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志摩,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文学巅峰之作《再别康桥》,然后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了。不可否认,徐志摩是位才子,而且是风流倜傥的才子,风流才子自然少不了红粉佳人。我们也许知道徐志摩的挚爱林徽因、最后的爱人陆小曼,却不知道这样写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情圣却是对其原配妻子张幼仪最薄情的人。
张幼仪家世显赫,张家在当时江苏地区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张幼仪家中有八个哥哥,三个妹妹。因为贤良淑德,资质聪慧而深受哥哥们的宠爱。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当时的允婚短笺道:“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并且像其他所有年轻男女一样,只能到结婚之日才能彼此相见。
1915年12月5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操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旧式婚礼。洞房花烛夜,张幼仪想要告诉徐志摩,她感谢命运的安排,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愿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候先开口。徐志摩却一句话都没有说。二人之间的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展开全文
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早晨,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对于徐志摩来说,张幼仪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此他认为她思想守旧,缺乏教育。
在1917年,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这个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于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从结婚到出国留学,他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4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张幼仪和长子徐积锴
1920年9月,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摩,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徽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
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摩。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摩。“
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张幼仪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了,久得她差点忘记徐志摩从不曾正眼看过她,总是视她为无物的样子。但这一刻,所有的感觉都回来了。在英国的生活是家里那“四个月”的延续,甚至更不如。
1921年8月,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时,徐志摩立刻说道:“把孩子打掉。”
“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才会冒险打胎。”幼仪相信如果她的父母和公婆知道她又有了身孕会是怎样的欣喜,她完全无法了解自己的丈夫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从这一刻,她开始怀疑起这个男人的本性和心肠了。
9月初的一天,在晚饭过后,徐志摩对张幼仪提出想要离婚。这并不是张幼仪第一次从丈夫嘴里听到这个词。早在她怀上长子积锴之前,徐志摩就在她面前说过类似的话。他要向旧传统旧习俗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当时张幼仪虽然听得心惊,却不担心,因为她知道,女人只有犯“七出”之错才会被男人抛弃,而被抛弃的结果,据她所知只有三条路:卖娼、出家、自尽。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不会逼她走向绝路。
但现在,张幼仪知道,徐志摩已经容不下她了。
在9月初提出离婚后没几天,徐志摩便不告而别,留下已有三个月身孕的张幼仪一人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后幸得幼仪的二哥,此时正在法国巴黎的张嘉森帮助,把妹妹接到法国安顿下来。
幼仪(左二)﹑幼仪二哥(左一)和收留幼仪的刘氏夫妇在巴黎
半年之后,张幼仪与徐志摩在德国柏林签署了离婚协议,终结了维持了七年的婚姻。他们被称为
中国第一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人
,为民国的离婚风潮开了先例。
此时,她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彼得刚刚出生才一周。
离婚后,张幼仪选择留在德国,那是一段由死转生的日子,而远离父母、公婆、中国社会风俗的欧洲,成为她面对独立生活的最好训练场。
但不幸的是,因为疾病,3岁的幼子彼得,于1925年3月19日于柏林去世。
二儿子彼得
在这期间,公婆总是来信,让她回国,老太太总是在信中说“回来吧,你怎么不回来?”“你还是我们的媳妇,我们收你当干女儿。”但张幼仪没有回去,她把自己在德国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在德国的历练,彻底改变了她。
直到1926年春天,徐志摩与陆小曼要结婚,需要父母的认可,但徐家老爷和老太太说,必须要张幼仪回去,确认与徐志摩离婚了才能答应。公婆希望幼仪借这个机会,可以体面地回国。于是,1926年夏,在出国五载后,张幼仪选择了回国。
与离开时不同,她回国的时候,已经是个极坚强、脱胎换骨的女性了。
不久,张幼仪重回公婆家,表达了自己对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事没有任何意见。并接走已经7岁的积锴,独自抚养。
1927年,张幼仪父母双双去世,为照顾兄弟姐妹,她开始定居上海。先是在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之一)教授德文,不久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担任副总裁。这是一家由几位女性于1910年创办的银行,往来客户也多是女性,而她们选择张幼仪,看中的是她的关系,当时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总裁。就这样,张幼仪成为了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银行家。
与此同时,她还经营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这家服装公司位于上海最时髦的南京东路上,张幼仪担任总经理。
1949年,包括张幼仪在内的张家大部分兄弟姐妹离开了内地,并在经过各自不同的周折后,最终都定居美国。张幼仪在离开内地后,先居住于香港,并于1954年与一位叫苏记之的医生再婚。儿子徐积锴则迁居美国,成了一名土木工程师。
晚年张幼仪和大儿子徐积锴
晚年,面对晚辈的一再追问,她说出令人心疼的一段话: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尘缘相误,流年偷换,谁是谁的劫?——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没有成怨妇,一辈子活在仇恨和抱怨里,暗无天日。她选择放下,用宽容和爱,重新铺写自己的碧海蓝天。她不但成全了徐志摩,也成全了她自己,幸幸福福活到88岁,无疾而终。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