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妈说:
老一辈的观念里,小两口结婚生孩子,没有一套房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的好朋友阿南就显得特别另类,她从单身到结婚再到生了两个孩子,10年一直租房住,她和先生蜗居过30平小屋,住过历史感的街区,享受过CBD高层大房子,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她一度认为自己会一辈子租房。
却没想前阵子她突然告诉我,赶在大儿子正式报名上小学前掏了六百万买下了二手房,她自嘲到:“还是未能免俗啊!”。
听完后我万分唏嘘,我们这代人和买房这件事真是有解不开的牵绊。
文:阿南
01
不买房就敢结婚,我俩在想啥?
我在杭州读大学和工作,待了近10年。
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不过当时他人在上海,我俩就异地恋了小半年。
谈恋爱的时候没觉得有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就必须有一方做出妥协了,我琢磨了一阵子,还是决定“嫁鸡随鸡”。
2014年我辞掉了杭州的工作,果断跟着老公去了上海,结婚,定居。
当时两边的亲戚朋友都在劝我们买房,结婚怎么能不买房呢?
我也不是没动过买房的心思,毕竟身边的好朋友都是先有房再结婚的,这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最后我俩还是死扛下来决定不买。
一来,我们双方的老家都不在上海,当时都想着好好打拼自己的事业,并没有完全想好最后在哪里落地生根。
二来,也是很实际的,上海房价我们两个没根没底的人,着实高攀不起。我之前就在地产行业工作,眼睁睁看着杭州的楼市一天一个价,更不用说更加繁华的魔都了!就是掏空六个钱包之外,还要背上30年沉甸甸的贷款。
那时我和老公,都没想太远,也完全没有太去考虑资产保值、升值的问题。
02
在上海有了购房资格,还是觉得租房更好
在上海安然地过了5年租房生活后,一次买房的“诱惑”来到了眼皮子底下!
我们这两个“沪漂”拿到了在上海“购房”的资格。(上海购房政策是比较严格的,需要已婚且社保满5年,这两点我们都符合了。)
展开全文
当时一个同事,上海本地小姐姐就苦口婆心地劝我,“阿南,你还是要买房,市区买不起,就和我一样买到郊区嘛,那边好几个新楼盘开了,咬咬牙,好日子在后头,相信姐,咱是过来人!”
回家和老公一商量,他当即愤愤地表示自己不要被割韭菜,“看看这个每年飙升的房价,我可不要当接盘侠!”
那时老公有创业梦,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很理解,因为一旦背上房贷,我们只能兢兢业业待在原岗位上,不敢轻易跳槽离职,事业发展就此束手束脚。
而我一想到掏空积蓄买的郊区房,换来的是每天上下班挤地铁长达两小时的通勤,那实在有点痛苦。
不用背房贷的我们那几年确实在上海过得比较安逸。当时租住在市中心,生活很便利,上班走路就到,交通成本、时间成本都很低。家门口就是超市、面包店、咖啡馆。
我们也可以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块住,比如住在很有历史感的街区,满街的阔叶梧桐,附近就是张爱玲故居。上海这种小情小调的地方太多了,那种10万一平的房子也只有租房才能体验了。
很多人嫌搬家麻烦,但我把每次搬家当作一次断舍离,该扔的就扔,特别是一些早就看不顺眼的衣服,痛快处理掉,感觉家里的空气都变清新了。
不过说来说去,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俩还没有生孩子,对无孩家庭来说,自购房并不是刚需。
各种利弊在脑子里一盘算,我很快就打消了买房的想法。
03
迎来一份大礼,但我们失去了首套房资格
2018年,我爸妈一个电话打来,说想在老家买一套房,房产证上想用我们的名字,当作送我们的礼物。他们知道我俩口没多少存款,所以提出包办首付和分期贷款,用上我们的公积金就行。
这是份厚重的大礼,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日后购房的成本进一步增加了。
那会儿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陆续出台。如果在老家有了购房记录和贷款记录,那么无论我们在杭州还是上海再买房,都会被视为二套房,首付和利率都会上升,再加上老家这套房把公积金也用掉了,我们就只能继续漂在大城市了。
和老公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同意爸妈的提议。工作在外这几年,我们给父母的陪伴和付出都很少,新房到手,老人很快能入住,只要住了,就享受到了新房子带给他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想到他们住得舒服,我们也是蛮开心的。
至于老家房子的房价,我们也是不指望的,再涨哪比得上一线城市房子的涨幅呢,早些年无论在杭州还是上海买一套,涨出的钱都够在老家买套新房子了。
所以不能只计算单方面的价值,不然心态会崩。
04
又回到杭州,对着房价“望洋兴叹”
当然,对于再也高攀不起的房价,我们内心的遗憾不是没有的。
2019年我们因为工作变动回到杭州,看了眼更严格的限购政策,我们只能望房兴叹,继续租房,完全打消了买房念头。
而我在杭州工作时的合租室友,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入手杭州滨江的地铁盘,单价1万不到,在2019年却已经飙到了7万。
要知道那时滨江的商业配套只是一纸规划,马路上一眼望去,活人都没几个,感觉就是一片荒芜的大工地。
滨江某一线江景房为了吸引人购房,还在沿江的大广告牌上写着超大字“有梦过江来”。当时我和老公还嘲笑过这广告语,后来想来万分贴切。
因为2019年,曾经眼里鸟不拉屎的偏乡已经让我高攀不起。滨江的楼盘逐渐变得密集,开始与江对面的城区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
2002年的滨江工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