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以诗闻名,父亲徐申如以商立足,家庭实力背景相当的豪气_铁路_海宁_浙江

徐志摩文学成就,在民国文化界占据一定的地位。他的成功,除了天赋努力之外,于其雄厚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小编大家介绍一下,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的故事。

徐氏家族,从明朝挣正德年间就开始经商,徐申如于1872年生于浙江,根据徐氏宗谱记载,徐申如在堂兄弟之中,拍排行老七,因此被称之为“七老爷”,从小就生的浓眉大眼、宽额头、头脑非常的灵活。

尽管徐申如读书不多,可是眼界很高,欧洲商业进入中国时期,他抓住机会,趁势而上,除了经营祖产酱园之外,开始广泛地进行投资,逐渐的家产日益的雄厚,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还被人称赞为“浙江的张謇”,在江浙沪的商界,相当的有地位。

1897年,也就是光绪十三年,徐申如用4万两银子,创办了裕通钱庄。1913年,又联合叔英、沈佐宸等人,筹集20000块大洋,创办了硖石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浙江省最早的火力发电厂。1917年,又创办了捷利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垄断了市内的电话行业。1926年7月,徐申如从意大利,引进132部螺丝车,创办了硖石双山丝厂。

徐申如赚到钱之后,开始热衷于地方的公益,积极地为地方兴办消防事业,购置大量的水龙头等消防器材,还专创建了贫民习艺所,培养家乡父老的劳动技能。

1923年9月,江浙士绅听闻两省可能有军事行动,于是在上海集合,成立了苏浙和平协会,徐申如就是骨干之一,在他们的奔走呼吁之下,让直系军阀对两人的军事行动,整整推迟的一年,

1934年,海宁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徐申如又担任赈济委员会上海分会主任,积极的参与募捐活动。尤其是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徐申如还冒着身家性命,在杭州起义之前,偷偷的将4000多粒子弹运到省城,为光复杭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全文

非凡的实业成就,各种社会善举,徐申如获得极高的威望,从1907年-1935年,他担任硖石商会主席将近20余年。

他对孩子的门培养,更是一掷千金。

1897年,徐申如的第二位妻子,给他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儿子——徐志摩,由于是徐家的长孙,又是徐申如的独苗,从小就被家人百般的宠爱。在一周岁抓周之时,恰巧有一个和尚路过,自称会摸骨算命,经过徐申如的同意之后,就在徐志摩的头上抚摸了一番。

和尚对徐申如说道“麒麟之子,必成大器”,不管真假,反正是一个好彩头,这让徐申如心花怒放。海宁地区,位于东南沿海,自古商贸发达,文化昌盛。在这样的氛围下,徐申如虽然家境殷实,可是一直为家中没有出现一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甚为憾事。

因此徐申如在经商之余,开始主动结交一些文化界的名流,攀附上流社会。逐渐的他与当时的政界、学界、商业的名流,张謇、汤寿潜,缪荃孙、刘厚生、蒋抑卮交往十分的亲密。尤其是末代状元——张謇的学问、功名另其羡慕不已。

已经进入商界,于是就把学问一途,全部解脱在儿子徐志摩的身上。

徐申如内心希望,徐志摩能走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像张謇、汤寿潜一样,能在这个方面光宗耀祖。

于是,徐志摩三岁的时候,徐申如就开始聘请私塾先生,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徐志摩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小聪明好学,尤其古文知识基础打的非常的牢固。13岁的时候,就写出《论哥舒翰潼关之败》,文章大气磅礴,条理清晰,分析恰当,很有《六国论》的神韵。

这篇文章不仅得到老师的赞扬,也成为徐申如的骄傲,经常带着徐志摩的文章,到茶楼之中让人传阅。这个时候,徐申如坚信,徐家兴旺发达之日,已经近在眼前。

为了能够让徐志摩的学业更进一步,1918年,徐申如欣然同意,徐志摩拜政学两界重量级的人物——梁启超为师,高兴之余,甚至拿出1000块大洋作为拜师礼。在徐申如的心中,徐志摩跟随这样一位大人物身边,学问不用说,在政治上也会学到很多,为将来进入政界打下基础。

事实上也是如此,徐志摩跟随梁启超的十多年中,对其生活和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8年,庚子退款引了留学狂潮,徐申如鼓励徐志摩出国深造,先进入了克拉克大学学历史,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徐申如一直期待着,徐志摩学成归国之后,能够进入金融界或者政界,从而跻身上流社会,光耀明媚。

徐申如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19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开始争夺中国铁路的控制权,因此全国掀起了保路风潮。

为了抵制英美插手上海的铁路,1905年,江浙乡绅联合成立了——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推荐浙江名士——汤寿潜为总理,开始招募款项,自办沪杭铁路。

作为地方的商会负责人,徐申如积极的认购铁路股份,担任铁路董事,还广泛地发动地方乡绅参与其中。沪杭铁路对商业发展十分的重要,徐申如主动提出,希望铁路能改道海宁,促进家乡的商业发展。

当大清准备于英国人,签订借款合同,出卖沪杭铁路权益的时候。消息传出来之后,徐申如召集硖石绅商学,积极筹备资金,同时联系农工商部,准备自集路股,挽回路权。

很短的时间之内,共筹集款项2300万之巨,超过英国的借款2倍,清政府被迫收回成命,允许沪杭铁路商用。此后海宁借着交通的优势,工商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经济重镇,这与徐申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