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子,特别喜欢逛公墓,北京的各大公墓差不多都逛遍了。
想想,为什么喜欢,并不是对“墓”感兴趣,而是对“人”对“故事”。我总是希望从那些墓志铭当中,试图拼凑出一个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人,一生的爱恨情仇、困顿光荣。
是的,有趣有意思的不是“墓”本身,是“人”一生走过的路。
走过,即是所有即是归宿。
尤其是看到很多荒墓,断壁残垣、荒草萋萋,死亡不应该是这样的苍凉和溃败。
坟墓的用处,大概就是让死者的亲友有一个凭吊、追念之地,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讲, ta坟墓的价值撑死也就是五六十年,这就是那么多“荒墓”的由来,之后呢?何必呢?
我对人对自己死后的去处如此在意,无论是古时的帝王一上位就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陵墓,还是今人早早为自己买下昂贵墓地,一直感到莫名其妙、嗤之以鼻。
如果我死了,不要骨灰盒(好不容易肉身终于自由了,还将自己关在一个恶俗的小盒子里,有病吧这是?),不要丧礼,更不要墓地。
展开全文
我不需要别人纪念我,不需要别人思念我,更不 care别人给我什么评价。
就像徐志摩的那首诗:“……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如果我死了,最中意的是“树葬”,肉身化成养分,滋养树木,那一定是一株花树吧,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都是我向这个世界的致意。当风吹过,花香袭人,树叶曼舞,你走过林荫,一定会不自觉地微笑吧?
或者“洒向旷野”,随风随雨,无尽的自由,想想都很爽!
或者“栖于草原”,草原的夜,天空那么近那么低,“手可摘星辰”,月光笼罩四野,“虫鸣夜更幽”,如果人死了需要一个栖息地,我想不到比这更好的了。
还有藏族“天葬”也不错,尸体放在某个位置,让鸟类、兽类啃食,参与到大自然的循环当中,也算是对自然的回馈和报答。不过我大概是不能享受到这个仪式了。
我的一个博友,她的丈夫因为意外去世,她随身带着他的骨灰——他死后的栖息之所是她。每次旅行,去到一个地方,她就将丈夫的部分骨灰留下,“亲爱的,我们来过了,一起。”
(那天整理旧物,发现这张拍摄于二十年前的照片,我手里拿的是“暂住证”,突然觉得这张照片适合做这篇文章的配图——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何尝不是“暂住”呢?)
我喜欢的死后的去处,和别人想尽办法“留住”(事实上是留不住的)不同,我希望死后可以“飘散”。
飘散,以灰以烟以尘的方式,而无论哪种方式,我都是回归到自然,永存于宇宙间。
我不在了,我又无处不在。
而你呢,可曾想过死后中意的去处?
卡玛婚恋咨询(收费)预约邮箱:kama2112@126.com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