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对话中大学生_法国_中大_中法

马克龙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与学生交流现场

马克龙与学生交流

中大校长向马克龙赠书

梅谦立 陈亮 摄

中大学生提问

展开全文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梁喻

7日下午,法国总统马克龙抵达中山大学参观访问,并与学生交流互动。他为什么选择到访中大?中大与法国有何“渊源”?此行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

现场

马克龙:希望中法互派更多学生

见面会现场,马克龙谈到,经历疫情3年,非常高兴来到中国,和习近平主席会谈,这意味着两国要探索未来的道路,如何能为两国人民、世界做更多的事。他表示,广东广州与法国有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第一艘法国商船搭载来这里的有数学家、科学家,象征着通过科学知识的交流,我们才能够创建友谊和结缘,“我们深信通过这样的方法能让友谊持续下去,事实上,这条道路取得独特的作用”。

他认为,两国携手一道,有很多工作可做。例如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挑战,中国、法国、欧洲依然任重道远。他特别提到,中山大学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为此每天开展工作。

他介绍说,此次访华,支持双方共建碳中和中心。他鼓励青年学子通过研究、创新应对碳增长的挑战,推动实现碳中和。“我深信,两国在科技等方面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持续推进下去”。

他强调,双方向前迈进不只是靠外交和经济的关系,也需要依靠学术的关系来进行交流、加深了解。因此,要重视人文交流的渠道,通过学习外语、历史、文明,通过知识的共享、科学的分享,能够让双方以非常热情的方式创建未来的道路。

他特别提到,疫情前法国有3万名中国留学生,中国有1万名法国留学生,疫情后要恢复留学交往。“法国欢迎你们来学习,来了解我们的文化、文明。法语远播四海,学习法语能走向世界。我要在各位面前推广法语。”他表示,希望迎来更多的中国青年学子,这对法国来说也是机遇,也希望向中国派遣更多的学者、学生等。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我们恢复相互理解的道路不可或缺。”马克龙呼吁,要像中山大学和里昂大学、索邦大学等合作伙伴一样,要继续发展合作关系。他介绍说,在法国学习汉语的有8万人,在中国的学校有10万人学习法语,“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深信要尊重我们之间的差异,对差异充满好奇心,因为相同的往往是比较无聊的,如果能够以友好的方式保持这种差异,我们就能够共同应对这个世纪的重大挑战,这也应该是你们这代人的责任。”马克龙说道。

提问

马克龙回应中大学生的提问:

面向未来的人才需具备三大素质

“面向未来的人才应当具有哪些素质?为此,高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见面会现场,3名中大学生轮流用法语向马克龙提问。

马克龙认为,一是要培养健全的人,给学生提供能够与时俱进的知识,为此需要不断评估学生的知识。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人与知识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全知全能,需要掌握的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基本素质。

二是要有批判精神,不是为了批评他人、发表负面的意见,而是具有独立的能力,能够判断,能够结合背景来看问题,能够退一步来看问题,能够看清本质。作为独立理性的个体来看待世界,批判精神也是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

三是自信,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赋予人自信。学生还应当有团队合作的能力,能适应艰难的环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进步。

第二位同学则提到了近期很火的ChatGPT,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高校的变化与影响。马克龙回应道,随着全球智能不断积累,ChatGPT等颠覆式技术出现,我们必须要有批判精神,要满怀人文关怀审视社会变革,“首先不要心怀畏惧,不要排斥新事物,我们需要确保技术变革。因为技术变革影响我们的学习方式,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掌握技术创造所憧憬的社会,技术应当服务人类,通过技术来追求人类的目标,让技术变成社会的驱动力,让各个社会和文明和谐共处”。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有学生向马克龙提出各国如何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问题。对此,马克龙指出,我们需要让全球所有的人拥有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保险,现在全球依然有数以十亿计的人无法获得,加上需要应对疫情,这是21世纪面临的卫生领域双重挑战。为此,全球要团结,建立或者重建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法两国应当帮助一些国家巩固医疗体系。

他还倡议开展全球学术研究合作,不把科学政治化。“这也是我此行为什么要来高校和大家开展交流的初衷,因为我知道中山大学的医学院非常好,而且几十年来,你们和法国的研究人员有合作,共同发表论文等。”此外,还应当打破学科、地区之间的壁垒,各国医生应当与生物学家、兽医、气候专家、生物多样性专家等合作,“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必须拿出共同的对策”。

赠礼

送书《孙中山与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高松在致辞中表示,中法教育交流根基深厚。一个世纪前,中山大学的创办者孙中山先生就大力支持推动从广东输送人才赴法国留学。有多位赴法留学生回到中山大学工作,比如张云、黎国昌、崔载阳、端木正等,引领了当时的国内天文学、生物学、教育学和法学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这些先贤都是中法人文交流的民间使者,是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开创者。

高松指出,中大与法国合作紧密、交流活跃,与30多所法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成果显著。2010年,中大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成立“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引入法国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办学水平已经达到法国和欧洲的工程师教育水平。学校还与法国合作伙伴一起建立多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比如由诺贝尔奖获得者Lehn命名的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以及中-法土壤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与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合作,在里昂成立了“中山大学-里昂中法学术交流中心”。“这些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中法教育、科研和文化的交流合作”。

活动现场,高松代表中大向马克龙赠送纪念品《孙中山与中山大学》一书。该书主要记载了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后改为“国立中山大学”)的命令、指令、训令等有关文件。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陆海军大元帅任上签署了《饬知里昂中法大学海外部定为国立广东大学海外部令》,为中山大学和法国缔结了不解之缘。

