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矿业二号煤矿:吃“科技饭” 走“创新路”
春意盎然,活力涌现。
在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火车装车站,鸣笛声响,一列满载着电煤的运煤专列从装车站驶出,奔向远方。在这里生产的每一块煤炭背后,都融入了智能化的“基因”,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贡献。
“采煤依靠智能化,在地面就可以‘云端’控制百米井下的煤机开采,智能快掘系统效率相比之前普通掘进提升了60%。”该矿总经理易瑞强自豪地说,通过全面推进煤矿数字化、智能化高水平建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科技已经融入矿井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从“系统智能化”到“智能系统化”的跨越转变,智能化实现全覆盖。
智能化蓬勃发展势头强劲
二号煤矿地处黄陇侏罗纪煤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油型气等地质灾害共生,开采条件并不是很优越。要想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发展,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017年建成全国首个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019年中厚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成,实现矿井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全覆盖,2020年智能化巡检机器人集群上线运行,2021年复杂地质条件下智能快速掘进系统成功投运,2022年全国首个井下智能选矸与采空区注浆处置系统投入应用。
一路走来,无论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创新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在智能采煤、智能快掘、智能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成果相继投入应用,矿井智能化减人、增安、提效优势凸显,一些智能化建设成果更是在行业内得到广泛推广。
“复杂条件下掘支运一体化智能快掘技术和井下智能选矸充填技术这两项关键核心技术的成功突破,极大地帮助我们解决了生产难题,同时也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该矿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华军说。
“引智借力”创新效能显著提升
“以前皮带巡检工巡检一趟下来要走四、五公里的路程,现在有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线监测、实时预警、智能决策,彻底解放了劳动力。”这是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科教栏目摄制组来矿区拍摄时,该矿皮带队队长胡峰峰面对采访时的一段对话内容。
其实不单单是在智能巡检机器人方面,智能通风、井下车辆智能调度、4G+5G+WiFi+UWB通信系统、防爆智能手机、智能矿灯、智能手环组合的矿工智能单兵装备……随着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拓展,传统的煤矿生产工艺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工作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创新效能显著提升。
走进该矿选煤厂智能调度中心,利用先进的传感监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尖端科技搭建的智能管控平台,让原本需要花费3个小时的设备走动巡检,现在只需要调度员轻轻一点鼠标便可准确查看到各个岗点设备运行参数和生产状况。
“就是要发挥智能化的优势,让数据‘多走路’,让职工‘少跑腿’。”在该矿总经理易瑞强看来,智能化发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减少人工干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人增效。
据统计,智能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煤矿的高产高效,该矿全员年均工效超过1万吨,智能巡检机器人集群帮助矿井累计减少岗位用工100余人,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200余万元。
优化人才培养,激发创新动能
4月1日早班下班后,在二号煤矿掘进准备队学习室,技术员雷腾飞正和队上的几名技术骨干就如何优化瓦斯钻孔工艺,进行着激烈讨论。像这样聚焦生产实际、全员创新的场景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
近年来,该矿通过创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组织职工广泛开展“五小”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和培养职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争当创新达人。2022年矿井累计征集“五小”科技创新成果230余项,创造效益600余万元。
此外,通过培训、建立激励机制等多种途径,主动为技术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推行实施大学生下基层和轮岗培训制度,切实将职工打造成“一专多能”、适应“一人多岗”的综合型岗位人才;大力开展技术比武、项目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和发掘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型骨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前不久,第十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落下帷幕,职工白小岗、姜勇、程少平在国赛舞台上勇夺佳绩,取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迅速在矿区引发热议,激发了更多职工们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下一步,二号煤矿坚持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机遇、补短板、破瓶颈,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让矿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当地供稿 杨新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