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80多年前的山西运城_运城_关帝庙_盐池

山西运城,

古称河东,

被誉为盐运之城、关公故里。

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等传说,

都发生在这里。

运城,

钟灵毓秀、历史悠久,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下面是一组上世纪40年代的运城老照片

(黑白照片AI上色),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

都有运城人几代人的回忆。

通过这些照片,

能触摸到80多年前运城的风貌。

展开全文

这是上世纪40年代山西运城的一座古城楼,城门前是一条主干道,从这里进去就进城了。城楼高耸入云,飞檐高挑、雕梁画栋,一共建了三层。道路两旁建有围墙和一些民房。有两名男子正从城门下通过。在城楼上方,还悬挂着一条日军侵略者的条幅。

上世纪40年代的山西运城,热闹的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照片正中,应该是集市的中心建筑,类似戏台。上面搭着棚子,棚子四周悬挂着各国的小国旗,好像正在举行一场活动。街道两旁,有一些摆摊的摊贩。人群中,还能看到一些身穿军装的日本侵略者。

山西运城,境内盐池盛产大盐,也因“盐运之城“而得名。照片拍摄于40年代,这就是当时运城郊外的盐池,规模巨大。在漫长的盐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运城也形成了以盐为中心的独特历史文化。

上世纪40年代,几名盐工正在盐池中劳动。运城有得天独厚的制盐条件,制作出来的盐品质也很高。照片中应该是在晒盐,晒盐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

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因位居黄河以东而称河东盐池。在《史记》中有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这是一座高大的三门木牌坊,牌坊立于石台之上,高大雄伟壮观。牌坊下是一条泥泞的主干道。在这座牌坊的后面,就是绛州的城墙和城楼,还能看到拱形的城门。绛州,在古代,是直隶州一级的行政地名,历经多次兴废。新绛县现属山西省运城。现在,这样的古建筑,很少见到了。

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安邑古城。街道笔直,路中间压出深深的车辙。道路两侧的中式建筑古色古香,两旁的是沿街店铺,正在开张营业。安邑,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都城。安邑古城分为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

这是相传舜帝弹琴的地方,位于一座高台之上。大殿前面,矗立着一座石头牌坊。大殿的四周还建有围栏,几名游客正在凭栏远眺。据说,舜帝当年曾在盐湖岸边,手扶五弦琴,弹唱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这是上世纪40年代解州关帝庙外面的景象。关帝庙因临近关羽的原籍,因此也被称为武庙之祖。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后代多次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毁于一场火。又经十多年得以修复。

上世纪40年代,解州关帝庙大祭典盛景。大门前,很多人来看热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门上拉着一条横幅“庆祝解县关帝庙大祭典”字样。庙门前一些小商贩在摆地摊。台阶上坐着很多军人,看装扮像是日寇。

在关帝庙内的戏台上,正在表演一场戏曲。在过去,人们的娱乐生活比较匮乏,像唱大戏这样的节目,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都是跑很远的路程去看戏。

这张照片拍摄于绛州城内。在一座高崖之上,有一座明代寺院龙兴寺,寺院古朴高雅,始建于唐代。寺院内矗立着一座古塔叫龙兴塔。后来龙兴寺被毁,只留下了龙兴塔。塔身修长,有十几层。这座高塔,是绛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上世纪80年代,龙兴寺复建,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上世纪40年代山西运城老街,街道笔直。路的尽头,隐约能看到高耸的城楼。道路两侧是中式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在一些门口悬挂着的旗帜,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这是上世纪40年代安邑县城的面貌。街道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三门石牌楼。上面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图案,牌坊下是一条土路,马车压出了深深的车辙。远处,还能看到一座古塔。安邑历史悠久,古代是夏朝的都城。

坐落于山崖之上的这个建筑群,就是池神庙。池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在盐池湖畔屹立了1200余年,见证了盐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变迁。盐池神庙是河东盐文化的重要载体,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聚集在池神庙前,举行大祭典活动,也有一些小商小贩,在路边摆摊卖东西。池神庙古称卧云冈,位于一座土垣之上,坐北向南,面临银湖(盐池),风光旖旎,让人流连忘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张照片拍摄于运城郊外,最近处有一座坟茔,旁边矗立着一棵柏树。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地里面的庄稼长势良好,几名农民在地里劳作。

BY|历史图馆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