专访

中大哲学系教授、法国汉学家梅谦立:

文化教育是中法关系重要基础

马克龙此行为什么选择来访广州和中大?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记者专访了中大哲学系教授、中大西学东渐文献馆副馆长、法国汉学家梅谦立先生。

梅谦立指出,法国是最早来中国学习的西方国家。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5位耶稣会士以天文学家的名义来华,开拓中法科学合作,向法国国内大量介绍中国。

1814年,法兰西学院创立全欧洲第一个汉学教席。几十年之后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才有类似的汉学教席。如此,法国很早开始理解中国,甚至在法国产生“中国热”。“近年来,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很多西方国家不太愿意理解中国,而马克龙总统访华恰恰显示了中法关系的重要性。”梅谦立说。

“此前,马克龙总统到访北京,会谈重点是外交关系;他也曾到访上海,关注点是经贸合作;这次他选择到访广州,意在推动文化教育交流。”梅谦立介绍说,300多年前,中法关系在广州“萌芽”。1698年,第一艘法国商船来到广州,开启中法贸易关系。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法国商船来广州,而这种关系不局限于贸易,也包括科学文化交流。1698年,十几位法国耶稣会士随同“安菲特利特号”来华,他们有些属于法国皇家科学院会员,后来他们与中国科学家一道参与天文观察和地球测量。有些耶稣会士则来自文化界,他们在中国介绍欧洲哲学、历史等,并通过书信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儒家经典、历史、地理等。

梅谦立表示,“这说明了中法关系一开始就是比较全面的关系,包括外交、贸易、文化,而文化方面是最基本的,因为只有两个文明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有可能发展外交和贸易。因此,马克龙总统这次选择了中大,释放出文化教育是中法关系重要基础的信号。同时,他的来访也有望推动疫情期间受到影响的留学合作恢复常态化,以后我们能在中大等高校见到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了。”

除了研究中法的外交、贸易、文化和宗教交流历史外,梅谦立还开设了“18世纪法国哲学”的课程,讲授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中大与法国有何渊源?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法时,特意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会见校友代表,并为里昂-中国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揭幕。这所存在于1921年至1950年间的里昂中法大学曾见证了中大和法国文化交流的历史。

1920年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大前身)以及法国里昂大学合作筹备成立中法大学。在里昂中法大学创办过程中,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间也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大力支持。兴办教育培养具有国民身份认同的现代公民是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一方面他支持在海外创办中国大学,给予里昂中法大学办学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在广州成立了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并将里昂中法大学定为国立广东大学海外部,支持推动从广东输送青年学子赴法留学。

回顾历史,里昂中法大学为现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的教育人才,其中不乏中大学子的身影,他们相当一部分回国效力并加入中大等高校担任教职、作育英才,是中法友好交流合作的历史见证人。

1957年中大创立法语专业

在中大,有一批学者、大师致力于法语教育和法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促进中法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中大外语学科创办于1924年,专业和学科历史悠久,学术传统厚重,其下设的法语专业成立于1957年,是中南和华南地区最早成立的法语专业,著名作家、翻译家梁宗岱先生曾任教于此。几十载办学光阴,法语专业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复合型的法语人才,而中大外国语学院的王宾教授、蒲志鸿教授等,将毕生心血投入法语教育和推广之中,培养了大批的人从事中法文化交流,提升了法语在中国的地位,先后被授予法国教育界最高荣誉“法国教育骑士勋章”。

在中大,法国历史和文化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程曾厚教授深耕法国文学研究,尤以雨果研究见长,形成了中国视角的雨果研究成果;历史系刘文立教授研究法国历史和社会已久,都曾荣获“法国教育骑士勋章”。

打造中外合作办学成功范例

2010年成立的“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核能人才。推动此项国家间、高校间达成合作的中大前校长黄达人教授也因此获得了“法国国家骑士功勋奖章”,成为获此殊荣中为数不多的华人之一。

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曾表示,该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非常成功的范例。目前,学院已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办学水平已达到法国及欧洲的工程师教育水平。学院开创大类培养和中法融合的培养模式,在大类培养基础上开展核学科通识教育,设置核工程与核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培养方案,分别简称为居里班和鹤绂班。

高能物理领域的王为教授担任该学院的中方院长,Jean-Marie BOURGEOIS-DEMERSAY担任法方院长。值得一提的是,该学院还云集了热力学、材料学、化学工程、核物理、核安全、放射化学、热工水力、基础物理、基础数学、法语等专业领域的十多位外籍教师。

该学院对外交流活跃,与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院校、机构签署研发、交换、实习合作协议。迄今已有400余人次的国外专家来学院讲学和交流;每届专业硕士超过20%前往法国合作院校交换学习和带薪实习。

花絮

学生身穿法国队球衣迎候

在去年的卡塔尔世界杯,马克龙是法国队的“忠实拥趸”。7日活动现场,也有学生早早身穿法国队10号姆巴佩的球衣在会场外等候。中大新闻学20级学生彭启悦告诉记者,他是法国队的球迷,当天专门从东校区赶来南校区,希望能看到这位同样热爱这项运动的法国总统。

4位奥运冠军想提问马克龙

记者留意到,中大4位奥运冠军罗微、张洁雯、杨伊琳、焦刘洋老师均到场参加此次活动。活动后,奥运冠军、中大体育部副教授焦刘洋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表示,几位奥运冠军都准备了问题希望向马克龙提问,想了解他最喜欢的奥运项目。尽管时间关系没能互动上,焦刘洋还是十分兴奋,“非常开心有机会与他见面,如果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会把我的问题问给他!明年是巴黎奥运会,希望中国的运动员能取得好的成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