暴力事件发生。

我们防范这种不可预测的暴力,也无法辨认谁是「报复社会」的人,因为他们行凶前就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阻止不了他们,至少我们也不能成为他们。每个人都需要勇气的面对自己一团糟的生活,不放大懦弱、不把责任完全推卸给社会,就会少很多「他们」。

鲁迅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对行凶者,我们只能哀求这些报复社会的人,请再不要把凶器投向无辜者。

如果实在不够冷静,请把刀瞄向自己吧,不要去打扰想好好活着的人,尤其离我们的生活远一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